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杰
(河南省白龜山水庫管理局,河南 平頂山 467000)
水是生命之源,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基礎資源之一,水資源在人類的發展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從很早開始,人們就已經意識到人水關系的重要性,其生活方式也充分體現了人類對于水資源的依賴性。逐水而居,筑而為城,是古代先民的生存法則,在農耕社會尚未形成之前,人們已經開始依賴水資源,《列子·湯問》有言:“緣水而居,不稼不穡”,由此可見,當時人們對水資源的尋找與追逐。但是在這一階段,人們尚未形成水資源管理的理念,只是跟隨著水資源的變動而進行遷移,人水關系停留在追逐水資源階段。隨著農耕社會的到來,人類生產方式主要為田地耕種,對于水與土的依賴程度更高,《管子·禁藏》有言:“夫民之所生,衣與食也;食之所生,水與土也。”自此,中國開始逐漸形成了人與水的和諧相處,從而演變成水文化,人水關系也逐漸演變至治水與管水關系。
回顧歷史,治水是中華文明的起源,水文化更是推動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文化之一。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是因大禹十三年治水成功而誕生,而大禹精神也一直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子孫后代,在大禹精神中,通過治水行為充分體現了愛國精神與奉獻精神,同時在治水中也反映出順應自然發展的科學精神。而梳理中華民族的起源與發展脈絡,不難發現治水是推動社會凝聚力提高的重要媒介,而管水是影響社會管理體系與國家體系的重要行為。古代管理系統與統治權力的初步成型,就是為了能夠更好地建設與管理水利工程,在當時,為了完成水利工程在全國或重要區域的覆蓋,必須有一個權威的組織進行統一指揮,而這就是政府的雛形。而也因這一特征,社會學家將這一社會形態稱為治水社會,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國。而治水與管水行為之所以具有重要的政治與社會文化意義,也是因為其在技術性與經濟性之外還具有極為重要的社會性。
馬克思認為,東方社會與文化的一大重要特色在于,東方國家一直將水利事業納入至國家公共工程之中。他將古代亞洲的政府分為三大部分:第一,負責對內掠奪的財政部門;第二,負責對外掠奪的軍事部門;第三,負責管理水資源的公共工程部門。而在21世紀的今天,農業生產情況仍然與地區灌溉條件(即水資源)具有直接的因果關系,在這一背景下,人水關系更加強調科學利用水資源,政府必須科學行使權利做好水管理工作。而鑒于水的流動性,治水不能像治土一樣,僅憑數人之力即可完成,水資源流經各個地區,需要協調各地區的社會成員與團體通力合作,才能夠展開高效的治水與管水工作,又由于治水與管水的社會行為多為政府所領導,因此其更加傾向于是一種行政行為。
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為了更好的管理水資源,對其進行合理配置與保護,中國逐漸形成了系統的法律與制度。針對水利的法規最早可追溯于春秋時期的“無曲防”,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而在中國古代工程建設的文獻記載中可以看出,當時工程的管理具有系統的規章制度,在工程施工中效益的分配、經費的分攤以及管理方法都需要遵循相關的成文規定。而中國近現代第一部水利法規為民國時期所頒布的《水利法》,在新中國成立后,又陸續頒布了《水法》《防洪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水管理法律法規。在規章制度的基礎上,針對水管理中國還形成了專業的機構與完整的體系。在古代,為了體現水管理的權威性與長期性,會進行勒石、立碑等行為,而各個朝代也針對水利工作建立了專門的管理機構,設立了水利官職,例如,隋、唐、宋時期隸屬于工部的水部就是主管水政的部門,在后續的各個朝代主管水政的部門名稱雖有所變化,但都是切實存在的。在民國時期,正式成立了全國水利局,新中國成立后由水利部統管水政管理工作,為了更好的管理各大流域又先后成立了長江委、淮委、黃委、海委等管理機構。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國各個朝代的施政工作都將水利事業作為重點之一,各階段的治水與管水工作都屬于政府職能與行為。
對于水資源的保護和節約離不開科技手段的運用和有效管理措施的實施,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發揮先進文化的作用。在實際生活中,無論是浪費水資源還是污染水資源都是極不道德的行為,而造成這種行為的根本原因在于錯誤的用水意識,人們會用錢來衡量水的價值,會從自身利益的角度判斷水的意義,但如此下去錯誤且落后的水文化理念,不僅會導致水資源枯竭,甚至還會影響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在社會不斷進步的過程中應摒棄錯誤的文化理念,引進先進文化,在全社會范圍內普及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從文化心理上促進全民用水素質的提升。
中國民眾在用水活動中也有一些地區的民俗和習慣,充分體現了對水資源的愛惜與保護,這種愛惜與保護發自人民群眾的內心,例如,云南麗江,安徽宏村等,這些古村落全村遍布泉水,但在用水方面,當地人嚴格遵守用水規矩,對于水源的清潔和安全保護,給予了高度重視;同樣在中國的江南地區,有“四水歸堂”的講究,而這種說法指的就是借助中間的天井使四面屋面上的水都流入其中再經水道流入田間,或者在天井處放置一水缸,對雨水進行收集,用作消防或花木澆灌。從民俗角度上來看,這種講究有“水主財氣”“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理,但是不可否認,這的確是一種將雨水充分利用的方式。這些民俗習慣雖不立文字,但已約定俗成,在人們長期實踐中代代相傳,已然成為一種信條,深入人心,這不僅是一種珍貴的價值觀念,同時凝聚了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汗水,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精神,這種良好習慣至今在中國南方的一些農村仍然常見,可見中國水文化中不乏值得弘揚與傳承的優良傳統。
水資源固然珍貴,但由于水的流動性,在使用上想要實現天然的公平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對于水資源的管理和調配格外重要。古代對于水資源進行管理,其根本目的是為了使不同用水者的利益得到顧及,在水事上追求社會和諧,例如在唐代灌區內的科學灌水就需要遵循先后順序,灌區末端下游的渠道應先用水,這種規定有效避免了上下游之間在用水問題上的矛盾,保證了用水的公平性。同時,旱作與稻作地區相比,應先灌溉水田再灌溉旱田,這種灌溉順序十分科學合理,將和諧的文化理念在水管理中凸顯出來。然而在實踐過程中,水管理實際上是一種區域性行為,小范圍內的確能夠將各方利益兼顧起來,但如果范圍擴大,那么想要達成公平合理的水資源分配,幾乎不可能,很難保證其和諧,甚至人為的調節還會制造出矛盾。
2006年聯合國在世界水日頒布了《世界水資源報告》,該報告中指出,水資源管理不善是當前水資源面臨的首要問題,而在該問題中所包含的方面有很多。人類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大規模的征服自然,無論是用水意識、用水習慣,還是價值體系都逐漸呈現了以自己為核心的趨勢,過分強調人類主觀能動性的。因此對于自然界中水的主體地位沒有給予重視,過度的索取、超量的排污不僅破壞了環境,也制造了人與水、人與自然間矛盾。關于水資源的問題不勝枚舉,社會經濟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對于當前社會而言,建立起節水型社會,在新環境下實現人水和諧已經刻不容緩。
21世紀促成人水和諧是水管理的一種新型理念,為了這一目標,務必要保證人與水在自然領域中的和平共處,對水資源進行保護,對水體生態平衡進行維持,轉變水管理的角度,從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過度。一直以來,在水利工作中貫徹的管理思想是使社會的用水需求得到滿足,因此為了使社會的水資源需求能夠充分滿足,就需取水、蓄水甚至調水。在當今社會,人類飛速發展的同時,人均水資源占有比例也在逐年減少,水污染情況愈發嚴重,水利事業想要持續發展,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樹立起新觀念,挽救當前局勢,共創美好明天。
未來水管理除了要能夠保證使用量外,更多的還要滿足實際需求量,因此要對單位水的使用效益要進行仔細計算,從生產布局和生活消費角度對水資源進行規劃,保證將水資源的最大價值發揮出來,還可以對國外的先進經驗進行學習,將節水技術大力推廣,對于水資源的污染和生態保護問題上加大力度,讓中華民族世世代代都能夠擁有優質的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