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 華,孫玉健
(1. 天津海關 天津 300300;2. 領途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天津300450)
智能合約是一種無需中介、自我驗證、自動執行合約條款的計算機交易協議,近年來隨著區塊鏈技術的日益普及而備受關注[1]。1994 年,尼克·薩博提出智能合約的概念,但當時電子商務并不發達,且沒有可供智能合約運行的平臺,缺乏落地的應用場景,因此在業界并沒有引起廣泛的關注。
區塊鏈技術與數字貨幣的誕生,預示著商業市場對可自動執行合同的需求已現萌芽。但是由于比特幣并非圖靈完備的程序語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智能合約的發展。2013 年,維塔利克·布特林發布以太坊白皮書,創建了區塊鏈底層系統以太坊,用戶可以通過智能合約在該區塊鏈底層實現通證發行功能,一時間市場炙手可熱,將智能合約的商用推向了另一個高度。
智能合約本質是區塊鏈網絡中的程序代碼,其中包含各參與方根據自身需求所編輯的約束規則。智能合約代碼可驗證和執行協議,當觸發條件滿足預定義的規則時,協議將自動執行,而所有的執行過程都被記錄在區塊鏈網絡中,可供各方對執行結果進行確認。智能合約通過自動執行的方式,減少人工操作流程,節約成本,且保證執行過程及結果的不可篡改。
1.2.1 公開透明
智能合約是基于區塊鏈數據真實可信環境中自動談判、履行和執行協議條款的新技術。智能合約的數據處理是公開透明的,運行時通過授權的參與方可以查看其數據。
1.2.2 不可篡改
區塊鏈本身的所有數據不可篡改,因此部署在區塊鏈上的智能合約代碼以及運行產生的數據輸出也是不可篡改的。
1.2.3 可審計性
智能合約中運用的非對稱加密、零知識證明等技術,本身就是對信息的一種隱私保護。其執行過程的一致性以及防篡改性保證了合約結果的不可拒認,同時保存于區塊鏈中的執行信息也具備可追溯性。正因如此,智能合約具備了可被審計的功能。
1.2.4 自動化執行
智能合約的自動執行是指在程序代碼通過某種算法達到觸發條件時,合約中所規定的操作將通過代碼自動執行,如果操作中某一環節出現錯誤,將自動退回至合約被觸發前的狀態。支撐區塊鏈網絡的節點往往達到數百甚至上千,部分節點的失效并不會導致智能合約的停止,理論上其可靠性接近于永久運行,這樣就保證了智能合約能像紙質合同一樣每時每刻都有效。
智能合約的原理是在分布式的區塊鏈網絡中,在點與點之間建立聯系,并通過算法將各方之間的信任轉化為程序代碼,而該程序代碼經過共識機制獲取了各個節點的認可,其中的注冊、登記以及交易都在這個去中心化的網絡空間中自動進行。
智能合約是一種協議,簡化了傳統合同的執行流程,以計算機語言對結果進行強制執行,同時確保執行結果被區塊鏈中的各個節點認可,表現為代碼即法律,當參與方制定了智能合約,上傳于區塊鏈網絡中并進行廣播,在得到各個節點的認可后,即使是系統運營方也不能對合約內容或執行結果進行任意改動。最終達成一致的合約集合將以區塊的形式在區塊鏈網絡中進行擴散,每個區塊都包含當前區塊的哈希值以及上一區塊的哈希值、共識時間戳和其他相關信息,其中帶有已達成共識的合約集,節點會對其參與者的私鑰簽名與賬戶的匹配真實性進行逐一驗證并寫入區塊鏈中[2]。
智能合約在跨境貿易領域應用可有效促進貿易便利化,提升通關效率,降低跨境支付成本及時間等,與此同時也面臨如下挑戰。
①智能合約僅可操控鏈上的數據,在鏈上數據量不足時難以發揮最大效用。因此政府應該逐步引導跨境貿易企業及跨境金融服務等機構將業務數據信息上鏈,形成數字化生態,從而推動智能合約的規模化運用。
②智能合約有一定安全風險,如越權訪問、信息泄露等。不當的訪問方式可能導致合約重要信息的泄露,企業應用需要有專業安全公司進行審計。針對智能合約安全風險,一方面建立區塊鏈系統漏洞風險的緊急處理方案,避免因黑客侵入等突發情況遭受巨大的財產損失以及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另一方面對于涉及當事人強調的隱私問題,如個人隱私以及商業機密等重要事情,可以通過相關的加密系統進行二次處理,以防信息泄露和保護當事人的交易安全。
③智能合約需要得到法律承認,針對智能合約糾紛,需要有新的數據治理、協同方式和仲裁機制。應完善合同法對于智能合約的有關規定,將智能合約列入合同法的調整范圍,確立智能合約的法律地位,完善合同法中專門合同中相關的法律空白[3]。這將為雙方當事人在智能合約中存在的法律問題尋求法律救濟提供依據,并且填補合同法中關于智能合約方面法律的缺失,最大程度地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④智能合約的更改需要多方協同,在協同機制上應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實踐。智能合約是一段代碼,發布之后不可修改,若發現嚴重漏洞,需要重新部署新的合約,對于合約發布方來說代價過大。應在智能合約的協同更新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⑤企業應用智能合約對企業信息化有前置要求,且對智能合約的使用有一定時間的教育成本和變更成本。智能合約的運用,對于精通計算機代碼編程和對計算機技術相對薄弱的當事人雙方了解的信息程度顯示出不公平的現象,對此應該盡快建立一系列完善的智能合約條款轉換為計算機語言的相關機制和標準,以便不熟悉計算機技術的當事人也能看懂合約的內容。
⑥智能合約需要有一系列配套的產品及服務作為支撐,比如建立健全數據采集規范,保證智能合約觸發條件的來源可信,以及相應的政策法律配套,提升智能合約對未來新事物的適配能力。智能合約應為未來的發展空間預留更多的可操作性,同時,運用發展的思路和機制應對新興技術帶來的相關法律規制及監管,以保證法律法規的有效設立與執行。
4.1.1 案例說明
安盛保險推出了首個使用智能合約的航班延誤保險,該保險有清晰的條款和自動報銷程序,客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相應的保險覆蓋范圍。
保險的智能合約與航班狀態數據信息相關聯,系統自動識別延誤信息,當延遲時間達到兩個小時或更長時間時,將自動觸發退款程序。該解決方案改進了傳統保險的索賠流程,因為所有的信息在保險訂購過程中被上傳的區塊鏈保存,客戶不需要提供相關證明即可遠程索賠。整個過程公開透明,便利了整個索賠環節,改善了用戶體驗。
4.1.2 對跨境貿易應用的啟示
在跨境貿易中,存在許多貨物延遲到港的情形,而保險索賠流程復雜,增加了企業時間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給企業造成了經營損失。通過智能合約,結合保險公司,縮短貨運延誤索賠流程,減少企業在公司主營業務外投入的時間成本,提升企業對貨運延誤保險產品的體驗,優化營商環境。
4.2.1 案例說明
Ascribe 是知識產權智能合約中的一個運用案例,旨在為藝術家的作品提供所有權證明,保護藝術作品不被非法盜用或偷竊。知識產權所有者可以通過約束條款來限制作品的使用范圍,實現所有權者與他人的直接互動,從而優化作品推廣渠道,并使作品在區塊鏈網絡中進行高效售賣。
4.2.2 對跨境貿易應用的啟示
在跨境貿易領域中,傳統的知識產權保護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下的需求。在跨境電子商務中,有些商家自己設計的商標,并未經過侵權驗證,存在侵犯國際品牌商標權的風險。通過智能合約,可以更好地防范跨境貿易中非法使用或重復使用知識產權,為小商家提供更可靠更低廉的所有權證明。
4.3.1 案例說明
南寧市發布“區塊鏈+人社”應用平臺,推動合同上鏈,通過將企業與勞動者之間簽訂的數字化合同進行公開,以達到“規范用工、依法參保、根治欠薪”的效果,有效維護企業和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4.3.2 對跨境貿易應用的啟示
企業在跨境貿易業務中存在多方協作關系,各方合作通過紙質合同進行權利及義務的表達,而紙質合同存在遺失或者執行不到位的情況,并不能通過行為約束來切實降低相關企業經營風險。通過區塊鏈智能合約技術建立鏈上合同,讓合同簽訂雙方或者多方在鏈上進行合同廣播,并通過代碼對合同結果進行自動執行,有效保障合同各方利益。
通過智能合約的方式進行自動數據上鏈,替換到原來的數據傳輸方式,防止人為更改,使各相關方原有數據記錄可以通過智能合約自動實時地上傳到區塊鏈中,保證數據上傳的及時性、真實性,打造可信跨境貿易基礎數據體系,從而優化業務流程。例如,智能合約可以構建“金融科技+跨境貿易智慧法務”的智能風控體系,滿足跨境貿易場景中的多樣化需求,提供電子合同數據上鏈、抵押擔保、自動執法、可信司法存證等功能幫助優化現有跨境貿易場景中的業務。
同時,基于智能合約的數據匯總和管理方式在跨境貿易交易雙方可以通過智能合約綁定銀行賬戶、提交保證金與抵押等方式控制跨境貿易中的違法違規行為,有效規避風險和保障多方合法權益。在跨境貿易場景的商業活動中,兩家公司之間的合作通過簽合同和戰略合作協議,用以規范雙方的義務、權利、利益分配及賠償要求,并以法律的強制執行為輔助。此外,跨境支付雙方仍可能存在不信任、不誠信的問題。如在商品溯源領域,通過產地信息的上傳及自動驗證,確保消費者所購產品的來源真實性。
區塊鏈技術的產生簡化了跨境貿易商業活動的過程,取消了紙質合同及第三方公證,通過代碼對交易雙方進行約束,并通過資產在區塊鏈上的抵押來確保賠償條款的可操作性。整個執行過程由多個節點共同見證,保證合約執行的有效性及不可篡改性。這種先有抵押再有執法的機制同時可以替代傳統的保險模式,購買財務保險機構可以優先通關的應用來實現快速通關的場景。因此,幫助企業實現快速鏈上可信數據提取,進行保險購買驗證,減少單據輸入與驗證流程中的人力成本,實現快速通關甚至自動審批。
傳統跨境換匯的場景包括付匯、結匯、退稅等流程。傳統的付匯管理需要基于跨境電商通關數據,幫助企業在線提交付匯備案,關聯到銀行等金融機構付匯服務,為跨境電商企業提供多種付匯選擇。結匯管理需要依托跨境電商通關數據,滿足企業在收妥結匯、押匯、定期結匯等方面的結匯需求,合作第三方平臺或金融服務機構幫助企業快速低成本地完成結匯。退稅服務一般需要聯合第三方代理報關、外綜服務公司發布各類企業退稅方案及服務產品信息,由第三方外綜服公司為中小微跨境電商企業辦理報關、出口退稅等服務。
在跨境貿易場景,由于付匯結匯退稅中存在高昂的人工審核成本,同時效率低,系統數據的傳輸也易造成數據冗余、安全性低、效率低等特點。目前也有跨境支付機構,包括連連支付、易極付、微信支付、支付寶、PINGPONG、PAYPAL、Payoneer 等支付企業合作,發布各類收付匯產品和支付方案供企業選用,幫助跨境電商企業收付匯對使用該項服務的企業收取固定的服務費用,有一定的成本產生。
一方面口岸現有相關部門的信息化已相對完善,跨境貿易各方均熟悉在系統層面進行業務協作,具備良好的應用操作背景;另一方面在現有系統上,應用層保持不變,重構底層數據庫與交互方式,所需技術資源如設備均與原有系統差異不大,具備良好的改革基礎。區塊鏈已經發展十余年,在技術上,智能合約通過底層合約框架及運行機制的設立,有助于交易雙方根據各自不同需求在區塊鏈網絡要求的框架范圍內制定相應的交易合約,為跨境貿易資產交易等業務的實際應用場景提供優良的基礎運行環境和運行機制。同時,智能合約相關技術服務已經成熟,如合約編寫、合約安全審計,保證合約的正常安全執行,該技術雖未大規模普及,但已經到達可以成熟運用的階段,服務于商業。
6.2.1 政策可行性
從政策角度,完善區塊鏈網絡中的市場機制,推動跨境貿易各個參與方數據上鏈,有助于構建公開透明的市場競爭環境,并通過鏈上數據管理優化市場供求關系,可有效調節市場運行狀態,優化經濟效率。
6.2.2 法律可行性
從法律角度,區塊鏈旨在執行經過全網節點驗證的合約。法律仲裁機制是國家權威對非確定性合約的主觀評估,通過法律對智能合約中存在的糾紛等問題提供人為干預,修正協議中的執行缺陷。美國統一法委員會于2019 年就智能合約在法律層面進行了定義及適用性探討。首先,認定智能合約為計算機代碼;其次,明確智能合約適用于《電子交易法案》和《關于全球和國內商業中電子簽名法》,為智能合約的運用提供了相應的法律保障。在國內,2014 年的《網絡交易管理辦法》及2018 年《電子商務法》的發布,為中國的電子交易提出了法律框架。
通過智能合約實現快速報關通關,將節省通關時間及成本。據測算,區塊鏈自身在保障數據真實性、可追溯性的同時,結合智能合約,可使天津口岸通關節省成本。
智能合約在跨境交易與結算過程中的各項環節無需第三方介入和插手,不但簡化了交易流程,也省去了買賣雙方在訂立合同以及后續的履約過程中產生的費用,減少了精力損耗。對于境內企業之間的合作,如貿易企業與物流企業、倉儲企業之間的結算,通過智能合約,轉賬手續費可降低為零。
企業通過區塊鏈打通財務與前端業務的接口,實現數據融合和互聯互通。在數據真實性的保障下,協助審核人員除錯防弊,協同規范企業內部財務管理體系。企業各部門數據在整合之后,經過智能合約高效進行業務結算,實現跨部門的資金高速流通,通過系統運算使人工審核成本減少為零,減少欺詐成本、違約成本、財務處理成本等。
智能合約可有效節省金融機構業務資源。在區塊鏈支付體系中,實現點對點的跨境支付,每家銀行只需在區塊鏈網絡中設立一個準備金賬戶,即可在沒有中間權威結算方的情況下進行跨境匯款,極大地減少跨境支付業務中的資金占用規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銀行可流動性資金,支持其他業務發展。
通過智能合約的運用,將能夠有效促進跨境貿易行業的發展進程和行業發展水平,有效促進貿易便利化水平,促進優化口岸營商環境。
通過智能合約的合理運用,快速提高跨境貿易行業的業務協作效率,有效降低口岸進出口企業整體成本,提升企業經營活力,促進企業穩中有序發展,帶動企業轉型,擴大就業崗位,降低失業率,培育相關產業人才隊伍,為市場帶來更大的紅利。
通過智能合約的合理運用,提升社會治理能力、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強化社會治理優化服務,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
通過智能合約的合理運用,推動我國智能合約技術的自有化,提高我國智能合約技術的應用水平,推動國家數字化進程,對帶動相關產業的結構調整、升級轉型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智能合約技術隨著近些年商業應用的高速發展,已經在各行業領域廣泛應用并取得了初步成效,隨著技術的快速創新發展和國家配套相關法律政策的制定,尤其跨境貿易作為智能合約技術應用的重要領域,必將快速推動其在該行業領域應用的進程,從而促進營商環境的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及跨境貿易成本的降低,同時在其他行業領域亦會取得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