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合川區久長街小學 楊儒鴻
在平時的教學中經常見到這么一種現象: 一個小學生到畢業的時候,筆下描繪的形象依然只是幾個不規則的幾何圖形和幾根凌亂的線條,如果讓他們給爸爸、媽媽畫像,那么表現出來的人下肢似竹竿,眼睛在額頂,看畫后讓人別有一番感想。面對這樣的畫面,筆者聯想到了小學語文學科:學生一年級入學時開始學習漢語拼音、漢字的基本筆畫,到六年級的時候,他們能寫記敘文,有的能寫散文,甚至還有寫小說的學生。數學從最簡單的個位加減法,到畢業時能用方程公式計算有一定難度的工程問題、追擊問題等應用題,接受的內容在不斷地變化、更新,知識在不斷地升華。而這種繪畫的表現形式還停留在原地,這種高齡低化的繪畫現象絕非個別。當然形成這種現象的因素很多,但從我們美術教師的角度又該作出一些什么樣的思考?
兒童喜愛繪畫,這是一種普遍現象,特別是低幼年齡段的兒童,他們將繪畫視作一種游戲活動,在繪畫的過程中能得到無比的快樂和滿足。但兒童是在不斷成長發展的,他們隨著年齡的增長、生理的變化,認知水平的提高,生活經驗的豐富,心理需求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然而,在現實教學中,有些教師片面地理解兒童畫,認為兒童繪畫只在于培養他們的繪畫情趣,讓兒童表達那無拘無束的熱情,兒童畫就應該是這種形象扭曲,與現實、客觀世界完全脫離的一種表現形式。這樣長期發展,致使有些人形成了一種誤解:如果進行技能技法的訓練,就會束縛兒童的手腳,壓抑兒童的個性發展。故對那些“天真無邪”的作品,無視年齡大小,一律倍加贊賞。久而久之,學生技法觀念淡薄,他們害怕甚至厭惡技能技法訓練。
兒童繪畫的發展“基本上可以概括為涂鴉期、圖式期和寫實期三個階段”。低幼兒作畫最明顯的特征是表現心知結果,畫隨心轉,隨心所欲。在他們的筆下,房屋是透明的,太陽是紅色,也可以是紫色。這種象征、意象表現期大約從3-4歲開始,以后逐年成熟,到9~10 歲左右進入寫實期,如果再沿著以前方式發展,就有根深蒂固的危險。也就是說:兒童進入寫實期以后,應有一個從圖示到寫實期的過渡,引導他們沖破一條強大的低齡繪畫的封鎖線,由于這條“封鎖線”在兒童最敏感的時期,所以我們必須選擇有效的內容和方法,花大力氣加以突破,提供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不難設想:一個只會用涂鴉符號作畫的人,何以促進其對中外藝術品有良好的欣賞能力?何以促進其養成高尚的審美情操?可現實美術教學中教師往往沒有很好地把握住這個重要時期,給學生進入高年級后留下一時難以彌補的缺陷,甚至是空白。由于缺少向高一年級繪畫攀登的階梯,所以學生到高年級時,筆下的形象依然是頭重腳輕、歪歪斜斜。雖然有強烈的表達欲望,但缺乏表現物象的基本技能,從而造成興趣的消失。加強造型技能訓練,并沒有與“審美教育為核心”的美術教育體系背道而馳,也絲毫沒有重彈以技法訓練為中心的老調,而是落實美術核心素養的真正體現,是促進學生審美素養、綜合能力全面發展的需要。怎樣進行技能訓練,這要根據兒童心理、生理特點,已有認知水平、生活經驗來進行。
觀察是繪畫的第一步,沒有觀察便沒有繪畫。兒童對身邊的事物常常“熟視無睹”,缺乏對對象的仔細、深入的觀察,形象具有明顯的“樣式化”“概念化”的特點,安排他們作畫的時候卻無從下手,不知道它們的形狀和特征。所以我們應當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熟悉的、感興趣的形體開始觀察,慢慢過渡到生活、自然中的人和事,由一般性觀察過渡到對細節的深入觀察。除了用眼睛外,還可以借助鼻子、耳朵、嘴、手這些感官獲得體驗,明確觀察任務。這樣,學生的注意力就會很集中,能比較主動、積極地去觀察,而且也會觀察得更細致。因此,培養學生的觀察興趣,使學生逐步養成觀察的習慣,意義重大。
寫生是學習繪畫的一種主要手段,是符合藝術教育的規律。通過寫生觀察,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是培養學生鑒賞能力與繪畫能力的必由之路。兒童受我國傳統繪畫的熏陶,對線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容易接受。因此,對中、高年級的學生多進行線的訓練,非常有益。開展線描寫生練習,能有效地結束過去兒童隨意性繪畫。
素描是造型訓練的基礎課,其練習過程需要眼、手、腦并用,是通過頭腦的內隱活動。用手進行外化的表現,從對直觀形象的觀察經過思維活動又回到對直觀形象的表現,這一過程需要視覺認知、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和具體化。
開展少兒素描教學,要求我們在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方法的選擇上,精心考慮,安排兒童感興趣的形體,選擇符合兒童心理及認知特點的方法,循序漸進,逐步誘導。整個教學過程是兒童在能動的感知中積極練習的過程,而不是被動的、局限于掌握某種技法,一味地模仿和重復的練習過程。
在開展線描寫生造型訓練的基礎上,學生的視覺感知能力達到一定程度,線條相對穩定,畫面較以前簡潔,對透視有了基本了解,理性思維在作畫過程中明顯增強,處于眼高手低的一種矛盾心理狀態中,常表現出對畫面中的一根線都要反復修改。這時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這種心理動力,加強用直線造型的訓練,分清臂、肘、腕、指各部分的用力方法,逐步幫助學生建立立體的、結構的形體意識。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是引導學生逐步向理性深度發展的階段,既要鞏固學生的原有熱情,又要激發學生新的求知欲。所以在內容安排上可選擇一些結構簡單、透明的玻璃器具作為表現對象,如:玻璃杯、魚缸等,讓學生直接感受物體的空間形態。注意平面圓、方形在空間的透視變化的感受、理解,強調觀察、比較,本著多鼓勵少指責的原則,排除學生的心理障礙,克服被動心態。由石膏幾何形體明暗變化的觀察到深色物體明暗變化的觀察,培養學生對物體明暗變化的感受能力,注重學生對物體內部結構的理解,使學生學會用幾何形體概括物體結構的方法,重點指導學生對形體在空間中的透視變化的分析,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
開展造型訓練,促進了學生對繪畫興趣的發展,他們對美術活動表現出異常的熱情,其想象力、思維能力、創造力有了很大的發展,對物象的表現力得到明顯的提高,同時促進了學生其他興趣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