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兆英
中鐵二十二局集團市政工程有限公司(510800)
土木工程施工技術的特征之一就是靈活性較強。 在施工過程中,工程人員不僅要克服客觀因素帶來的困難,而且要隨時根據項目的情況和特點對技術方法進行調整。 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促進土木工程建設行業的良性發展。
1)土木工程施工具有固定性和流動性。土木工程的施工地點是固定的,但施工人員以及施工隊伍是流動的,這與其他的工程項目有所不同。 土木工程在不同的施工階段需要不同的施工人員,并且需要根據項目施工的特點合理規劃作業人員。
2)土木工程的施工周期長。從項目啟動到工程竣工, 其間需要耗費的時間與精力都是巨大的,如果遇到技術瓶頸,還會影響整個項目的進程。
3)土木工程施工具有危險性。 長期以來,建筑行業都是最危險的行業之一;建筑工人也被認為是高危職業,不僅要面對高空作業,還要應對復雜的施工環境。
4)土木工程具有整體性。雖然土木工程施工過程中會涉及到多方面的施工項目,但是各項目之間仍存在緊密聯系,需要各個基本環節的相互配合,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才能確保項目的有序開展,并實現想要的預期效果。
5)土木工程具有漸變性。這一特征的主要體現就是施工技術的更新換代,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時代的進步,土木工程施工技術也需要與時俱進,才能更好地滿足工程實際需求,保證項目的高質高效完成。
土木工程施工技術的現狀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①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之間缺乏有效聯系,兩者存在脫節的情況,如面對理論知識中的非線性分析、最優控制等內容,通常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創新分析,如果單獨的進行運用,則很難達到最佳的效果; ②基礎性理論與實用性理論存在局限性,在實際工作中缺乏創新,沒有形成系統的集成創新應用,阻礙了土木工程施工技術的進一步發展;③施工技術實際應用標準存在局限性, 沒有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對施工要求缺乏重視,導致技術創新進度緩慢;④施工技術創新缺乏良好的隊伍,針對當前管理上的漏洞,找不到對應責任人,很多項目都是多人管理,出現問題相互推諉,導致技術改進和創新工作遲遲得不到進展[1]。
1)樁錨支護方法。 灌注樁預應力錨桿體系能提高地基的穩定性,但其施工難度較大、施工要求較高,對施工效率有一定影響,因此在使用上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
2)水泥攪拌樁支護(也就是柱狀加固體)。 由水泥土攪拌搭接形成的擋土墻,這種結構適用于深度不超過7 m(最經濟挖深為4~6 m)的基坑。
3)土釘墻支護結構。這是一種復合土體結構,其利用了土層介質本身的承受能力,穩定性強,適用于10 m 以內的深基坑。
體外預應力技術主要是將處理過的預應力鋼束和混凝土截面內外進行相互的融合,從而簡化了預應力筋曲線,同時減輕結構自重,這對于以后的維修、 檢測有非常大的幫助。 體外預應力在道路建設以及某些特殊結構當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近幾年,鉆孔灌注樁技術的革新速度非常之快。普遍應用類的鉆孔灌注樁直徑在1 m 左右。 在實際施工當中,鉆孔灌注樁會出現泥皮沉渣的問題,導致其承載能力降低;水下灌注操作不當也會導致灌注樁本身出現質量問題。 因此,目前鉆孔灌注樁技術的革新方向主要就是提高樁的承載力。 施工中可以采取擠擴多變樁和鉆孔灌注樁壓漿這兩種方式來提升樁的承載力。 此外,為了保證安全,混凝土灌注樁在首次使用時可以采用導管進行預埋調節,具體的計算公式為[V≥πD24(h2+h3)+πd24][h1],同時要注意對灌注樁施工設備的選擇和使用。
在土木工程施工技術創新中,預制樁技術主要是樁基技術的創新,與傳統的樁基技術不同,其通常是在施工前采取灌注方式進行預先制樁,然后再安排運輸人員將這些預制的樁基運送到施工場地安裝。 采用這種方法具有非常多的優勢,并且在科學技術的支持下, 我國預制樁技術還在持續更新,目前已有幾類預制樁方法。 另外,預制樁技術的主要工作內容就是對預制樁進行沉樁, 在這個過程中,通常會使用到四種不同的方法,需要技術人員結合施工現場情況進行合理運用, 包含射水法、振動法、錘擊法與靜力法,如面對擠土現象的情況,可以采用振動法和靜力法進行預制樁。
在土工工程施工技術中,防水施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如果沒有做好防水工程,則很容易發生屋面滲水的現象,不僅影響工程質量,同時還存在一定的危險性,對建筑美觀也會產生影響。 因此,對防水施工技術的創新也尤為重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 我國防水技術也得到了飛速進步,在土木工程施工過程中,通常會采用聚合物水泥基復合涂抹技術來實現防水效果, 在實際應用之前,需要對該材料的屬性以及作業工藝進行全面的了解與選擇,之后才能正式的進入涂抹環節,同時還要確保涂抹均勻,并要在第一遍涂料完全干燥成膜之后再進行下一次的涂抹,防止出現涂料流淌或堆積的情況。
施工材料是施工技術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對材料的創新也就是施工技術的創新,因此也需要加強重視。 我國目前土木工程施工過程中比較常用的施工材料就是鋼筋混凝土,在保證建筑強度與穩定性方面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土木工程想要獲得長遠發展,施工材料也需要與時俱進,加大對新型材料的來發與利用,如目前水泥輕質隔墻板、石膏復合墻板等,不僅隔熱隔音,而且還無污染質量輕,將其運用到土木工程建設當中,不僅可以提高墻體的質量,同時還能滿足當前人們對建筑的多樣化需求[2]。
當前我國的科技發展十分迅猛,施工技術不斷創新,市政工程施工技術也要與時俱進。 在當前階段,施工自動化能有效提高市政工程的整體施工效率,提高工程質量,同時也能降低施工人員的操作風險。 因此,在土木工程建設中,要提高吊裝設備的自動化水平,這樣施工人員才能精準控制起重機吊裝數值,從而減少事故發生的概率。 在高海拔地區,自動化施工機械更便于施工人員操作,避免出現因高海拔而導致機械設備使用不了的情況。
只有將環境保護工作放在首位,才能更好地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因此,土木工程施工技術的創新也要融入環保理念,最大程度上降低資源消耗,提高資源利用率,促進土木工程行業綠色健康發展。在市政土木工程設計、施工的整個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到對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選用環保、無污染的材料與技術設備,以最大程度防止或減少生態環境污染。 另外,開發建筑材料也要向著低污染、低消耗、壽命長、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小的方向發展,不僅能夠明顯提高建筑質量,還能與生態環境實現和諧共存[3]。
在建筑領域,智能化的機械設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也減少了人為失誤。 如起重機,以往都是施工人員在上面操作,對施工人員的技術要求非常高,一旦出現操作錯誤就會出現工程事故,然而應用智能技術之后,就不需要施工人員在操作臺上進行手動操作了,只需提前設置好相關參數,電腦就會自動進行簡單的設備操作,這極大地節省了土木工程施工的時間,同時也能保證施工人員的安全,降低施工風險。 由此可見,市政土木工程施工技術向智能化發展非常必要。
我國目前正處于一個信息快速發展的時代,尤其是在科技持續發展的前提下,人們接觸信息的方式和渠道都愈加豐富,各種信息知識也被廣泛運用到各行業領域當中。 而土木工程作為一項系統性工程,其在未來的發展進程中,必然會面臨各種信息技術的沖擊,尤其是在一些大型土木工程施工中,各種信息技術的運用必然會越來越多,雖然給施工帶來了極大地便利,但同時也體現了施工技術的復雜化特征, 這也是土木工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
綜上所述,市政土木工程對施工技術的要求非常高,只有不斷地對施工技術進行創新和改進,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 同時,要結合現代社會的生態、經濟情況,進行科學合理的技術創新、理念創新,只有這樣,才能促進經濟與生態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