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福綿區福綿鎮竹菜小學 吳 君
所謂創設情境教學法,又簡稱情境教學法,主要是指借助客觀情境,將學生帶入具有生動性、鮮活性、真實性、趣味性的認知情境內,并通過對諸多教學資源的融入、素材的應用,讓學生在符合自身認知需要的學習情境內釋放自身情感、誘發心靈共鳴、渲染課堂氛圍,進而達到提升教學效能、促進學生認知發展的目的。借助創設情境教學法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指導,落實學生語文認知實踐,既符合小學階段學生認知實際,又順應新時代小學語文教學發展傾向。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創設情境教學法推動學生認知發展時,應該加強對教法的優化、學法的創新,并根據教學內容科學設定教學目標、靈活應用多元措施,將學生引入更豐富、生動、鮮活的學習情境中,為促進小學語文教學更好發展提供堅實保證,給予強勁助力。
以問題情境創設為驅動,讓學生在具有探究性、交互性、趣味性教學問題的輔助下調動身心潛能,探索語文內涵,更加符合新時代小學語文教學發展現狀,而且,可以使學生在“山重水復疑無路”的探尋中眼前一亮,獲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認知遷移。一是借助連續性提問,讓學生在循序推動中融入問題情境中,在探究、解決、突破一個個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增強、提升自身語文能力,在問題情境與知識內容的有機對接中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開展語文知識學習。同時,針對不同學生認知特性,教師創設連續性問題情境時,應該使不同問題按照由易到難、由深到淺、由簡到繁的導向呈現,以更好地發揮問題情境的作用。二是利用針對性問題,就教學內容與學生認知有機銜接起來,并引導學生深度探究、科學研討,在切實凸顯問題情境作用的同時,為語文教學更好發展提供助力。例如,在《鞋匠的兒子》教學中,教師可以以教學主題為輔助設問:“在林肯發表就職演講時,參議員們的態度發生了哪些轉變?為什么會發生這些變化呢?”并順勢組織學生分組探究、研討,等到學生對課文內容產生一定感知后,再次設問:“如果你就是當時的林肯,你會怎么想?怎么做呢?”引導學生在積極參與、發表意見、感知體味中深切感受林肯的人格魅力。通過這一連串針對性問題的引入,學生自會快速進入具體問題情境,其思維、意識、理解也會切實增強,語文學習的實效性、發展性、科學性便會在無形中獲得切實增強與充分彰顯。
由于很多小學生抽象思維意識不足,認知能力有待提高,再加上小學語文涉及的知識比較瑣碎、冗雜、多元,且對于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思維能力的提升、認知視野的拓寬、語文潛能的激活、自我夙愿的實現,都會產生積極重要的影響。但是,由于小學生年齡較小,思維活躍,性格好動,自控能力不足,生活積淀匱乏,以致其面對諸多比較復雜的語文知識、比較深奧的語文問題時,往往會因為難以理解、無法掌控而心生倦怠,進而直接影響其語文學習發展。對此,教師可以加強對諸多有效性、豐富性媒介工具、資源、素材的應用,進而讓學生在多元圖畫、生動視頻、教學微課、網絡資源等驅動下,以更為直觀、形象、生動的方式學習語文知識,探究語文問題,提升語文能力。隨著諸多媒介工具的引入,語文教學的生動性、直觀性、豐富性自會切實增強,學生語文學習興趣也會獲得大幅提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借助媒介資源、工具、素材時,應盡量避免形式主義、教條主義的束縛,根據教學需要與學生特性,力求所用媒介的針對性、發展性,使其為切實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能力、豐富小學語文教學內涵提供服務,給予幫助。
眾所周知,語文是對于生活的深度濃縮,生活是對于語文的直觀體現。現實生活中的很多素材、資源、事物等,都可以作為小學語文教學指導的有效憑借。而且,小學語文中涉及的很多知識、內容、問題等,也與生活之間有著密切關聯。因此,教師可以以生活素材為輔助,創設出具有生動性、多元性、豐富性的生活化教學情境,并促使學生在生活與語文的銜接、過渡、遷移中實現認知發展。第一,以生活素材為輔助,激發學生潛能,讓學生在認識生活的基礎上學習語文,增強自身理解能力、應用能力、實踐能力。第二,以生活現象為誘導,打破思維定式,拓寬學生視野,讓學生在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遷移發展中實現更好發展。第三,以生活現實為載體,將發生在學生身邊的鮮活案例、真實資訊、熱門議題等引入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分析、探究、辯論、研討,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認識、觀點,進而達到拓寬學生認知視域、激活學生思維能力、培育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
總之,將創設情境教學法應用至小學語文教學中,有很強的必要性、現實性,既可以于無形中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又可以為語文教學注入新鮮血液,增添無限活力。而且,隨著創設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逐步融合、滲透、應用,教學效能將會大幅提升,學生素養也會深度塑造。因此,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落實教學指導時,應該以學生實際與發展夙愿為基礎,加強對教學資源的整合、教學路徑的拓展、教學措施的優化、教學方式的革新。為促使學生認知發展、潛能激活、素養塑造提供保證,奠基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