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生物治理視域下“疫苗話語”的問題暨對策

2021-01-07 09:27:16元冬維
天府新論 2021年2期
關鍵詞:生物

元冬維

以疫苗預防接種實現的社會免疫動員,是應對傳染病(1)“傳染病”(Infectious Diseases)在我國醫學界已有共識,譯為“感染病”。但本文為和相關法律、政策的用法統一,仍采用“傳染病”、“新傳染病”的表達。流行最經濟、有效的預防手段。尤其是對病毒引起的新傳染病(2)此處“新傳染病”并非醫學術語。醫學專業“新發感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不僅指新病原的感染病,亦指“回潮”的老感染病。本文“新傳染病”專指新病原導致的新發傳染病,對此種新傳染病一般沒有特效療法。,一般均選擇研發、接種病毒疫苗,以實現緊急免疫動員。在生物治理視域下,為實現常規免疫規劃動員和緊急免疫動員,需要行政、公共服務機構和公民三方溝通、協商、合作。而此三方關于疫苗相關問題進行溝通、協商的“疫苗話語”,關系社會免疫動員的質量,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應對傳染病的生物治理水平。

在后現代社會語境下,“疫苗話語”受到各種思潮影響、解構。西方工業化國家常見“反疫苗”思潮和行動。我國生物治理面對的主要問題是“疫苗猶豫”。本文以話語分析方法,歸納、分析既有生物治理“疫苗話語”的缺陷。最后,針對這一歸納、分析的結果,根據公眾關系傳播“公關-對話”范式提出“疫苗話語”相應改進對策。

一、理論進路:生物治理與“疫苗話語”

首先需要錨定本文生物治理的范疇。我們吸納和轉用西方治理理論時,學者更多探討的是中國治理的結構、實施路徑、重要影響因素及具體治理案例,多見城市治理與鄉村治理、區域治理與社區治理等粗略區分。但生物治理依治域分析,至少包括社會生物安全評價、傳染病應對及社會免疫動員機制、面向個體健康的醫療-生物關系的維系與發展、關系社會重大利益的生物科學發展促進等。

在理論面向上,生物治理以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在1970年代提出的生命政治理論為源,即社會治理以人口為對象、以人口的生命質量為目的:“以物種的肉體、滲透著生命力學并且作為生命過程的載體的肉體為中心的……是通過一連串的介入和‘調整控制’來完成的。這種‘調整控制’就是‘一種人口生命的政治’。”(3)米歇爾·福柯:《性經驗史》,佘碧平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90頁。晚近生命政治理論開始向人的主體化轉向,保羅·拉比諾(Paul Rabinow)、尼古拉斯·羅斯(Nikolas Rose)等學者倡導生物公民、生物權力等向主體化轉向的“生命本身的政治”理念(4)Paul Rabinow,Nikolas Rose,“Biopower Today,”Biosocieties,Vol.1,No.2,2006,p.197.。同時,康拉德(Peter Conrad)、克拉克(A. Clarke)等學者批判的“(社會問題)醫學化”(Medicalization),即某些權力將非醫學問題定義為醫學問題而進行生物醫學處理的現象(5)Adele E. Clarke,Janet K. Shim,Laura Mamo,Biomedicalization:Technoscience,Health,and Illness in the U.S.,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2010,pp.1-2,p.1.,亦指向生物治理下個體的能動和反思,這也是生命政治的一種轉向。在吸納福柯主體理論的基礎上,以生命政治理論轉向的生物公民、生物權力等理論體系,結合我國現代社會生物安全評價論域及社會治理理論的發展,最終集合成生物治理理論的初步框架。

當代國家治理理論認為善治是國家治理的目的,善治即官民對社會事務的合作共治,是國家與社會關系的最佳狀態(6)俞可平:《中國的治理改革(1978—2018)》,《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3期。。以此演繹,生物善治亦是生物治理的目的。在個體化轉向的生物治理體系下,生物善治的一個重要命題是對個體的生物性“增強”,克拉克和羅斯等從不同角度論述了這一點。所謂增強,克拉克指通過科技手段對醫學指征和身體的“強化”改造(7)Adele E. Clarke,Janet K. Shim,Laura Mamo,Biomedicalization:Technoscience,Health,and Illness in the U.S.,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2010,pp.1-2,p.1.,羅斯認為其通過技術介入增強生命的現在,重構生命的未來(8)Nikola Rose,The Politics of Life Itself:Biomedicine,Power and Subjectivity,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7,p.19.。

“增強”的理念可用于目下的生物治域。在新冠肺炎(COVID-19)全球流行中,我國的成功經驗是基于社會性規訓“敞視”技術衍生的“電子敞視”方法,即針對傳染鏈防控的健康碼標識、社會軌跡電子記錄的溯源方法,針對傳染病“暴露”個體的大數據管控等。要使全社會獲得相對于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的生物保護,主要應采用社會免疫動員方法。社會免疫動員方法基于生物學技術,主動“增強”個體的免疫能力。實現這一“增強”免疫目標,疫苗預防接種是最為實用的方法。

目前,通過疫苗預防接種“增強”社會免疫動員的情況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常規免疫,主要面向嬰幼兒接種國家免疫規劃疫苗和非免疫規劃疫苗;(2)針對性免疫動員,如針對脊髓灰質炎暴發、麻疹暴發等已知傳染病的疫苗接種,主要接種傳染病暴露人群和易感人群;(3)緊急免疫動員,用于應對烈性新傳染病或具有較大威脅的新傳染病。如2009年“甲型H1N1流感”流行,我國科研機構用3個月即研發出疫苗,開展了針對特定人群的緊急免疫動員。(9)崔靜:《我國率先全球研制成功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背后》,新華社(電訊),2009年9月3日。

在當代治理理論中國家行政、公共服務機構、公民的三分法下,社會個體的地位已經不僅僅是消極被動者,“而是積極的決策參與者、公共事務的管理者和社會政策的執行者”(10)王詩宗:《治理理論與公共行政學范式進步》,《中國社會科學》2010年第4期。。盡管有學者認為中國執行疫苗接種工作的基本衛生保健體系處于“治理失靈”的狀態(11)顧昕:《“健康中國”戰略中基本衛生保健的治理創新》,《中國社會科學》2019年第12期。,但最終在生物治理視域下,來自行政的權威力量、來自公民的主動參與和行動,都需要在基本衛生保健體系中實踐。

目前,在基本衛生保健體系中免疫動員實施主體是疾病控制部門和廣泛的基層保健機構。要實現免疫動員的目標,在治理體系“去中心化” “過程化” “持續的互動”的特征下(12)王詩宗:《治理理論與公共行政學范式進步》,《中國社會科學》2010年第4期。,生物治理的基本治理交往、協商關系,至少包括行政-公民、行政-公共服務機構(疾控部門+基層保健機構)、公共服務機構-公民等三組。本文的研究主要關注其中三個方向產生的交往話語: (1)公共服務機構發起并流向公民的話語,在本文語境下主要樣本為公共服務機構的免疫動員話語;(2)行政發起并流向公民的話語,主要樣本為疫苗安全事件后官方宣傳話語;(3)公民發起并流向公共服務機構的話語,在本文語境下主要為公民的疫苗認知、意見和行動,主要樣本為“疫苗猶豫”。

二、話語分析一:社會免疫動員話語

分析公共服務機構、行政流向公民的免疫動員話語,分別依公共服務機構-公民、行政-公民兩個流向收集話語樣本。具體分析方法是:首先采用比較經典的語詞“意義” “身份” “立場” “關系”等維度的分析,其次采用宏觀的“結構性”方法發現話語中的遮蔽。

(一)“公共服務機構-公民”的免疫動員話語

本文收集免疫動員話語的來源包括以下三個:(1)選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網站、中國健康教育中心網站,收集其中與疫苗的相關內容,遴選免疫動員相關文稿,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網站收集網絡信息120條,在中國健康教育中心網站收集網絡信息511條;(2)在基層衛生保健機構宣傳冊、現場宣傳壁畫、宣傳欄等,收集社會免疫動員信息樣本77個(其中有重復信息);(3)收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明確表示與其相關的公開出版物,包括科普類讀物。其中, (1)(3)項目收集時間為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5月15日。

話語分析采用詹姆斯·保羅·吉(James Paul Gee)的概念,“話語是由在語言和語境(情景)之間反復移動的動態暗示和線索構成”(13)詹姆斯·保羅·吉:《話語分析導論》,楊炳均譯,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06頁。。這里的話語分析方法,不僅包括語詞分析基礎上的“意義” “身份” “立場” “關系”等維度,而且采用源自新聞話語分析的宏觀“結構性”方法(14)托伊斯·A.梵·迪克:《作為話語的新聞》,曾慶香譯,華夏出版社,2003年,第182頁。,根據相關背景性文本的對照,發現免疫動員話語中忽略或遮蔽了什么內容,這些遮蔽內容有何話語意義。

通過對收集語料的漸次分析,簡述分析結果如下:首先,免疫動員話語存在對疫苗效用的部分夸大。收集的語料在敘述疫苗的效用時,大多數采用了全稱命題式的表述,即將疫苗接種的意義和免疫動員、免疫保護的因果對等化,較高頻次使用“提供保護”、“避免”(疾病暴發)、“消滅”(傳染病)等詞。同時,在疫苗效果敘述中,較高頻次使用“最有效” “最優先” “最偉大”等詞(15)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疾控中心專家解答疫苗接種有關問題》,2018年7月25日,訪問網址:http://www.chinacdc.cn/jkzt/ymyjz/ymlbgd/201807/t20180725_189214.html。。而結構性遮蔽分析則沒有發現在疫苗效果敘述文本中出現關于疫苗保護功能爭議、疫苗有效保護期(16)根據臨床免疫學常識,疫苗引起的免疫反應“保護期”不同,大多數不能導致終生免疫。卡介苗的保護期曾被認為長達20年,流感病毒載體疫苗的保護期在病毒不變異的情況下也不超過2年。、單次接種后未產生抗體等情況的敘述(17)根據臨床免疫學常識,因為某些因素影響,單次疫苗接種后可能未產生抗體。其解決方案是短期內多次接種,以確保接種效果。此處結構性分析發現對這三種常識性問題的選擇性“遮蔽”,說明了免疫動員話語對疫苗功用的話語特點。。總之,分析可以發現公共服務機構認為疫苗功用和免疫接種效果是肯定的、沒有疑問的。

其次,對接種決定者順應性的建構。國家免疫規劃疫苗接種者是兒童,其接種決定者一般為兒童監護人。在收集語料中,接種決定者的主體性建構是模糊的,或者說被故意回避。在大量文本敘述中,接種決定者的能動是依照“接種機構”要求做好接種準備,而不需要了解疫苗的功用、保護期、保護原理和接種反應。在非免疫規劃疫苗選擇中,大量文本的敘述都指向這些疫苗的保護功用,很多文本沒有明示接種決定者的選擇權利。在接種反應方面,本次收集語料多敘述接種后的輕型反應,如低熱、紅腫、結節等,明確表示接種決定者不需要對此進行處理。最嚴重的接種反應表述為“發熱”,僅要求接種決定者“請醫生處理”。

最后,對部分疫苗缺陷事實的遮蔽。在免疫動員疫苗話語文本收集的語料中,可見較高頻次的對既有疫苗缺陷事實的遮蔽。比如在介紹卡介苗時,只強調其“主要預防兒童結核性腦膜炎和粟粒性結核”(18)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卡介苗》,2012年11月16日,訪問網址:http://www.chinacdc.cn/jkzt/ymyjz/ymlbgd/201211/t20121116_71965.html。,而不討論其對成年人肺結核暴露保護作用的爭議(19)世界衛生組織曾于2004年發布疫苗立場文件,認為卡介苗“接種不能影響TB(結核病)的發病率”。但在2018年的最新立場文件中除繼續推薦新生兒接種單劑次疫苗外,重新推薦“在TB發病率高和/或麻風病負擔高的國家或地區接種BCG(卡介苗)”。這一變化源自菌種、免疫效果評價實驗等新進展。但卡介苗新菌株仍未被批準普遍使用。。在介紹口服脊髓灰質炎疫苗時,沒有介紹其Sabin株接種后在腸道中“返祖”成為疫苗相關脊髓灰質炎病毒,或疫苗衍生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低概率的“急性遲緩性麻痹”,并可能遺留終生后遺癥(20)李夢東,王宇明:《實用傳染病學》 (第三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年,第272頁。的事實。介紹麻疹疫苗時,略去了接種后6~12日的皮疹反應。這些遮蔽在收集語料中比較常見。

總之,公共服務機構流向公民的免疫動員話語的特征包括:(1)主要塑造疫苗良好效果的形象,但疫苗的某些缺陷內容被傳播時,免疫動員話語可能會被公民集體抵制或反對;(2)對接種決定人身份的約束性建構,忽略接種決定主體的能動性和選擇權利;(3)對傳染病危害程度的夸大,雖然彰顯了疫苗效果,但無助于消除“疫苗猶豫”;(4)將疫苗作為整體而不是按照單個疫苗進行效果宣傳,若某一疫苗質量或保護效果出現問題,則“短板效應”無法避免,影響公眾對疫苗的整體信任。

(二)“行政-公民”的說服話語

在行政流向公民的免疫說服話語方面,選擇官方媒體說服公民重建對疫苗的信心、接受接種的文本為樣本。語料收集自《人民日報》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5月15日有關疫苗的報道文本,篩選疫苗安全事件后發表的疫苗宣傳文稿為語料樣本。經過初步篩選,共收集研究期內涉及疫苗問題文本57篇,其中符合篩選要求的樣本文本有19篇。這19篇新聞文本,分別發表于2010年“山西疫苗事件”之后,2010年全國麻疹強化免疫行動時,2014年“乙肝疫苗事件”時(21)此次乙肝疫苗事件中的病例,最終被證實與疫苗質量沒有必然關聯。,2015年全國轉用脊灰滅活疫苗時,2016年山東違法經營疫苗案后,2018年長生生物等機構疫苗質量事件后。對這19篇新聞文本的話語分析,采用與上文免疫動員話語相同的分析方法。

話語分析結果發現,言語主體多見政府官員、疫苗免疫專家、醫學專家等。盡管為官方媒體宣傳方式,文本中也出現描述民眾對免疫動員工作、疫苗質量等問題憂慮、擔心的語詞。例如“疫苗恐慌”出現在報道大字標題中(22)王君平:《疫苗恐慌代價大》,《人民日報》2014年1月9日。,“是否靠譜” “管不管用” “該不該打”等出現在報道小標題中(23)白劍鋒,李紅梅:《專家五解疫苗之疑》,《人民日報》2016年4月1日。,“信任危機”出現在文稿導語中(24)富子梅:《疫苗可以放心打》,《人民日報》2010年4月15日。。這些語料的出現實際上是說服話語批判的“靶標”,但從一定意義上也說明行政對公民的“疫苗猶豫”有清晰認知。

通過語料分析和結構性遮蔽分析發現,行政-公民話語主要的“意義” “立場” “關系”等結果與遮蔽分析結果,均類同于公共服務機構-公民流向的免疫動員話語分析結果。這一現象提示,行政-公民話語大量轉用了公共服務機構話語。

三、話語分析二:公民話語

本節對公民發起并流向公共服務機構的話語進行分析。這部分的話語分析采用經典語料分析和社會學質性研究相結合的方法。這種復合方法的參與觀察、深度訪談等采用質性研究設計,其資料收集主要采用語料采集方法,最終的分析方法以話語分析為路徑。這種方法常被作為質性研究方法對話語研究的一種“校正”,被露絲·沃達克(Ruth Wodak)稱為“話語歷史分析”(25)露絲·沃達克:《話語、政治、日常生活》,黃敏、田海龍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9年,第50-57頁。。

(一)公民話語的觀察與歸納

公民話語的語料來自以下三個方面:(1)對3個較高活躍度的網絡育兒論壇、2個育兒網絡討論群組進行參與觀察,并遴選對象進行深度訪談獲得資料;(2)作者在日常兒保、免疫接種現場通過參與、觀察獲得資料;(3)通過互聯網問答社區收集疫苗相關問題討論資料。筆者繼而對這些語料中的“意義” “身份” “立場” “關系”進行分析,并輔以質性研究的歸納方法,對接種決定人及其“疫苗猶豫”現象進行深描。話語分析發現:

首先,接種決定人對現有疫苗質量存在明顯的疑慮。語料中較多表述將接種決定人自身描繪為生物技術的“小白”,但同時是具備對現象和問題獨立思考、獨立抉擇能力的行動者。常用詞包括“擔憂” “擔心” “害怕” “猶豫”等,對現有免疫規劃的疫苗質量表達憂慮。尤其是在相關疫苗質量事件發生后,較多意見表達了對疫苗質量的關切,對未來疫苗安全亦多表達“憂慮”。

其次,接種決定人對免疫動員話語存在猶疑。收集語料較多指出了防疫機構免疫動員話語的問題,比如忽略嚴重的接種反應,不說明某些接種的副作用,忽略某些疫苗效果爭議問題等。亦有意見指責防疫機構為成本考慮而增加接種風險。比如在免疫規劃中,仍需接種一次口服脊灰疫苗,這一方案被指為節約成本而增加接種風險。

最后,接種決定人對疫苗免疫保護效果有疑慮。收集語料中較多關于規劃免疫“意義”的討論,多有意見質疑疾病零發病后接種疫苗的必要性。討論焦點在于,很多疾病已經“臨界消失”,如脊髓灰質炎。較多語料提及“群體免疫”,認為只要具有免疫力的人達到一定比率,則其他人也會受到保護而不再需要接種疫苗。亦有語料分析認為,活體疫苗存在較大致病或副作用的風險,對活體疫苗(如卡介苗、麻疹疫苗、乙腦疫苗等)的保護作用持觀望態度。

而質性分析的歸納可以對“疫苗猶豫”人群進行深描。存在“疫苗猶豫”的接種決定人群體,以有一定醫學或免疫知識,對公共衛生或醫療衛生工作有一定認識,且對疫苗安全問題、接種反應問題有一定了解的兒童父母為主。這一群體對疫苗存在一定選擇性猶豫,但大多數最終會選擇接種疫苗,同時對進口疫苗存在過度的信任或盲從。

首先,“疫苗猶豫”人群對接種反應的認識方面,大多數人認為接種反應比疾控中心和疫苗說明書描述的更為嚴重。

“我們(孩子)就是不停地發燒,燒了3天,而且還起皮疹。醫生說打疫苗10多天了,發燒和麻疹疫苗沒關系。后來是主任來查房,才說與打疫苗有關系……當時感覺很絕望……以后能不打的疫苗就不打了。”(Rlx,參與觀察)

“孩子(打完)百白破每次都發燒、嘔吐,每次都折騰10來天。論壇里說還有發燒抽搐的。但這個疫苗還不能不打,不打就不讓上學。”(Ljf,語料收集)

其次,“疫苗猶豫”人群認為疾控中心夸大了疫苗效果。一方面,是傳統疫苗的有效性問題。較多人知曉關于卡介苗效果的爭論。另一方面,是群體免疫帶來的發病率降低甚至消滅,這時相應的意見多傾向于個體已經不需要疫苗來建構免疫保護。

“自寶寶上小學以后,我和別的家長聊天才知道,卡介苗對肺結核效果不好。我有點崩潰……當時寶寶接種完了還去結核所檢查,量那個疤看是不是合格……”(Cuijr,網絡訪談)

“我查過資料,麻疹、白喉這些都很少了,百日咳也少。好像現在并不需要疫苗去保護……這幾個疫苗反應大,那我以后是不是可以選擇不再打了……”(Haoyueer,語料收集)

“宣布東亞消滅小兒麻痹了,那這個針(脊灰疫苗)就可以免了吧……”(Ljf,參與觀察)

再次,接種反應處理滯后成為“疫苗猶豫”的重要原因。較多意見聚焦接種反應的認定過程,認為缺乏規范的接種反應報告、鑒別、治療支持和補償制度。很多意見反映,有明顯且較嚴重的接種反應沒有獲得認定或補償。

“我去衛生院說,他們說不知道算不算(接種反應),又去衛生防疫站,還是沒人管……后來交了一堆復印的病歷,兒科醫生開了證明,結果衛生防疫站還是說認定不了……說是不能排除我們自己的病!”(Zhuchen,網絡深訪)

“我女兒也是打完麻疹疫苗后,第二天就發高燒……打電話問衛生防疫站,說先走程序,一步步來,還說不一定是麻疹引起的……小孩因為這次疫苗,受這么大的罪,無語……”(Liangankang,語料收集)

最后,對進口疫苗的“神化”。質性資料和參與觀察的結果發現,接種決定人多認為進口疫苗質量安全,接種反應小、危險小。在很多意見中,可見將進口疫苗與“接種反應”對沖或替代,認為進口疫苗可以解決接種反應問題。文本歸納發現,部分接種決定人有將進口疫苗“神化”傾向。

“巴斯德(進口疫苗商標)的種一次就是好幾種,寶寶一年可以少打好幾針……”(Hj,網絡深訪)

“寶寶那時候用百白破,國產的有細胞,反應非常大。我打進口的百白破,反應輕好多,而且不用打那么多針,這錢花得值。”(Doujia,語料收集)

“還是覺得進口的疫苗有保障,好多媽媽也說進口的疫苗反應輕……”(Tonglemm,參與觀察)

“肺炎疫苗(美國進口產品)大家都說這個好,都要搶著打,很多醫院沒貨……我覺得即使打了肺炎疫苗也看不出啥,反正寶寶沒得過肺炎……”(Houmm,語料收集)

(二)“疫苗話語”的問題思辨及“疫苗猶豫”困境

經過對以上三個流向、兩個種類話語的分析,分別得出了“疫苗話語”的特點及其意義建構的類型、范式等結果。以這些結果為基礎,可以結合我國生物治理下社會免疫動員的現狀、困難及發展要求,對生物治理視域下的“疫苗話語”進行總結。本文認為,現階段我國生物治理語境下的“疫苗話語”存在幾個比較突出的特征:

首先,免疫動員話語的缺陷影響免疫動員質量:(1)免疫動員話語、免疫說服話語存在的部分缺陷,提示生物治理中免疫動員相關交往、協商處于低效率狀態;(2)在社會多元價值觀的影響下,免疫動員話語因其在意義、主體、溝通和事實陳說等方面的缺陷,刺激了公民“疫苗猶豫”現象的發生。

其次,公民話語部分表現為“疫苗猶豫”。關于公眾對疫苗預防接種的信任和疑慮問題,西方工業化國家主要表現為“反疫苗”思潮,其主要行動案例包括20世紀70年代針對百白破疫苗接種反應的多年杯葛行動(26)Offit,Paul A,Deadly Choices: How the Anti-vaccine Movement Threatens Us All,New York:Perseus Books Group,2010,pp.24-29.,20世紀90年代針對麻腮風疫苗導致“孤獨癥”問題(27)麻腮風疫苗導致“孤獨癥”的研究結論已被證偽,研究論文被撤銷。現臨床免疫學界共識認為二者不存在關聯。的行動等。

我國生物治理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疫苗猶豫”(Vaccine Hesitancy)。疫苗猶豫主要指“在疫苗服務可及的情況下對接種疫苗產生延遲或拒絕疫苗接種而導致免疫規劃失敗”(28)魏征:《疫苗猶豫及其影響因素研究進展》,《微生物學免疫學進展》2019年第5期。。對疫苗猶豫問題,有較多實證調查類的研究可以證實。來自媒體的調查數據顯示(調查樣本13萬人),有40.7%的家長對疫苗不信任或比較不信任(29)《中國人疫苗態度調查報告》,騰訊新聞,2016年3月31日,訪問網址: https://news.qq.com/cross/20160331/VnD174U1.html。。2016年一個11個省區抽樣電話調查發現,接種猶豫比例最高的鄉村地區,疫苗總體接種猶豫比例為34.11%(30)余文周,吉賽賽,劉靜:《山東非法經營疫苗系列案件對兒童家長預防接種信任度影響的連續性監測分析》,《中國疫苗和免疫》2016年第6期。。在特定疫苗猶豫方面,一個在石家莊進行的調查發現,有22.84%的家長對口服脊灰疫苗有“猶豫”,猶豫的主要原因是擔心其安全性(65.06%)(31)孫麗,郭敬云,李靜:《接種醫生與家長對二價脊灰疫苗的知信行影響因素比較分析》,《醫學動物防制》2018年第8期。。在云南、四川4個地市進行的問卷分析顯示,家長對腸道病毒71型疫苗的總猶豫比例為33.8%(32)唐智敏,余文周,劉燕敏:《兒童父母腸道病毒71型滅活疫苗猶豫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中國疫苗和免疫》2014年第4期。。

根據文獻和本文公民話語的分析結果,疫苗猶豫的主要促進因素包括:(1)對疫苗質量的擔憂,尤其是連續發生的疫苗質量事件的影響;(2)對疫苗接種反應的憂慮;(3)對接種反應鑒定、上報、治療、補償等工作滯后產生的憂慮和意見;(4)對群體免疫形勢的樂觀,進而認為社會免疫保護已經實現。

雖然我國近年來疫苗接種率表觀向好,但“疫苗猶豫”的影響不容忽視。綜合本文話語分析結果,“疫苗猶豫”問題若不能得到遏制,可能會導致以下幾種情況的發生: (1)社會個體的疫苗不接種行動;(2)精英群體的不接種選擇向其他階層依勢能傳播、“流動”;(3)由對某個疫苗的猶豫、不接種擴大到對全部免疫規劃疫苗的猶豫,由對免疫規劃疫苗的猶豫擴大到對緊急免疫動員的新傳染疾病疫苗的猶豫;(4)對社會免疫動員的質量造成負向影響;(5)個體的猶豫選擇最終可能集合為群體性、社會性的反疫苗思潮或行動。

最后,“疫苗話語”問題影響生物治理秩序達成。依照本文的分析,要實現對傳染病的有效免疫保護,在非自然性免疫的生物治理語境下,“疫苗免疫動員話語”、 “社會免疫動員效果”和“生物治理秩序形成”三者之間存在遞進性的多層因果關系。任何一個層面出現問題,都會刺激“疫苗猶豫”的生長,妨礙生物治理秩序的達成。

以免疫規劃動員的視角分析:生物治理視域下的免疫動員工作是保護少數群體、疾病易感群體的有效方法,也是實現社會群體免疫、達成針對傳染病免疫保護的重要手段。其中,免疫動員話語承擔重要責任,如若這個節點出現問題,則國家免疫規劃的群體免疫保護不能達成。

再以緊急免疫動員的視角分析:緊急免疫面臨的外部環境包括對新傳染病的恐慌、傳染病快速傳播對社會的破壞性影響等。而疫苗本身研發時間短、使用經驗少,甚至可能因為疫情嚴峻而不經過大面積臨床試驗而緊急使用(33)新冠肺炎流行應對中已出現此類問題。俄羅斯已于2020年8月宣布其研發的新冠病毒疫苗進入使用階段。但這個“全球第一”的疫苗未經規范的第三期臨床測試。。以疫苗話語積淀的“疫苗猶豫”,可能對緊急免疫動員的參與、接種率產生消極影響。如果出現較大規模的反疫苗行動或“疫苗猶豫”行為,則生物治理的緊急免疫保護不能達成。

四、對策:社會免疫動員話語的改進

在“疫苗話語”的兩個類屬和三個流向中,免疫動員話語較為關鍵。這一話語不僅被行政話語主動嵌入,且影響著接種決定者的行為模式。要構建社會免疫充分動員的生物治理秩序,免疫動員話語的調整和改進勢在必行。

(一)治理交往中的價值“分享”與策略

要為免疫動員話語尋找一條適應社會免疫動員需要的話語改進之路,出發點和理論框架必須回到人與人、組織與人之間的交往、影響、說服等實用情境中來。人與人、組織與人的交往存在多種理論范式,如霍夫蘭的說服理論、拉扎斯費爾德的“影響流-意見領袖”理論、馬丁·布伯的“我-你關系”理論、巴赫金的對話理論、奧斯汀的“以言行事”理論、哈貝馬斯的“交往-行動”理論等。本文認為,免疫動員話語對普通接種決定人的說服,還是應該回到被劃為“公眾關系”(34)一般這一學科被命名為“公共關系”,但學科內范式均指其按照基本認知、理念、理論流派等,應為“公眾關系”。的理論范式下。為達到組織和人、人群的有效影響、溝通,公眾關系典型理論如格魯尼格“卓越行動理論”認為,應通過雙向均衡溝通創造理想的組織-人關系。但雙向均衡溝通多被批評為“應然藍圖”而非實然策略(35)胡百精:《雙向均衡溝通的想象 知識社會學視角下卓越公關理論的發展與批判》,《現代傳播》2019年第2期。。所以,本文引用中國公共關系學界具有相對共識的“公關-對話范式”,把人置于問題的中心并成為尺度,以對話為方法,“于事實層面促進利益互惠,于價值層面分享意義”,價值分享“最高目標是信念認同及其結晶化, 即創造共同體精神并將之凝結為‘無需爭議’的意義世界”(36)胡百精:《公共關系的“元理由”與對話范式》,《國際新聞界》2007年第12期。。所以,通過話語實現的最基本的治理溝通、協商與合作,應在平等對話的基礎上尋求各方的“利益互惠”,進而尋求價值共享的精神“結晶”,達成“無需爭議”的結果。

關于免疫動員的價值共享“結晶”過程與結果,需要厘清關于動員目標的“群體免疫”概念和疫苗基本倫理內涵兩個問題。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一般指通過免疫接種實現的間接免疫保護方式,達成群體免疫的基本要件是接種覆蓋率,比如麻疹的群體免疫一般需要免疫接種率達到90%~95%,脊髓灰質炎的群體免疫需要免疫接種率達到80%~85%(37)Alberto Giubilini,The Ethics of Vaccination,Palgravel (Open Acess),2019.。群體免疫是社會免疫動員的起點和目標,也是保護體質異常者、過敏者或接種禁忌者的最佳方案(38)這里討論的群體免疫為“主動群體免疫”,即由社會免疫動員實現群體免疫。而由疾病流行、個體患病后產生免疫記憶導致的被動群體免疫因與本文主題無關,暫不討論。。

國內醫學社會學關于“疫苗猶豫”的研究,多在公共性選擇和道德責任的立場上尋求解決。而實踐倫理學家阿爾貝托·朱比林尼(Alberto Giubilini)將問題在責任層面進行討論,即在個人、集體、機構三者利益沖突的層面上提出問題和尋求倫理出路。朱比林尼將問題引向功利考量,疫苗接種的副作用和對私權利的影響,被作為積極義務的對社會群體免疫的貢獻覆蓋。所以,接種疫苗被視為一種對社會或他人的“簡單救濟責任”(Duty of Easy Rescue)(39)Alberto Giubilini,The Ethics of Vaccination,Palgravel (Open Acess),2019.。

由于篇幅所限,這里不能進行完整的理論梳理,只是特別強調作為“簡單救濟責任”的接種疫苗的積極義務,可以作為免疫動員“對話”說服范式的價值皈依。具體而言,接種疫苗的風險需要被明確、具體、詳致地說明。這種說明最終導向的價值考量在于,接種決定人不應該僅就私性獲利對接種選擇進行功利判斷,而應對公共性義務的功利——比如對接種禁忌群體的保護,對他者的積極義務,對社會群體免疫達成等維度進行考量。這種考量最終覆蓋個體私性利益的輕微或較低損害,進而結晶成為倫理共同體的“無需爭議”的共同選擇。

(二)積極倫理責任倡議與話語改進

基于以上論述,對以免疫動員話語為主的“疫苗話語”改進,本文提供的改進維度包括:(1)工作展示話語的改進,在做好疫苗各個環節相關工作的基礎上,對疾控機構和基層衛生服務機構的工作進行全面的展示和說明;(2)真實性敘述話語的改進,對疫苗質量、疫苗保護作用、疫苗接種后反應的類型和嚴重程度、疫苗接種后反應監測和治療、疫苗保護作用的檢測等方面進行真實、客觀、公正的詳細說明;(3)疫苗倫理環境的說明,如群體免疫的達成過程和方法,群體免疫的意義,疫苗接種困難群體的境況和期待,社會免疫動員的制度設計,公民生物行動對傳染病防治工作的價值,等等;(4)疫苗倫理責任結論的導出,這一結論需要在對話、協商的平等主體之間和充分尊重個體理性的對話條件下,由每個充分行動的接種決定人做出。

其中第(2)種改進維度關系整體免疫動員話語改進的成敗,故對其改進路徑進行說明:

首先,以真實敘述為核心原則。真實敘述是出于平等、真誠溝通的對話說服范式的要求。真實敘述包括的基本要求:一是技術敘述的真實,完整描述技術問題和現象。二是“轉譯”敘述的真實。在將專門的技術話語轉為民眾可見可聞的科普、通俗話語時,要保證技術話語向通俗話語真實轉譯。三是完整、全面、客觀的敘述,尤其不能因為某些情況發生概率較低即對其“屏蔽”不予敘述。四是平等、尊重的敘述方式。對話說服要求尊重接受者的解讀能動性,尊重、平等的敘述方式才能夠實現解讀意義上完整的真實。

其次,實用的話語改進路徑。具體的話語改進路徑,至少應該包括疫苗效用話語的改進、接種反應話語的改進、免疫保護效果話語的改進和接種反應自我監測話語的改進等。本文并非預防醫學專業技術論述,故不再具體分述。

總之,免疫動員話語的改進,會決定“公關—對話”范式中免疫動員對話的效果和共同體價值結晶的實現。免疫動員話語的真實雖然會呈現更多的疫苗“問題”,但這種呈現最終會被免疫動員話語的價值傳導——對社會和他人的積極接種義務,對社會群體免疫的貢獻,以及對個體積極義務所受損害的保護等積極價值——而覆蓋。所以,對“問題”的說明是為了實現更好的價值傳導,是為了積極倫理責任的實現。

五、余思:“疫苗話語”與新傳染病應對

《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 “強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加強公共衛生防疫和重大傳染病防控,健全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40)《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國政府網,2019年11月5日,訪問網址:http://www.gov.cn/zhengce/2019-11/05/content_5449023.htm?trs=1。公共衛生防疫和重大傳染病防控是社會治理、生物治理的重要命題。傳染病仍是人民健康和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威脅。其中,新傳染病因為治療方法、免疫動員方法均存在空白期或窗口期,可能會對社會造成嚴重危害。所以,迅捷、安全、動態和充分信任的緊急免疫動員機制,是確保新傳染病疫苗預防接種及時、順利進行的保障。

2009年“甲型H1N1流感”是可資參考的最近案例。2009年初甲型H1N1流感流行時,我國即采取了及時、高效的應對舉措。2009年5月獲得世界衛生組織標準毒株,3個月時間即根據流感疫苗研發程序開發出甲型H1N1流感疫苗,并在高危群體中漸次接種。雖然這個疫苗沒有實施全民接種,但在全民緊急免疫動員的意義上,這是一次成功的操演。從中可汲取經驗,為建立相關緊急免疫動員體系提供借鑒。

在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使用評價中,也可以發現緊急免疫動員的一些困難。浙江省報告疫苗接種后反應發生率為22.83/10萬(189萬接種樣本),其中嚴重異常反應9例。(41)陳恩富,胡昱,綾羅亞,等:《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疑似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監測》,《浙江預防醫學》2010年第5期。有報告認為,疫苗全面接種3個月全國共報告死亡案例4例。(42)《中國報告4例接種甲型流感疫苗后死亡病例》,中國日報網站,2019年12月2日,訪問網址:http://www.chinadaily.com.cn/zgzx/2009-12/02/content_9097313.htm。根據血清抗體監測結果,疫苗對學生群體樣本的保護率達到80.9%(43)紀文艷,盧莉,呂敏,等:《中國首批次甲型H1N1流感疫苗上市后安全性與保護效果的研究》,《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0年第5期。,但疫苗提供的保護作用僅持續90天左右(44)陳藝韻,魯恩潔,李鐵剛,等:《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疫苗接種人群的血清抗體分析》,《中國免疫學雜志》2012年第4期。。

所以,緊急免疫動員中可能面臨以下問題:(1)公眾(接種人或接種決定人)對疫苗安全的疑慮和信心缺乏;(2)某些接種反應的不可知性;(3)疫苗免疫保護效果可能存在的問題,如保護時間短、保護率低以及需要多次接種等;(4)嚴重偶合反應(如接種后偶合死亡病例)對接種決定的打擊和影響。

這里僅列出可預測的問題和困境。新傳染病的不可知性,也導致新傳染病流行后緊急免疫動員可能面臨更多的困境和問題。只有做好目下免疫動員話語的改進和實施,方能在疫苗使用和決策中建立疫苗倫理抉擇的積極義務范式,養成公民在緊急免疫動員中的慣性倫理選擇。雖然說明疫苗真實情況可能會引起一些疑慮,接種決定人的抉擇短期內可能受到一些影響,但從長遠看,以社會免疫動員、緊急免疫動員為主體的生物治理治域,會從免疫動員話語乃至整體“疫苗話語”的改進、完善中受益。所以,“疫苗話語”特別是免疫動員話語的改進工作,是生物治理視域下的急務和要務。

猜你喜歡
生物
生物多樣性
天天愛科學(2022年9期)2022-09-15 01:12:54
生物多樣性
天天愛科學(2022年4期)2022-05-23 12:41:48
上上生物
當代水產(2022年3期)2022-04-26 14:26:56
發現不明生物
科學大眾(2021年9期)2021-07-16 07:02:54
史上“最黑暗”的生物
軍事文摘(2020年20期)2020-11-28 11:42:50
第12話 完美生物
航空世界(2020年10期)2020-01-19 14:36:20
最初的生物
自然生物被直銷
清晨生物初歷直銷
生物的多樣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网站免费看| 99精品欧美一区| 69视频国产| 国产激爽爽爽大片在线观看| 五月婷婷综合在线视频| 亚洲视频四区| www.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视色| 欧美综合中文字幕久久|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麻豆99网站| 国产av剧情无码精品色午夜| 亚洲精品欧美日本中文字幕| 九九热视频精品在线| h网址在线观看| 精品偷拍一区二区| 欧美影院久久|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熟女影院| 国产超碰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亚洲综合精品欧美激情| 亚洲中文字幕av无码区| 啪啪国产视频| 三区在线视频| 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98| 亚洲另类色| 91丝袜美腿高跟国产极品老师| 在线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中国特黄美女一级视频| 天天操天天噜|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A| 亚洲aaa视频| 欧美啪啪网| 在线视频亚洲色图| 色天天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片| 欧美一级大片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视频一区二区| 18禁不卡免费网站| 99热这里只有成人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大白天新婚身材| 国产91在线|日本| 日本一区高清| 欧美日韩免费在线视频| 久久综合伊人 六十路| 国产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西瓜tv| 欧美成人精品在线| 97se亚洲综合在线韩国专区福利| 中文字幕亚洲专区第19页|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 亚洲区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成人| 婷婷综合亚洲| 亚洲日本www| 精品少妇人妻无码久久| 亚洲色图狠狠干| 国产精品无码影视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 亚洲天堂免费| 亚州AV秘 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日韩国产高清无码|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影院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在线观看| 国产色爱av资源综合区| 国产毛片基地| 一级一级一片免费| 色婷婷亚洲十月十月色天|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在线| 国产丝袜第一页| 欧美A级V片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福利精品无码不卡| 欧美激情第一区| 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 在线观看无码a∨|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 在线国产欧美| 久久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视色| 手机永久AV在线播放| 综合色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