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第二初級中學 張永蘭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是課堂中的兩大主體,如果二者之間能夠進行有效的互動討論,那么學生在教師的影響下就能夠更加高效地實現知識的接收,所以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要積極地給出問題,以此吸引學生的關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樣學生才能興致高昂地參與到探究討論中,進而也就可以實現良好氛圍的營造。所以說,互動討論式的教學模式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教師要積極地將其運用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
在互動性較強的課堂中教師作為知識和學生之間的傳遞者要對整個流程進行有效的把握,保證知識傳遞環節的完整性,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而這其中對知識點的講解則是知識傳遞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想保證其質量就要讓學生的注意力能夠得到有效集中,使其身心融入教學活動中,同時教師還要與學生進行有效的互動。在教材的利用上教師則要根據學期的課時進行教材進度的合理安排,并將其與學生的學習能力結合起來,保證教學進度快慢適宜。此外,教師在使用互動討論教學模式時如果能夠進行觀察、記錄以及練習,找到可以使學生更加高效地進行知識接收的方式,就能夠不斷地對課堂進度進行優化,進而也就保證了教學效率的提高。
在進行互動討論教學模式的應用時教師還要使用引導的方式逐步進行知識的提出,所以在剛開始進行知識的講解時教師就可以先給出教學內容的框架然后提出相應的問題,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找到問題的答案,而且在學生給出相應的解決方法后,教師則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反問。在這一問題探討的過程中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向學生提出問題并讓學生解答,而在學生給出相應的回答后教師則要及時地給予一定的表揚以及鼓勵,如此一來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就可以得到有效激發。同時在這樣的互動探討過程中學生也會逐漸養成自主解決問題的習慣,進而對相關知識點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物理是一門與人們日常生活有著密切聯系的學科,其教學內容往往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得到體現,為此教師在進行互動討論教學模式的運用時就可以對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相關事例進行一定的利用,這樣就可以更好地實現學生注意力的吸引,實現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激發,進而也就能更好地保證互動過程的質量。例如,在對“溫度與物態變化”這一內容進行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在課堂的一開始向學生提出以下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冰塊是如何產生的嗎?為什么衣服洗過后放置幾天就會變干?下雪天堆積的雪人在太陽出來后為什么會變小?”而在進行“多彩的光”這一章節內容的教學時教師則可以提出“猴子撈月的原理有人知道嗎?為什么將筷子放入水中可以看到筷子出現彎曲呢?”等問題。通過以上問題的提出,學生的注意力就可以得到有效集中,進而能夠更加積極地投入教學活動中,如此一來學生在一個更加積極的學習心態的引導下就可以更好地提升學習質量以及效率。
在進行“凸透鏡成像”這一科學探究時,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好凸透鏡、蠟燭、當作白屏的硬紙板等實驗器材,然后在課堂上將蠟燭放在稍遠的位置并對光屏與凸透鏡的距離進行調整,使燭焰能夠在白屏上產生一個清晰的像。接下來教師就可以要求學生自主地對光屏和蠟燭的位置進行移動,并對相關數據進行記錄。這時每個學生都可以參與到實際操作中,最后當學生獲得相應的數據后教師就可以要求其進行分享和探討并對相關規律進行總結。
在學生交流探討得出相應的規律后,教師就可以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考查,可以使用以下與學生日常生活聯系較為緊密的問題進行提問:“同學們,如果大家一起去北京旅游,想對天安門城樓進行拍攝,但是如果只看到了城樓的一部分,那么如何才能實現全景的拍攝呢?這一例子與我們這一節課所進行的實驗有什么關系呢?”通過這種問題的提出不僅可以實現對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考查,而且學生在知識應用過程中也可以實現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
再如,學了密度的相關知識后,教師就可以為學生提供一顆花生米與天平、量筒水、鹽、燒杯等物體,讓學生自主實現對花生米密度的測量。學生遇到這一實驗內容時會發現由于花生米的體積和質量相對較小,所以很難使用量筒和天平對其密度進行直接的測量,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對鹽水制作咸鴨蛋的經過進行了解,如此一來學生就能夠自然地聯想到在燒杯中放入水與鹽再將花生米放入其中,當花生米懸浮時其密度就與液體的密度相等。這樣學生通過實踐操作就能夠有效地實現對花生米密度的測量。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通過對日常生活中的案例進行運用就可以有效地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啟發,而且學生對動手實驗的積極性也可以得到有效調動,有利于學生物理素養的培育。
綜上所述,隨著素質教育的提出,學生在課堂上主體作用的體現就成為各學科教師需要重點探討的話題,為此初中物理教師就可以對互動討論教學模式進行一定的利用,以此實現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調動以及其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如此一來也可以更好地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