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冬
(盤錦市大洼區水利服務中心,遼寧 盤錦 124200)
黨政領導擔任河長并協調整合各方力量,依法依規落實地方主體責任有效促進水域岸線管理、水環境治理、水資源保護等工作開展[1]。因此,貫徹落實河長制有利于保障權責清晰、明確職權歸屬、轉變傳統工作觀念,使河道管理工作效率得到極大的提升。近年來,河長制作為維護河湖生態健康、維持水系統良性循環、實現“綠水青山”治理目標的有效途徑,逐漸引起人們的重點關注,這也是貫徹落實加強自然保護和樹立綠水青山理念的根本要求[2-3]。
實施“五水共治”,建立全方位配合協同機制,圍繞河長制六大任務,實行一套方案、一套制度、一套河湖名錄、一套河長名單、一支保潔隊伍的“五個一”覆蓋,形成總體目標推進、各項工作融合、多種載體并運的高標準河流保護機制。
開展綠盾、排污口調查、河道垃圾清理、河道“清四亂”、水資源執法5次專項行動,辦理水資源遺留問題5件,登記入河排放口1143個,清理河道垃圾1.5萬m3,清除河道“四亂”108處,處理涉河違規事件6起,河流治理效率顯著提升。
實施遼河、大遼河水系連通工程,構建平安綠色生態網;圍繞全域旅游規劃,優化水系設計,擴大水面、拓展河道,依形就勢科學引水入城,積極打造生態水系群。順利完成遼寧寶來集團新興儲庫瀝青生產設施拆除,對3家廢水超標排放企業進行處罰,27家畜禽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率達到100%,禁養區內違章養殖場搬遷15家、整改建設25家。
以“問題在河里、根子在岸上”為導向,在治理岸上污染源上下功夫,建成56個村小型污水處理設施,取締院外旱廁1.6萬座,無害化廁所進院3.6萬座,向“岸上多治理、河里少問題”的治理目標邁出了新的一步。
1)建立河長組織體系。大洼區已建立三級河長組織體系,共有各級河長192人,其中區級總河長2人、副總河長2人(兼任河長)、河長5人;鎮級總河長18人,副總河長18人,河長39人;村級河長112人。
2)河長巡河情況。截至目前,區級河長巡河163人次,鎮街河長巡河1790人次,解決清水河、駕掌寺河河道清淤2處,總投資1600萬元。
3)設立河長公示牌。設立區級河長公示牌共計82塊,村級河長公示牌177塊。完成大洼區重點河流“一河一策”編制工作,建立大洼區重點河流“一河一檔”工作。
4)建立河長制相關制度。2017年6月,印發《關于印發盤錦市大洼區關于實施河長制工作方案的通知》、2017年10月印發《關于印發盤錦市大洼區河長制工作相關制度的通知》、2017年10,印發《關于印發盤錦市大洼區河長制工作考核辦法(試行)的通知》、2018年3月,出臺了《盤錦市大洼區河長制實施方案》12月18日,印發《盤錦市大洼區河流“清四亂”專項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12月18日,印發《盤錦市大洼區2018年冬季河道清淤工程實施方案的通知》、12月21日,印發《盤錦市大洼區河湖管理范圍河水利工程管理與保護范圍劃界確權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
河長制的貫徹落實有效解決了河道管理中相互推諉、責任不明等問題,因現行制度不夠系統完善,實際工作開展時仍存在諸多問題,對河長制推進速度和工作質量造成直接影響。
大洼區各鄉鎮、街道普遍缺少污水處理設施,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沿河居民生活垃圾亂堆、亂倒的現象,生活垃圾未嚴格執行定期的收集處理,也沒有全部實現無害化處理生活污水。在河長制推進過程中沿河支流民間組織、群眾、居民市場沒有積極的參與,從而導致各級河長辦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人力整治河湖環境,許多地區會出現反彈或只是階段性好轉。
管理不規范的問題在重大涉河建設項目中比較常見,部分重大涉河建設項目申請審查的防洪評價報告不符合河道管理有關法律法規要求,未批先建的涉河建設項目屢禁不止[4]。河道管理范圍內隨意設工棚、建攪拌站的問題突出,以工程需要為名隨意取土采砂、侵占河道,給河道防洪安全帶來安全隱患。此外,有的項目擅自縮窄河道、堵河、填河、侵占水域、將河道改為暗河的現象時有發生。
在河長制工作推進過程中部分鄉鎮、區縣河長辦人員較少,普遍存在任務重、工作多、身兼數職的現象,難以高效完成省、市要求的報表和數據上報工作,并且存在上報的信息不完善、數據不精確等問題。目前,無法及時更新公示牌信息,全憑省、市的檢查和督查推進河湖治理工作,治理成效甚微,推進速度緩慢。此外,個別河長巡河作用發揮不夠到位,巡河敷衍了事,流于形式,部分河長制相關單位沒有真正進入角色,發揮作用較少,對于職能不配套、工作力量跟不上等問題,需要各級職能部門相互配合,制定對策及時解決。
根據相關要求由水利部門組建河長制辦公室并完成各項指標任務,結合現狀推行情況各級河長辦均設立有(在)水利部門,并從水利部門抽調人員、支出辦公經費,負責推進各項河長制工作進程。然而,河長制工作以水利部門為主而其他部門的實質性參與較少,現階段表現出明顯的部門化傾向[5]。此外,河長制有關制度難以實施且河長辦運行機制不暢,河湖治理工作尚未形成聯查、聯巡、聯控、聯防的合力。
水利服務中心暫定方案中沒有設立河長制服務辦公室,河長辦專職人員數量少,編制問題始終未能得到解決;此外,河流水質達標問題很難短時間解決,且缺少河流綜合治理專項資金。
加強引導宣傳,增強公眾與社會的河湖保護意識,在河長制實施過程中積極鼓勵民眾的參與。在公眾參與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河長制實施監督考核及時,加快形成激勵性監督舉報機制和公眾參與的相關制度,在江河湖泊保護與治理中鼓勵、引導社會公眾的參與,保證河長制的長效發揮。
通過采取強力措施、加大執法力度,經常性開展執法巡查等從根本上杜絕河道違法行為,會同公安、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部門積極主動的開展聯合執法,逐步形成執法合力及時打擊水域違法行為。
進一步加強采砂現場管理和河道的監管,逐步形成采砂長效監管機制,根據采砂管理規范和相關法律法規要求,保證規范化采砂管理。結合實際情況,針對存在問題的采砂企業限期整改或立即停業整頓。提高河道巡查頻率與日常巡查力度,向相應管理部門及時反饋巡查中所發現的污水直排問題,并實行嚴厲查處。對河道亂堆、亂排、亂挖、亂采等行為實行堅決打擊,保證河流生態、河道行洪安全。
加快完善各鄉鎮、街道河長辦人員的配置,加派專職工作人員切實落實河長制工作。加強棄土場、垃圾場、污水處理廠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修復受損的水生態環境。加快推進垃圾場、棄土場選址和沿河居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保證建筑垃圾、居民生活污水的規范處理,從源頭上加強河流水環境保護。
緊緊依靠各級河長監督檢查、統籌協調各部門實現從“有名”到“有實”的河長制轉變,各部門貫徹落實有關工作。所以,必須建立責任機制明確各級成員職責,貫徹落實獎罰分明制度;加快形成刑事司法與水行政執法快速銜接辦理機制,健全定期通報、情報會商、信息共享等工作制度,針對“治水”工作中的問題與難題做到及時有效的解決。通過定期互通信息,實現公檢機關提前第一時間介入所有涉河湖案件,引導調查取證盡可能解決河湖案件在水行政執法領域“有案難移”的問題。
各級政府要加大河流治理及管理保護資金投入,統籌城鄉一體化、環保、水利、住建等專項資金的使用,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和企業的參與,建成社會、企業、政府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治理投入機制。同時,充分利用科研機構、高校、企業和科技社團等相關研究成果,加強水生態修復、水環境治理等有關項目的技術攻關和科學研究,加大先進技術引進和推廣應用力度。
河長制工作的開展是維護河湖水質、改善水環境與水生態、解決復雜水問題的重要舉措。有效解決現階段河湖管理存在的問題,是實現“水清、景美、岸綠、堤固、河暢”目標的關鍵。通過細化工作任務、明確各級成員職責、完善公眾參與機制、建立河長制責任與督察機制等,采取多種行之有效的環境保護措施確保河長制工作的長效化、常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