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大成學校 黃先明
在教學過程中,勞動教育是最基礎的組成部分,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可是由于部分教育工作者對勞動教育認識的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勞動教育的實踐功能。
學校對勞動教育課程的實施缺少管理制度建設,導致勞動教育教學容易陷入混亂無序的狀態,勞動教育缺失的“后遺癥”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出現了“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現象;初中生勞動教育缺乏制度設計和推進措施,導致部分學生出現了勞動能力不足、生活自理能力差、家庭矛盾突出等問題,最終導致學生不能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不能掌握必備的勞動技能,缺乏服務社會的意識和報效祖國的理想。
個別教育工作者對學校勞動教育本質及內涵的片面認識,弱化了勞動教育對學生的教育功能。片面地將勞動教育認為是單純的體力工作,在教學過程中結合一些簡單的勞動,如擦黑板、掃地等,就認為對學生進行了勞動教育。還有一部分教師,將勞動教育流于形式,不能有效地進行勞動教育活動,導致學生的勞動教育逐漸缺失。這些教學方式,都只是片面地進行勞動教育,沒有深入剖析勞動教育,使勞動教育內容的豐富性以及多元性逐漸消失。
部分學生存在對勞動教育認識不清、目標不明的問題,甚至有一部分學生,在勞動教育活動中不參與勞動,對勞動技術學習提不起興趣;更有一部分學生,不尊重勞動成果,在勞動時不主動參與,輕視他人的勞動成果。因此,教師要在學生當中弘揚偉大的勞動精神,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勞動,尊重勞動成果,讓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懂得勞動是崇高的、勞動是偉大的、勞動是美麗的,在未來的成長道路中能夠積極參加勞動,進一步創新勞動成果,能夠誠實地進行勞動。
大部分家長關注的重點都是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學習成績,導致了家長形成錯誤的觀念。例如,家長只要孩子學習成績好,不要求他干些其他的事情,這使勞動教育的意義被淡化了,從而使個別學生有了“一夜暴富、不勞而獲”的不健康思想,出現了輕視勞動人民的勞動成果,看不起勞動人民等情況。這對學生的成長道路產生了極其惡劣的影響,與當前社會背景下的教育任務不符,更是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
甘肅地區是一片具有紅色歷史的土地,多年前,中國工農紅軍在河西走廊與敵人英勇奮戰,創造了很多不朽的功績,為后人留下了很多紅色遺址。例如:長征遺址遺跡、會寧縣紅軍長征會師舊址、甘南州迭部臘子口戰役遺址、宕昌縣紅軍長征紀念館,這些都記錄了中國工農紅軍的英勇事跡。利用張掖獨特的紅色文化資源,可發揮紅色文化育人的作用。教師可以追尋革命征程開展主題教育活動,帶領學生進入紅色教育基地,使學生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通過實物、實景、實例、實事和情景式、案例式、體驗式、訪談式等教學方式,促使學生從走、看、聽向思、悟、行提升,使學生形成不怕困難、不畏艱辛的勞動意識,引導學生緬懷革命先烈。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紅軍英勇奮戰、舍生忘死地為中國解放做出的貢獻情境中,讓學生能夠切身感受到中國工農紅軍的勞動精神力量,促使學生感悟勞動的價值。
在勞技課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出發點,引導學生有效發掘生活中相關的勞動知識以及勞動技能。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利用情景創建的教育模式,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以及學習興趣,滿足不同學生的知識要求,進一步拓展教學過程中的知識內容。還可以把勞技課內容與學生已經掌握的其他各學科知識聯系起來,豐富學生的勞動知識,不斷提高勞動技術課的教學質量,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
信息技術整合到勞技教育中,不僅會改變勞技教學模式,也將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對勞動技術教育的發展和提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勞技教育涉及設計、材料、工藝、能源、環境等眾多領域,是一門跨學科的實踐教育課程,綜合運用了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等多門學科知識。把現代信息技術和新型勞動技術有機融合的教育教學模式,對提高師生共同探索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等學習方式有很好的引導作用。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進行整合,教師應從培養學生認知能力和創新能力入手,把互聯網技術、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技術等信息技術應用于勞動教育教學中,發揮其廣泛、快捷、智能和高效的長處,從而解決在勞動教育中資源短缺等現實問題。
工匠精神是指在制作或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態度與品質。教師應不斷探索以工匠精神加強勞動教育的實踐路徑,使其成為勞動教育的內在支撐、思政課教學的重要載體、立德樹人的重要抓手;通過綜合實踐基地豐富的活動內容、多樣的活動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教師可以通過弘揚工匠精神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以勞模工匠為學習的榜樣,領悟勞模工匠的精神內涵,使學生的求學觀念更加完善;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勞模文化以及工匠精神,讓學生形成勞動者的敬業精神,使學生能夠對勞動產生敬畏和熱愛的感情,培養學生敬業的傳統美德,加強學生對自身修養的發展,讓學生能夠理解奮斗理念以及勞動情懷,進一步在學習生活中滲透工匠精神,使學生的衣食住行以及生活習慣變得更加完善。
引導學生參與志愿活動,是勞動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環,也是學生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基礎,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有利于推進社會精神文明建設;使學生通過參與社會公益宣傳、社區公共衛生打掃等志愿活動,有機會為社會出力,盡一份公民責任和義務。在參與志愿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幫助他人、增強自信心及學會與人相處等,通過志愿者服務,能有效增強對他人、對社會的信心,從而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產生勞動的愉悅和收獲勞動成果的成就感。
新時代背景下的教育模式開展,必不可少的就是勞動教育,這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主要內容,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國正處在社會全面發展的關鍵時期,一定要重視學生的勞動教育,培養學生堅定的意志,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加勞動,有效提高學生的創造力,使學生的成長道路更加寬闊,讓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
開足、開齊勞動教育類課程,將“勞育”納入學校教育教學體系,真正從政策制度的頂層設計上確保勞動教育與德智體美“四育”并重的合法地位,確保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在開展勞動教育時,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就近取材、精心選擇。例如,可以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搭建學校網絡空間、虛擬環境教育情景,創新勞動教育形式,挖掘勞動教育新內涵;也可以開發農業、傳統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領域的勞動教育校本課程;還可以開展花草種植、工藝設計、電儀器維修、飼養小動物等方面的勞動實踐課程,充分利用校本資源,使勞動教育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融入生活實踐并引領學生幸福生活。
總之,利用本地社會資源開展勞動教育是幫助學生建立從服務自我到服務他人,再到服務社會的自覺認識過程。教師應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幫助學生掌握相應的勞動技能,尊重他人勞動,激勵學生熱愛勞動,崇尚勞動,學會創造性勞動,最終樹立起服務社會、報效祖國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