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佳
(綏中縣水利事務服務中心,遼寧 綏中 125200)
截止目前,綏中縣現有水庫33座,其中大(2)型水庫2座,小(1)型9座,小(2)型22座,總集雨面積610.22 km2,總庫容3.71億m3,興利庫容1.38m3;現有塘壩167座,方塘271座,小型引水工程18座,引水流量0.1-2.31m3/s;現有水閘71座,按功能劃分攔河引水閘22座,防潮(洪)閘5座,渠道進水、泄水、節制閘44座;現有攔河閘壩11處,其中六股河1道、王寶河2道、狗河4道、九江河4道,已修建河道堤防169.33km,其中城鎮段堤防12.75km,農村段156.58km。此外,在水生態保護、水保項目、農村飲水安全、水文站網監測與建設、農村水利、中小型灌區改造等方面,綏中縣也不斷加大投資力度。隨著新時代“十六字”治水方針的貫徹落實以及水利工程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區域水災害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配置能力得到大大提升,讓廣大群眾更有獲得感、水利改革發展更有質感。
近年來,隨著水利工程建設的加快綏中縣工程質量監管工作也扎實推進,并取得顯著的成效,具體如下:
1)質量監管機構設置:除人口較少的個別地區,縣級質量監督機構已基本實現縣域的全面覆蓋。
2)質量監管人員配備:專職編制人員在縣級質量監管機構中所占比例較少,以外聘與兼職人員為主。目前,全縣所有水利建設項目都有質量監管人員和機構實行管理[1]。
3)質量監管制度體系:結合實際工作需求,綏中縣從項目驗收、質量監管、建設管理、招投標、審查審批、初步設計、可行性研究、前期管理等角度,實施了全方位、全過程的制度化管理,相繼出臺設計變更管理辦法、質量終身制實施辦法、招投標管理辦法、質量監管規定等規章制度,為保障監管工作的順利實施初步形成了治理質量監管體系。
4)質量監管經費投入:從2010年,綏中縣將檢測費用作為獨立費列入水利建設項目取費標準,對所有在建水利工程項目法人委托監測機構開展相應的質檢工作,為監管工作的全面實行提供有力支持。
5)日常監管工作落實:近年來,綏中縣各地區逐步落實了質量“飛檢”制度,為監管機構全面了解工程質量狀況提供了技術支撐。此外,綏中縣有關部門正式發布了加強監管的管理辦法、實施意見等,通過明察暗訪、加強質量監督檢查等及時全面的監督在建工程質量,對質量問題較多或者質量承諾不落實的參建單位加大處罰,質量管理制度的全面落實,切實提升了實體工程質量等級和質量管理水平。
6)監管人員素質與水平:對于質量監管人員的素質培養綏中縣水管部門高度重視,從2015年開始不斷加強監管人員的培訓,通過召開水利工程施工、設計等專項研討會以提升專業人員的技術水平。目前,通過多方面、全方位的宣貫培訓,綏中縣質量監管人員、從業人員的水利工程管理水平和從業技能明顯提升,為水利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1)部分標準規范和制度還不到位、不完善,沒有緊貼實際致使其實時性、實際操作性不強。例如,以大中型工程的評定規范作為綏中縣水利工程評定標準,在評定小型水利工程質量時這些標準規范能否簡化、部分檢測項目可否不做等仍需繼續深化研究;采用水利部的驗收規程作為小型水利工程驗收資料要求和程序,未結合綏中縣實際情況適當的給予修訂和簡化,從而使得驗收工作流于形式且過程復雜繁瑣。
2)質量監督主要是對水利工程檔案資料管理情況、實體工程質量、工程現場管理、人員工作情況、管理制度落實、管理體系建立情況等實行監督檢查,對設計變更、工程勘測等設計類的監督還不夠全面不到位。近年來,對水利工程項目稽查和監督建設過程中,發現的設計類問題較多,對此仍需進一步堅強監督管理。
3)監督人員專業類別單一,各監督機構的監督人員大多來源于水利工程建筑專業,而其他專業涉及較少,從而導致質量監督單一化,對工程質量缺乏整體性的評價與監管,甚至無法適應質量監管要求,給進一步深化和發展工程質量管理工作帶來不利影響[2]。
目前,縣級財政專項資金屬于綏中縣水利質量監督經費的主要來源,由于縣級財政困難這部分專項資金正逐年減少,使得質量“飛檢”工作的正常開展和質量監督工作的正常運轉無法得到保障,因申請難度大、財政經費少、資金缺口大,現階段僅能維持部分日常工作和人員基本工資。
1)目前,綏中縣大部分地區已經成立質量監督機構,受編制條件的限制質量監督人員大多屬于外聘或兼職人員,在編專職人員少已無法滿足現階段質量監管需求。
2)綏中縣地貌形態復雜、自然條件差且地處偏遠,水利技術人員大部分不愿意到生活艱苦、基礎條件差的地區就業,使得專業配置、專業技術人員數量等無法滿足質量監督工作的要求。此外,現有人員專業水平、技術能力參差不齊無法達到質量監督工作要求。
1)部分項目法人未貫徹執行工程質量標準,沒有充分認識質量管理主體責任,各參建單位質量把關不嚴、要求不高,隨大流的情況普遍存在。
2)由于前期工作(如水文條件、地質情況、氣候環境勘察)不到位,部分水利工程設計深度不夠,實施過程中設計變更頻繁出現,這大大增加工程質量控制難度。
3)水利工程日常監理過程中,部分監理人員和單位責任心不到位、職責意識不強,對關鍵環節和部位把控不嚴,未貫徹落實監理合同。此外,因驗收人員簽字把控不嚴致使隨意降低驗收標準的現象普遍存在。
4)在設備配置和技術人員數量上水利工程檢測、施工等單位的主要生產環節或者關鍵部位滿足不了工程建設需求,在質量標準化和建設程序化過程中隨意降低標準、減少環節,無法落實工程標準和規范規程,極大的影響了工程質量。
總體而言,綏中縣工程質量監管人員專業素質普遍偏低、專業技術人員短缺的現狀短期內還無法轉變。雖然,近幾年綏中縣加大了對質量監管、水利工程建設管理人員的培訓力度,但培訓方式相對單一,主要有集中邀請專家授課培訓、派出去參加培訓機構或國內高校學習等方式。從教育初始化和從業人員規模化的角度上,這種集中式培訓的短期效果好、速成化教育速度快且培訓的人員多,但從專業技能深化的角度上還無法徹底解決工程技術人員素質不高、水利行業質量監管人才短缺的問題[3]。
1)部分水管部門輕工程質量管理、重項目投資落實和申請,有的質量管理部門將管理制度的建立與完善作為水利工程質量管控的重點,對規章制度的落實未引起足夠的重視,這使得質量管理工作流于形式,規章制度只能擺在文件柜里[4]。
2)監督檢查時忽視了尋找問題的普遍性與規律性、深入分析問題根源、剖麻雀式仔細檢找問題,而只注重檢查項目數量和檢查頻次,無法徹底解決所存在的問題。針對參建單位實行監督檢查、質量巡查所發現的違規行為,還要不斷完善處罰、不良征信等信息檔案管理工作。
3)質量統計還處于初期階段,統計的內容、項目等缺乏針對性和全面性,還需不斷的完善與深化。此外,需要進一步完善質量信息平臺內容,特別是年度建設項目的優良情況、質量合格率、驗收狀況等。
1)認真學習葫蘆島市、遼寧省、水利部等質量強省戰略目標和要求等相關文件,全面探析現階段所存在的問題,借鑒其他市縣優秀的管理方法大膽改革綏中縣管理方法、方式和模式,在廢改立的情況下創新管理模式,結合綏中縣實際情況探索新的質量監管方式,出臺規范性質量管理文件。
2)對原有管理制度、規定等進行重新梳理,通過差缺不漏、認真分析取締不合時宜的制度,不斷完善監管體系,規范化質量監管工作流程、檢查程序和監管責任,制定質量監管核備手冊、工作手冊等。
3)加強摸底和調研,找出水利質量監管工作存在的問題和短板,結合放管服工作要求加大對水利質量監督的幫助與指導,切實提升監管人員工作水平和能力。
1)加強同級財政部門與水行政主管部門的協調溝通,從政策層面出臺有效政策,列支專項經費渠道解決投入不足的問題。
2)加強各相關單位與水利質量監管部門的協調、溝通,最大程度的爭取物力和財力的投入,為加強重點項目的飛檢與抽查、專項檢查、項目巡查、隊伍建設以及實行全方位質量監管提供經費保障。
3)在經費不足的條件下,各級水利質量監管單位也要加大與項目法人的銜接協調,主動跟進現場抽檢,積極參與全過程項目監管,努力將項目“飛檢”的成果轉化為項目第三方檢測成果。
合理配置監管人員、優化質量監管機構,為解決人員隊伍建設和監管機構設置中存在的短板、問題,從以下角度入手:
1)各級水管部門要加強協調協商,對質量監管工作從設備配置、經費申請、人員編制等方面給予支持。
2)結合監督人員專業類別單一、技術人員少的實際情況,水利質量監管部門要進一步協調事業單位改革,配強補足專業技術人員并注重解決專業門類缺失的問題;此外,對人才短缺、經濟薄弱的地區要加大幫扶和支持力度,在質量監管工作中幫助指導他們落實監督認識、強化監管責任。
3)結合區域實際情況,質量監督部門要最大程度的增加專業技術人員數量,積極探索多種途徑切實提升監管人員的專業素質,針對技術力量薄弱、人才短缺的地區給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措施和應對策略。
4)條件允許時要積極探索,有實力、有資質的企業與質量監督部門的聯合,充分利用企業的人才優勢,通過購買服務、援助、幫扶等方式強化區域水利質量監管工作能力。
1)認真研究國家對水利質量監管工作的要求和現階段綏中縣質量監管所涉及的范圍,擴大質量監管覆蓋面,對水利工程竣工驗收、工程試運行、建設實施、規劃設計等各個階段實現全方位、全過程的質量監管,主要包括竣工驗收、試運行與安裝、施工檢驗與試驗、施工準備、設備采購、招投標、設計、可行性研究等各個環節[5]。
2)加大項目初步設計和可行性研究階段的質量控制,提高項目設計質量與可執行度,在實施過程中盡可能減少水利工程的設計變更。
3)嚴格把控審批審查關,為提高設計質量在項目審批前就及時解決設計存在的問題。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按照“一公開、雙隨機”的方式,對在建工程加大檢查力度,采取行政處罰、通報批評、約談的形式督促項目法人解決存在的質量問題,貫徹落實質量監管職責和責任。
4)加強技術培訓和質量意識教育,督促各參建單位要組建好質量管理體系、項目法人認真落實質量管理各項規定,抓好實體工程質量控制、質量管理制度建設、質量責任落實等工作。
5)通過隨機抽查市場主體、項目稽查、專項督查和監督檢查等,隨時對工程質量差、信譽度不高的企業實行出發,保證市場行為的規范化;此外,水行政主管部門要督促各參建單位維護質量信譽、提高質量意識[6]。
6)通過規范招投標市場秩序加大對招標亂象的治理,嚴把水利建設市場準入關使實力強、講誠信、信譽好的那些企事業留在本地。同時,對水利工程各層次、各階段驗收過程中嚴格執行規范和標準,保證不留死角與隱患,工程不達標時必須嚴格整改,以確保工程驗收質量。
1)對技術力量薄弱、人才短缺的地區積極探索有實力的企業與水行政部門的聯合,為強化質量監管工作可以引入購買服務的方式。
2)持續加強學習培訓,從質量管理技術手段、要求、職責、管理規定以及政策法規等角度提升監管人員的工作能力,打造一支技術能力強、職業道德高、事業心強、數量完備的質量監管隊伍。
3)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水利工程質量管理人員要全面掌握工程技術規范、各環節操作規程、建設內容和程序,只有全過程參與項目建設才能真正了解規范規程、建設程序,深入體會在質量控制中它們的不可或缺性和重要地位,工程實踐鍛煉是培養質量管理人才的重要手段。
4)基于長遠目標,以管理實際、定點定向、以傳幫帶等實現專業技術人員的全過程、多方范圍的教育培訓,才能培養出有能力、懂技術的質量管理人才和工程技術人員。
考慮到數據化、信息化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綏中縣水利質量監管部門要快速融入至信息化、現代化的潮流中,創新監管方式提高工作成效與效率[7]。結合水利建設市場信用信息平臺創建質量監管數據庫平臺和信息化管理系統,對工程項目以及招標、質檢、檢測、監理、施工、設計、業主、主管等單位和人員實行入庫管理;對水利工程項目建立問題整改、現存問題、監督巡查等清單,建立質量監管工作臺賬和失信名單、淘汰制度,實行動態管理定期發布公告;借鑒其他地區先進的管理模式和成功經驗,對有條件的項目或大中型項目推行網上申報審批、工程質量網上評價、施工過程電子化監控等,逐步形成高效先進的網絡化、信息化辦公模式[8]。
水利工程質量監管的核心是保障工程質量,這也是實現工程預期目標、充分發揮水利項目功能效應的重要手段。文章以綏中縣為例,結合水利工程建設現狀及質量監管情況,針對其存在的問題提出完善規章制度與監管體系、加大經費投入、加強機構隊伍建設、實現全方位全過程監督管理、加強培訓提升技術水平、創新監管手段提高工作效率等對策,為加快質量監管機構職能改革和水利工程誠信體系建設等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