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宗安,朱從波,趙彩霞,王征
(1.內鄉縣水利局,河南 內鄉 474350;2.內鄉縣人大常委會,河南 內鄉 474361)
強化人大監督工作,既是長期賦予人大工作的重點和強項,又是新時期人大工作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近年來,內鄉縣人大常委會立足民生工作大局,持續民生工程監督,有力地推動了民生工程建設實施。以默河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南水北調管道工程,湍河生態保護為突破口,履行法定職責,不斷提升工程監督實效,一大批民生工程促進了縣域經濟發展,服務了農民脫貧、鄉村振興,走出了一條人大監督求效新路,獲得社會好評,贏得百姓稱贊。
默河,屬內鄉縣四大河流之一。每年汛期,北部山區暴雨洪災頻發,默河沿岸,沖毀房屋、土地不計其數,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社會反映強烈,成為人代會上代表普遍關注的議案和代表建議比較集中的議題,引起縣委、縣人大的高度重視。2016年10月,全國人大代表秦英林及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正欽帶領7名人大代表,先后深入馬山、王店、灌漲等鄉鎮實地調研,掌握默河治理詳細資料。
調研資料顯示,默河發源于內鄉縣馬山口鎮的無心溝,是白河水系湍河的一級支流,由南向北流經馬山口鎮、王店鎮、灌漲鎮及鄧州市羅莊鎮,在羅莊鎮馬崗附近匯入湍河,全長55km,流域面積607km2。默河一直未經系統治理,基本無防洪工程,未形成有效防御體系。默河是沿線鎮區排水的主要通道,由于排水系統不完善,造成雨污合流,且沿岸居民向排水溝傾倒垃圾現象普遍,造成排水溝淤塞,排水不暢,衛生條件較差。默河流域綜合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關系到流域防洪安全,還涉及流域的生態環境保護、農田水利灌溉和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是一項事關內鄉縣群眾福祉的民心工程。
默河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在內鄉水利發展史上具有特殊的里程碑意義。默河是僅次于湍河的主要河流,工程項目從清淤、截污開始進行生態修復、生態建設,進而使河流恢復到水凈、河暢、景美的生態狀態,是內鄉縣委、縣政府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實際行動,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在縣人大的高度重視和協調下,2016年10月確定立項,2017年6月開工建設。默河綜合治理工程的成功實施,是內鄉縣乃至南陽市首個按照PPP投融資模式規范運作落地的項目,列入河南省財政廳PPP項目庫,由牧原公司和中建七局作為社會資本聯合體,與政府共同組建SPV公司作為項目業主。該項目總投資12.13億,治理河道全長38km,涵蓋13座橋梁、10座攔河壩,4座污水處理廠,4處生態綠化公園,沿河道生態護坡、生態濕地及水生態配套建設工程,對縣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為確保默河治理工程質量、進度和安全,項目順利實施,縣人大不斷跟蹤監督,持續推進。2017年以來,縣人大常委會每年將其列為年度重點監督內容,先后做出決議、決定2項,開展專題視察、督查和調研13次。堅持每年開展2~3次專項視察和督查,聽取政府專項報告,持續推進工程建設。2019年10月24日,正值默河治理進入高潮階段,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建文,帶領部分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和人大代表,深入馬山、王店、灌漲等鄉鎮,視察了正在緊張施工的默河水環境生態綜合治理項目工地現場,對工程的進度、質量和安全施工進行了督查指導。通過現場視察和聽取匯報,代表們對默河治理工程建設給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李建文指出,默河生態綜合治理工程建設是一項便民、利民的好工程,相關部門與施工單位要同心協力、團結一致,在確保施工安全的前提下,搶抓時間,克服困難,加快進度,保證質量,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力爭早日完成項目建設任務。要創造良好的項目建設和運營環境,確保項目順利推進,要科學組織施工。牧原公司、中建七局密切配合,發揮技術一流、管理先進、實力雄厚的優勢,努力把該項目打造成樣板工程。政府與社會資本密切合作,要按照“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全程合作”的要求,創造出內鄉樣板,為更多的基礎設施工程提供學習、借鑒的投資建設模式。
該項目竣工投入運行,將使治理段河道的險情得以解除,將大大減輕河道沿岸的洪澇災害,截排污水和污水處理,減少過度開采地下水,對河道進行護砌,使生態環境得到極大的改善,為當地經濟的發展等創造有利條件,帶動該段河道上、下游水產和附近旅游業發展,成為與湍河平行下瀉的又一道靚麗風景線。
舉世矚目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于2014年12月12日建成投入運行,為京津人民和沿線群眾帶來了無限福祉,6000萬人口受益。內鄉縣既是丹江水庫重要匯水區,又是山區農業大縣,水資源極度匱乏,隨著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大,居民生活用水和工農業生產用水矛盾凸顯。解決水資源緊缺的最有效途徑,就是實施南水北調管道輸水工程。2018年7月3日,內鄉縣人大十五屆三次會議召開,李保國、楊運舉等13名人大代表,聯名提出《加快南水北調工程實施,徹底解決內鄉缺水現狀》的議案。縣政府高度重視,部署縣水利局抓緊勘測規劃設計,縣長楊曙光親赴鄭州爭取項目,2020年6月全線開工建設。
該工程起點位于鄧州市趙集鎮彭家村南,經過鄧州市趙集鎮彭家、竹園李;鄧州市羅莊鎮王崗、陳家、任崗、高莊、宅子、羅東、羅西、馬崗;內鄉縣灌漲鎮胡劉、山底、屈營、郭營、楊營、前灣、陳營及王店鎮堰張村。管線全長27.16km,其中穿渠管道0.64km,管徑為1m,管材采用涂塑復合鋼管和球磨鑄鐵管。設計流量為0.80m3/s,年分配水量為2000萬m3,沿途穿越南水北調總干渠、312國道、寧西鐵路、滬陜高速等。共布置各類閥井64座,水平、豎向及三通鎮墩125個,加壓泵站1座,現地管理房1座,總投資2.60億元。
為確保工程質量,加快施工進度,內鄉縣人大常委會先后3次跟蹤視察,督導指導,為工程順利實施保駕護航。2020年,縣人大常委會把南水北調管道工程列入工作重點,勤耕不輟,全力推進。2020年10月3日,內鄉縣人大副主任張正欽帶領部分人大代表,對項目實施進行視察評議,對施工中遇到的難題進行排解。特別是因降雨頻發,造成嚴重內澇,開挖的水渠,積水滲水,數十臺抽水機日夜加班排水,柴油供應緊缺,嚴重影響施工進度,張正欽得知后,當場協調縣政府予以解決,確保了工程順利實施。目前工程竣工掃尾,即將投入運行。
湍河是內鄉縣最大河流,全長124km,流域面積2100km2,發源于北部山區的關山坡,縱貫內鄉南北,出內鄉后入鄧州境交白河,攜手共赴漢江入長江。湍河不僅成為內鄉縣一道靚麗風景,更為內鄉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保護母親河功在當代,利在子孫。從1996年以來,內鄉縣領導團隊治理湍河,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投入治理資金10億余元。湍河兩岸堤堅岸固,綠樹掩映,花香芬芳,河水清清,候鳥繞翔,生態美景,宛如天堂。
為確保一河清水入長江,內鄉縣人大常委會結合河長制,流域黨建引領,狠抓水環境治理,持續跟蹤視察監督,實現了河長制、河長治的生態保護新模式。南陽市人大副主任、縣委書記李長江任河長,成為湍河保護第一責任人,每年帶領相關部門、鄉鎮負責人3次以上檢查督導,查漏補缺,完善措施,分段定責,落實到位??h人大常委會先后圍繞湍河生態保護和修復做出6項決議決定,圍繞水法、水污染防治法和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持續開展執法檢查和調研9次,先后聽取審議縣政府專項工作報告和工作匯報11個,堅持每年把湍河生態保護和修復作為重點監督議題,先后開展市、縣、鄉鎮三級代表聯動專題視察、督查7次,持續加大湍河生態修復和保護力度,為母親河生態治理和保護做出人大貢獻??h人大黨組書記、主任趙超堅持每季度一次,帶領常委會組成人員及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深入所轄鄉鎮視察督導河長制落實及水環境治理措施,加大執法力度,為湍河保駕護航。沿河鄉鎮各級人大代表,積極參與,爭當河長,成為湍河水環境保護的排頭兵。
在縣人大常委會的持續監督下,縣政府關停淘汰了湍河沿線7家排污企業,建成9座農村污水處理站和3處生態修復工程,編制了沿河9個鄉鎮133個行政村的生活污水處理專項規劃,依法治污,徹底解決了湍河沿線污水排放問題。內鄉縣人大常委會為湍河生態保護作出了重要貢獻,發揮了重要監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