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捷
(江西省贛撫平原水利工程管理局,南昌 330096)
灌區于1958年5月開工建設,1960年基本建成,至今已有62年歷史。東、西干渠總長100.2km,宛如鋪展在贛撫大地上的綿延巨龍。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水資源在農業占用比例呈下降趨勢,環境用水、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比例卻在逐年攀升,灌區改革發展問題迫在眉睫。
灌區自運行以來,歷經多次升級改造。其中,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于1997年啟動,累計完成投資4.08億元,柴埠口、焦石、天王渡、崗前、王家洲等5座水閘被鑒定為病險水閘,除王家洲防洪節制閘以外,其它四座水閘均已完成除險加固,完成投資6067萬元。解決了關鍵骨干工程“病險、卡脖子”等問題,有效遏制了灌排效益衰減,夯實了灌區發展基礎。
灌區按照統一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采取專業人員管理與群眾管理相結合的辦法。灌區的專管機構分成省贛撫平原水利工程管理局(以下簡稱“省贛管局”)、縣(市、區)管理局(站)和鄉(鎮)供水站三級。
2018年12月起,省贛管局及各縣(市、區)贛管站局先后通過了水利工程標準化管理試點考核驗收,省贛管局達到水利工程標準化管理一級標準。
2020年1月,我局組織編制了“十四五”贛撫平原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實施方案,7月份通過省水利廳組織的專家審查,已報請水利部復核,項目可望于明年開工建設。
傳統灌溉方式占據較大比例,與現代農業耕作措施結合不緊密,無法很好地契合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體系,尤其是在一些特色農業、休閑農業、生態農業、品牌農業的發展上使不上勁。大力推動灌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鞏固糧食主產區地位,穩定糧食生產能力,對現存的灌溉方式、灌溉水源與灌溉設施布局進行優化、改造和升級十分迫切。
自1997年啟動的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以及病險水閘改造,每處工程需要不斷的加固、續建、配套與改造,無法以統一標準、一次建成、長時間使用,維修養護費用大。大量的田間渠(溝)系,因缺乏有效的資金、技術支持和行政監管,農田高標準率低、生產集約化率低、農業生產技術水平低。
灌區實行按畝收費,節水意識差,加上灌區群管組織不力,造成上游大水漫灌、浪費嚴重,下游無水可用,上下游用水矛盾突出,協調管理難度大。
不合理的灌溉使水利用率不高,灌區現狀灌溉水利用系數僅為0.484,致使灌溉后排水量增加,加之農業生產過量使用化肥農藥,各種不利因素的疊加,導致農業源頭污染問題加重、土壤質量下降、水質污染風險等級上升。
通過推行水利工程標準化管理以來,省贛管局及縣(市、區)管理站(局)的工程管理水平有了較大改進,但與水利部提出的工程標準化規范化要求相比,仍然有不少差距。
贛撫平原灌區已基本形成了可靠的水源和引、輸、配水渠道系統和排漬道、田間排水溝道及圩垸系統的灌溉排水區域。灌區現代化就是將生產、生態、生活和景觀相結合,城鎮和農業與工業發展相統籌,資源高效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形成產品安全、產出高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灌區。
從推進現代化農業發展來看,農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和商品化率不高。必須以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來增強農業資源環境約束和提高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堅定不移走灌區現代化建設路線,鞏固現代農業基礎,提高水土資源利用率,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和資源永續利用[1]。
“十四五”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項目獲批立項之后,切實抓好項目前期工作,高標準設計,高質量施工,力爭建一個工程,成一處精品。
積極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灌區干渠工程水價基本上實行政府定價,具備條件的可通過供需雙方進行溝通協商,按照有利于促進節約水資源、保障工程良性運行和產業正常發展的原則協商定價;灌區末級渠系應該逐步推行協商定價。供水價格逐步調整,力爭3-5年內供水水價達到運行維護成本水平,之后適時動態調整。
探索實行分類水價。結合用水地區實際情況,對農業、工業、生活、環境等用水類型進行分門別類,在最終用水環節實施分類水價。根據使用水量、生產效益、產出價值等,分別合理確定水費價格,例如產出價值較高或需水量大的養殖用水可以高于其他用水類型。探索建立以城補鄉、以工補農的價格機制。
完善水費征收機制。用水實行計量收費,骨干渠道中全部實現斗口及以下供水計量,末級渠系需根據管理需要進行細化計量單元。建立農業水費合理分攤機制,農業水費可以向用水戶計收,也可以實行財政轉移支付。規范財政轉移支付,支付規模按區域農業用水量與運行維護水價水平確定。
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嚴格守護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建立水資源管理責任和考核制度、健全水資源監控體系、完善水資源管理體制、完善水資源管理投入機制、健全政策法規和社會監督機制,加快建設節水型社會,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相協調,保障經濟社會的長期平穩較快發展[2]。
在灌區水利工程維修養護方面,要大力探索創新購買服務、管養分離等多樣化的運營管護方式,確保工程長期良性運行。
引入競爭機制。提高灌區管護市場化、集約化、專業化和社會化水平,提高管護效率。通過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把灌區管理單位直接承擔的灌溉工程維護養護等事項,按照合理的方式和程序,交由具備資質的社會力量或事業單位承擔,通過合同約定等方式由管理單位向其支付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