張士修
(欒川縣水利局,河南 欒川 471500)
欒川縣地處河南省西部山區,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全縣總面積2 477 km2,其中黃河流域面積2 154 km2,長江流域面積323 km2。境內有4條主要河流,即伊河、小河、明白河、淯河,其中小河、明白河是伊河兩大支流;伊河屬黃河一級支流,淯河(老灌河上游)屬長江流域。境內山大溝深,溝谷縱橫,溪流密布,泉水眾多。有大小溝岔8 500余條,除4條主要河流外,還有604條常年有水的支流,其中5 km2以上支流有83條。境內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總量6.45億m3,地下水資源總量(重復量)3.33億m3。
欒川縣農村飲水工程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89-2004年,利用以工代賑和國家專項資金實施人畜飲水解困階段,期間共投入資金2 094.63萬元,建設534處工程,解決了12.14萬人和2.62萬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問題;第二階段2005-2015年,飲水安全階段,期間共投入資金8 568.40萬元,建設251處工程,解決了17.28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第三階段2016-2020年,飲水安全鞏固提升階段,期間緊扣脫貧攻堅主題,共投入資金10 617.30萬元,實施了312處飲水安全鞏固提升項目,使全縣18.21萬人(其中貧困人口2.49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得到改造提升。
截止2020年底,欒川縣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已做到了行政村全覆蓋,共興建各類農村集中供水工程780多處,分散工程550多處,總供水人口27.85萬人。其中水源工程1 680多處。目前全縣農村自來水普及率、供水保障率、集中供水率均達到90%以上。
水源工程是決定農村飲水工程效益發揮的關鍵,若地表水能將來水量完全截住、地下水出水量達到設計要求,工程就能發揮應有效益,否則,就達不到設計供水能力,甚至建成失敗工程,造成資金浪費。欒川縣農村飲水工程水源建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河溪水位置選定不合理,基礎挖不到連山石,或是挖到連山石后風化巖石處理不到位,澆筑混凝土前不沖洗基礎淤積物導致漏水;二是地表引水水源僅在溝道中間挖截水坑而不是建截流低壩,或截流低壩及截泉池用塊石砌筑,因砂漿澆灌不實導致漏水;三是部分施工單位不專業,不按規范施工,水源配套設施不全,工程竣工后不能正常使用。
欒川縣農村飲水工程以地表水為主,地下水為輔。地表水水源類型有水庫及水塘水、河溪水、泉水;地下水有大口井、淺水井、深水井等。
3.2.1 水庫及水塘水
水庫及水塘水:欒川縣利用16處小型水庫、14處水塘作為飲用水水源,主要供鄉鎮集鎮區集中供水或千人以上供水工程,其水量穩定,水質優良,供水保證率能達到90%以上。水庫一般是2 000年以前所建,近些年通過水庫除險加固和清淤,使水庫壩體穩定性得到保證,水庫容量也有所增加。部分水庫取水口通過改造,輸水能力有保證。這種形式的水源均配套供水站,安裝有凈化及消毒設施。
3.2.2 河溪水水源建設
3.2.2.1 河溪水水源建設原則
河溪水水源建設原則:欒川縣屬石質山區,溝道密布,河溪眾多,根據溝道取水斷面枯水期水量,確定供水規模。這種形式的水源工程一般采用截流低壩,壩體位置通過實地勘察、論證確定。截流工程位置確定原則:一是溪水能夠自壓流入凈化及蓄水調節設施,落差不能太小,也不能過大,落差太小導致輸水管流速太小,引水量減少,落差太大,截流工程上游流域面積大幅減少,會造成來水量減少;二是溝道狹窄,連山石出露較淺,工程量小;三是施工方便、易于管理。
3.2.2.2 河溪水水源工程建設
河溪水水源工程建設:河溪水水源工程主要包括截流低壩、集水井、砂濾池、閥門井等。截流低壩位置應選擇具有良好地質條件的河床,基礎應建在連山石上。截流低壩采用混凝土結構,不提倡用砌石結構。壩頂設計行洪斷面和非行洪斷面,行洪斷面寬度、高度應能夠通過設計行洪流量且壩頂超出原河床0.50 m以上。壩體基礎挖出連山石,剔除風化和破碎層,然后再支模板;模板支好后用水將基礎沖刷干凈,再澆筑混凝土。因壩體出露河床較低,河床以下壩體回填后,上下游受力平衡。截流壩厚度根據截流處溝道左右岸寬度即壩頂長度決定,依據不同壩高和頂長,從底到頂可設為一種厚度,也可分層設為多種厚度,從底到頂壩體由厚變薄。若壩頂長度<15 m,行洪流量較小,壩頂厚度設計為0.60~1.20 m,若壩頂長度>20 m,行洪流量較大,壩頂厚度設計≥1.20 m。在非行洪斷面壩體上游、主河床以外便于管理的一側設集水池,集水池外圍設砂濾池,以防渾水進入集水池。集水池、砂濾池大小視引水量而定。集水池設置為矩形,一般緊靠非行洪壩體迎水面,池壁為三面墻;也可以離開壩體布置,池壁為四面墻;池體外壁用塑料窗紗或尼龍布包裹,以防集水池內進沙。行洪壩頂0.30 m以下集水池池壁為一層干砌石,一層漿砌石;以上池壁用C25混凝土澆筑,頂面超出非溢流壩頂面,集水池頂加蓋。集水池外圍設砂濾池,池內填反濾砂,其中表面細沙層≥0.80 m,這樣可起到過慮汛期洪水作用。從集水池引出1根排沙管,1根輸水管;排沙管高出集水池底0.20 m,輸水管低于行洪斷面頂0.30 m,輸水管進水口用90°彎頭彎向下,再接0.25 m直管,管口套放大的竹籠子,外包塑料窗紗或尼龍布,這樣可保證輸水管不進雜物,水質潔凈。截流低壩背水面排沙管、輸水管安裝閥門,砌筑閥門井;輸水管閥門后面安裝進氣閥,防止閥門關閉后輸水管內形成真空。山區河溪水水量一般較小,用管道跨過壩體開挖斷面進行導流,壩基坑底潛流水用水泵抽出。
3.2.3 泉水水源建設
3.2.3.1 泉水水源特點
泉水水源特點:泉水是組成地表溪流的基本要素,在山區,溪流往往有單個或眾多泉水出露地表后匯集形成,多條溪流匯集形成一定規模的河流,進而形成大江大河,源源不斷,奔流不息,為人類提供賴以生存的水資源。常言道:山有多高,水有多深。不管是平川還是高山,只要有水有地,便有人類居住,幾千年來,人們都是靠擔水生活,特別是山區居民,將泉水出露的地方挖個小井泉,就成為祖祖輩輩吃水的水源。從20世紀80年代初至今,山區利用泉水建設自來水工程比較常見,供水人口從幾十人到上千人,這種水源無污染且冬暖夏涼,引入村民家中,給山區群眾帶來極大方便,深得群眾好評。
3.2.3.2 泉水水源工程建設模式
對于泉眼出露明顯,歸股流出的泉水,只要將泉眼周圍浮土及表面風化巖石剔除掉,再用混凝土澆筑截泉池,將水引到蓄水池即可供村民飲用。對于泉眼出露不明顯,未歸股流出的泉水,要沿著出水方向,向內開挖,找到泉眼,再做截泉池。不管哪種形式的泉水,都不要在泉眼附近爆破,以免導致巖石破碎使泉水滲漏。
3.3.1 大口井建設
大口井建設:山區大口井一般建在溝谷平川河道兩岸,深度在20 m以內,井徑在1~3 m,井水為淺層地下水,水位、水量隨季節變化較大。過去農村所建的轆轤井都是大口井,一般都為圓筒形干砌石井壁,一個組或自然村建幾眼井,供人們擔水吃。隨著自來水的普及,轆轤井已經逐步淡出歷史舞臺。近年來,部分村莊建設大口井,配套提水設施,供村民飲用自來水。大口井多用水泥管做井筒,為使井壁外地下水能夠進入井筒內,指導施工單位,將出水部位及以下的水泥管打孔,孔徑5 cm,間距20 cm,梅花形布置,孔內穿φ50塑料管,塑料管內填過濾沙,管兩頭用尼龍布或塑料窗紗封口;水泥管外圍用塑料窗紗包裹,井底填反濾砂,這樣可以防止水泥管井筒內進沙,既保證水質水量,又防止水泵進沙,提高水泵使用效率和壽命。
3.3.2 淺水井建設
淺水井建設:欒川縣淺水井眾多,主要用于分散供水,在溝谷平川農村集聚區,常建于農家庭院附近,供一家一戶或幾戶用水,豐水季節用自來水,枯水季節作為備用水源,隨時可以抽水,靈活方便,抽水費用低廉。淺水井一般由個體打井隊施工,他們打井經驗比較成熟,一般使用小型打井機械,施工方便靈活,成井后用塑料管做井管,井內丟個小水泵就完成施工任務。
3.3.3 深水井建設
深水井建設:欒川縣山高溝深,泉水、溝溪水豐富,打深水井極有可能破壞泉水及河溪水,因此,欒川縣規定,在沒有充分論證情況下,限制任何單位和個人打深水井。因此,境內深水井較少,現有的深水井主要在集中連片的居民區,作為枯水季節備用水源,其井深一般在100~400 m,出水量在10~50 m3/h,深水井與地表自壓引水相比,成本較高,管理難度大。因此,老百姓還是傾向于建設地表水引水工程。
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后,將進入鄉村振興時代,農村飲水工程進一步從工程建設向工程管理轉變,要緊跟時代步伐,做好工程管理,建好新規劃工程,進一步提升農村群眾飲用水質量和供水保證率,以堅實的水利設施助力鄉村振興事業闊步向前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