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霞浦縣實驗幼兒園 劉海容
當前我們處于信息化的新時代,新型的社會環境對身處在這個社會的每一個人都會產生影響。社會領域教育實際上就是教幼兒做人的教育,3~6歲是兒童個性品質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階段。如何開展新時代背景下社會領域教育,值得每一位教師思考。
當前很多教師的社會領域教育意識薄弱,教師會困惑到底要教什么,怎么教。而社會領域教育教學中直觀現成的素材并不多,當前很多幼兒園的社會領域教學方面都使用固定統一的教材,教學的形式也大多停留在看圖—提問—討論—總結(教師說教)的模式。孩子看了、聽了,卻并不一定會內化為自己的行為,也難以自覺形成適當的社會行為。幼兒園社會領域教育的核心是做人的教育,教師應當明確社會教育是幼兒全面發展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在這樣的正確認知和強烈意識下,教師才有可能去認真思考我們可以做什么,怎樣做。
幼兒園的社會領域教育如果離開幼兒熟悉的社會環境與生活,離開幼兒自身已經擁有的經驗,就等同于空中樓閣,無本之木。我們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有大量事實足以表明,與幼兒的生活緊密聯系的、發生在幼兒身邊的內容,更容易引起幼兒關注和探究的興趣,更能被幼兒理解和接受,并能將探究后得到的經驗運用于自己的生活中。因此,幼兒社會領域教育的內容應當建立在幼兒已有的經驗基礎上,以幼兒的發展為依據,并以多種適宜的方法增加幼兒的社會經驗,使教育內容能內化成幼兒的體驗和感受,從而產生相應的情感以及社會行為。捕捉幼兒生活中的高光時刻,把這樣的時刻變成一個具有價值的教育契機,其實就是引導幼兒去關注身邊的變化,以積極的態度去接受、接納、學習、成長。
我們的教育是引導幼兒去更好地認識我們的世界,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好,生活就是最好的書本。例如,六月汛期,夏季南方連降大雨,從親身感受大雨的威力到電視上播放的暴雨下人們的生活,對幼兒來說就是一個生動的社會繪本。
幼兒園社會教育的總目標中明確提出幼兒要能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為準則。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手機已經深深融入人們的一日生活中,在很多公共場合,我們都能看到有人在不停地刷視頻,絲毫沒有顧慮對旁人造成的困擾,又或者為了打發、安撫孩子,把手機扔給孩子隨意點擊。于是除了出現公眾場合大聲擾民的現象,還會出現微信群里忽然跳出不相關的畫面或小程序、小廣告的情況。在這個時代這已經是相當常見的社會行為,而這個社會行為準則的邊緣往往會被大人們忽視。作為教育者的我們,有責任引導幼兒理解并遵守這樣新型的社會準則。
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的思維仍是以具體形象為主,這就要求我們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的總目標的基礎上將適宜的目標進一步細化,到制定某一具體活動。例如,在大班幼兒的環保意識建立上,除了在原有社會領域中的保護環境、愛護樹木、不亂扔垃圾那些內容之外,作為教師的我們更應該思考如何細化和開拓這個主題之內的微課程。例如,現在家家戶戶都有空調,貪涼開到十七八度的現象并不少見,而另一方面地球不斷變暖,室內外溫差太大也容易導致人們產生空調病等,那么“空調的健康溫度”這樣的內容就可以帶入幼兒的活動中。
當前的時代背景下,人們獲取信息的手段和上個世紀截然不同,因此在我們的社會領域教育中也難免需要接納并有效融合線上和線下各種資源,而且線上平臺還豐富和充實了家園共育資源。幼兒通過視頻和教師連線,和同伴連線,通過觀看相關視頻資料感受祖國的強大。線上經驗的積累和現實的自然社會環境共同促成了幼兒獲取豐富經驗和體驗的重要途徑。
幼兒社會領域教育絕不是一個單一可以剝離的存在,它應該而且必須是融入幼兒的生活中的。社會教育的首要目標就提到了孩子的自信、自尊,而一個人的自信心建立往往要通過人際交往、解決問題產生成就感而建立起來。這正如社會教育的很多目標并不是靠“教“出來的,更多的是伴隨個體在社會中的活動和行為產生的。因此除了在社會領域集中教學活動之外,教師更應當在日常生活、游戲中為幼兒提供更多的機會去認識周圍環境,去和不同的人交往,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例如,我們可以讓幼兒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輪流去給教師送報紙、送書刊,迎新活動去給幼兒園的工作人員送上祝福、送上對聯;又或者讓平日里膽小的幼兒陪著肚子痛的幼兒去找保健醫生等。在班級環境中,我們可以設置“情緒回收站”——引導幼兒把不開心的事情畫出來,教師幫忙寫下來,然后投進回收站的箱子里。有了這樣的環境創設支持,幼兒每天都可以在這里表達自己、關注他人,幼兒學會認識、調控情緒情感,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這些都是在幼兒園社會教育中社會情感的主要內容。
有些實錄的素材不一定能當下立即使用,例如實錄一些小班幼兒剛入園的表現,當幼兒進入中班時開展主題活動“我長大了”,幼兒看著自己進入小班時候的哭鬧等現象,那種體驗是特別深刻的,而在大班畢業時候回頭看看自己這三年的生活情景,更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情感體驗。
在拍攝錄制中難免會觸及一些幼兒的不正確行為,在這些行為提供出來讓幼兒討論時,我們特別要注意不能讓幼兒成為同伴指責的對象,避免讓幼兒受到傷害,因此教師在素材的編輯和使用上要非常謹慎。例如在“會說話的餐桌”這樣一個活動中,教師可以聚焦幼兒用餐時整潔的餐桌、到處散落飯粒菜汁的餐桌、挑檢出不吃食物堆放的餐桌等,在拍攝時避開幼兒的正面出現,并給不同的餐桌標上數字,第一次活動后繼續記錄各個餐桌的變化。這樣的素材積累與運用對幼兒來說是一個非常具象的感知,對幼兒的行為有著直接的影響。
在當前社會發展的新時期,作為一名信息化時代的幼兒園教師,站在兒童本位的角度和促進幼兒發展的前提下去傳承和變革,創新和發展,將幼兒園社會領域教育落到實處,是我們每一個幼教工作者需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