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姍姍 牡丹江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
結合實際調研發現,我國民眾普遍對圖形符號的地域特色了解不足。為保證現代視覺傳達設計能夠正視不同的地域文化,設計師必須深入了解圖形符號的地域性特點。
圖形符號在視覺傳達設計中存在個性與共性特點,源于地域文化具備的獨特個性及一定的共性。圍繞地域文化的共性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寓意相同性存在于圖形符號中。以民間的陶文化為例,陶罐圖形符號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應用較為廣泛。在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均在其中有所體現,這屬于我國不同地區陶文化的共性所在。圍繞地域文化的個性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各地域的藝術結構和圖形符號的關系較為緊密,不同地域的藝術結構源于當地人獨特的行為及思維方式,這使得不同地域的藝術表現存在一定差異。如黑龍江綏棱陶器文化吸收當地刺繡、木雕、剪紙等民間工藝的特點,凸顯了東北的地域特點,當地人們的生活方式得到直觀體現,由此可直觀了解我國不同地區陶文化所具備的個性[1]。
對比不同地域文化中的圖形符號風格可以發現,地域性差異極為顯著。對于豪放隨性、民俗開放的東北地域來說,該地域特點在符號文化設計中有著直觀體現,這使得東北地區的陶器風格更為流暢自然、簡單大方。受滿族文化影響,東北地區陶器的設計手法和材料更具實用性,強調現實和祈福,不使用過多裝飾[2]。
地域性特點存在于不同地域文化差異中,如西南地區和東北地區分別存在巴蜀文化、新樂文化,對圖形符號進行分析可以發現,距離較遠的兩種地域文化存在多種類似及相同的圖形符號,“太陽鳥”便屬于其中的代表。西南地區的“太陽鳥”圖形符號源于成都金沙遺址的“太陽神鳥金箔”,該符號動感十足且線條簡練,承載著古人對自然的尊崇,該符號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應用較為廣泛,并成為中國文化遺產標志;沈陽新樂遺址的“太陽鳥”圖形符號近年來廣泛應用于視覺傳達設計中,并成為重要的遺址標志。[3]由此可直觀了解我國不同地域圖形符號的相同選材方向。
我國不同地區張貼的年畫中存在大量圖形符號,這類圖形符號在不同地域的差異較為顯著。以佛山年畫為例,該地區的年畫可細分為木印、原畫、木印工筆,大量使用紅丹、金銀色裝飾,套印色多選擇黃綠、橘紅、紅,題材以門神為主;朱仙鎮年畫題材廣泛,和合門神、鐘馗門神、燃燈道人、趙公明等均屬于其中的代表,同時當地年畫存在緊湊嚴密、構圖飽滿、粗獷豪放的特點;湖南灘鎮年畫具備造型古樸、色彩艷麗的特點,最多存在16色的分版。對比不同地域的年畫可以發現,圖形符號作為一種表現方式和思維長期存在,但在不同地域的差異較為明顯,也正是這種差異給現代視覺傳達設計提供了大量素材[4]。
為充分利用不同地域圖形符號的地域性特點,須關注傳統圖形符號形式的轉換,這種轉換本質上屬于持續推進的過程,折中策略屬于常用的轉換方法,能夠較好地為現代視覺傳達設計提供支持。折中策略的應用需要設法消除矛盾,保證圖形符號在應用中取得統一效果。折中策略的應用需要實現對各方面的掌握,設計人員需要了解傳統圖形元素,同時設法關注現代受眾的審美需求,真正實現內涵與形式的雙重融合。對于具備深層次內涵的傳統圖形來說,折中策略能夠通過調整圖形結構將其內涵激活,同時更好地表達設計主題。
折中策略的應用可分別從內涵、形式兩方面入手。基于內涵的折中策略的應用需要聚焦傳統地域圖形符號的深刻意義,通過古形今用的方式充分展示圖形符號的內涵,不同時期的時尚潮流能夠為折中策略的應用提供思路。傳統認知中傳統與時尚似乎背道而馳,但從實質角度進行分析,傳統與時尚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因果關系。在世界范圍內的流行領域,時尚界大多推崇從傳統中挖掘時尚元素,這在建筑、服裝等設計中有著直觀體現。我國的傳統圖形符號較為豐富,如神獸相關的龍、鳳,現實動物相關的虎、熊及各類植物,這類傳統圖形符號存在不同寓意,這類寓意直接聯系著人們的精神世界。在傳統地域圖形符號的折中策略應用中,形式折中需要聚焦生命力的賦予,這一過程需要以原有圖形符號內涵為基礎,同時進行復雜化處理,以此實現對現代設計精神的更好彰顯。圖形符號的形式更新還可以從色彩入手,這能夠為傳統地域圖形符號提供新的表現形式,以此完成的視覺傳達設計也能夠為受眾帶來不同的視覺感受。
替換策略也有助于不同地域圖形符號的地域性特點的利用,這種“替換”在歷代發展和延續中較為成熟。對于現代視覺傳達設計來說,為達到更好的設計效果,很多設計師選擇替換設計符號,這種替換難度較大,同時需要保證受眾閱讀理解一致。圍繞實物和符號的密切關系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在整合過程中可能導致實物與符號的關系脫離,內涵會隨之更改。如設計師在視覺傳達設計中隨意篡改地域圖形符號的原意,使得圖形符號的意義出現異化,導致圖形符號傳達的意義、原意及受眾理解的意義不相符。我國繪畫領域存在“風箏不斷線”理論,這一藝術創作理論要求傳統主線在繪畫過程中不能斷開,視覺傳達設計生硬挪用傳統地域圖形符號顯然違背該理論,設計作品的意義自然很容易隨之異化。不對稱的受眾理解、作品意義、設計師意圖在現代視覺傳達設計中較為常見,為避免相關問題,設計師必須合理運用設計語言,謹慎使用替換策略,同時聚焦設計符號體系的發掘和樹立,以此更好地利用不同地域的圖形符號。
解構策略同樣能夠為視覺傳達設計中傳統地域圖形符號的利用提供支持。該策略的應用并非將圖形符號原有寓意舍棄進行新內涵創造,而是指通過現代方式對傳統進行思考,設計師不得對傳統完全否定。在現代視覺傳達設計中,設計師需要有意解構傳統地域圖形符號,以此建構新的圖形符號系統。解構策略的應用需要首先展開原有的圖形符號系統,這一過程不應注重將原有系統擊垮,而是設法賦予重新組合、排列系統的可行性。如招貼設計主題為“路”,設計師在解構策略的應用中需要圍繞“路”進行圖像性、指謂性、象征性等方面不同表現的解構,聚焦指謂性層面的“生活之路”“上班之路”“成長之路”,圖像性層面的“都市馬路”“鄉間小徑”“林蔭小道”,象征性層面的“幸福之路”“婚姻之路”“坎坷之路”,不同形式對應存在不同的解讀內容及意義。在系統解構“路”的過程中,設計師需要設法打造最合理、最有效、解構最佳的符號體系,最完美地展現作品的意義與形象,這屬于視覺傳達設計解構策略的典型應用路徑。在具體的視覺傳達設計中,基于傳統地域圖形符號的特點,解構策略應用可以不選擇與主題密切相關的元素,而是聚焦生活中與最普通事物相關的圖形符號,以此通過解構獲取不同于普通人思維定式的符號元素,豐富意象符號能夠在解構策略支持下形成。從語言層面進行分析,解構策略能夠打亂原有語言秩序并置于一處,這一過程不得將某一部分去除,而是需要聚焦語言秩序打亂后的重新編排,由此即可實現視覺傳達設計的創新,更好地利用傳統地域圖形符號。
綜上所述,圖形符號的地域性在視覺傳達設計中具備較高利用價值。在此基礎上,本文涉及的折中策略、替換策略、解構策略等,則直觀展示了圖形符號地域性的利用方法。在視覺傳達設計中,應真正將傳統地域圖形符號視作視覺表現語言,對這種視覺表現語言進行現代轉換,通過更好地利用傳統地域圖形符號有效提升視覺傳達設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