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賜在
福建省春天生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63000)
濱海鹽霧區生態環境嚴峻,土壤貧瘠,易透水、保肥力差,陽光強烈,常年風大,水分蒸發量大,土壤受海風和海水影響大且鹽分高,植被生長困難。
古雷作業區至古雷港互通口疏港公路綠化工程項目,位于漳州市古雷港口經濟開發區,福建省南端的東山灣東側、漳浦縣境內,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21 ℃,年平均降雨量為1 605 mm,年蒸發量1 064 mm。 古雷半島三面環海,秋冬季盛行東北風,夏季受臺風影響盛行西南風,年均風速3.2 m/s。
古雷作業區至古雷港互通口疏港公路道路綠化,總長約17.1 km。 項目地緊鄰海岸(離海岸高潮線最近的距離僅100 m),為濱海沙土。 項目服務主體定位為城市快速路,貫穿古雷經濟開發區,是古雷經濟開發區生態廊道的重要景觀軸之一,綠化要求多功能兼顧,但環境惡劣技術難度大。
通過對古雷疏港公路綠化現狀的評估,發現整體的綠化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其惡劣的自然環境以及配套的技術措施不到位造成的。
項目區屬沙地海岸,相當一部分工程與海岸平行,最近的距離僅 100 m。
植物迎風面常呈旗形樹冠,鹽霧危害嚴重。 如耐鹽霧能力相對較強的小葉榕, 靠陸側的長勢良好,靠海側的接近枯死。
根據現場的試驗測定,旱季時綠化帶4 個土層的土壤含鹽量(0 m、0.2 m、0.4 m 和 0.6 m)。 結果顯示, 各土層的含鹽量分別為0.414‰、0.352‰、0.273‰和0.33‰,均屬脫鹽土。因此可推斷該地區沙地綠化最大的障礙在于空氣中的鹽霧危害, 而非土壤鹽害。
本項目區綠地景觀植物種類選擇和配置影響因素的考慮缺乏針對性。在濱海鹽霧區這種特殊環境,植物種類的選擇,不同植物的前后搭配、高低搭配,有無遮 擋物和與海距離等都是影響植物長勢的重要因素。 很多選用的植 物并不適宜惡劣的海濱環境,如大花紫薇、藍花楹、鳳凰木、羊蹄甲、秋楓、火焰木和垂榕等,不過選用的南洋杉、紅榕、火山榕和圓柏等是較佳樹種[1]。
濱海地區風沙大,防護林的構建能在很大程度上減弱風力,營造相對適宜植物生長的海岸環境。但該項目所在地海濱沙地的防護林已被完全破壞,不僅 薄且稀,透風率大且防風效果差,大部分植物直接面臨風沙和鹽霧的威脅,故植物靠海側有無木麻黃防護林或房屋遮擋形成的景觀效果截然不同。
該地自然條件惡劣,僅通過耐鹽植物的篩選和利用不能完全解決問題,無論景觀效果還是恢復周期都無法達到預期的要求,應結合工程措施。在濱海沙地植被恢復過程中,防風沙技術非常關鍵,設置合理的風障及采用噴灌技術措施能很大程度上減弱風沙鹽霧對植物的侵害,尤其在移植初期可提高植物存活率[2]。
現今園林設計中存在較多誤區, 在設計過程中盲目追求速度和檔次。 苗木移植常常選擇在旱季或秋冬季最不適宜植物生長的季節, 這直接影響到植物的成活和長勢。 特別是在濱海鹽霧區,夏季干旱,陽光強烈,水分蒸發量大。冬季東北風盛行,風力大,鹽霧重,植被幾乎不長根,因此苗木的成活率較低。
首先在海岸沙地依據實際立地條件種植完整的木麻黃防護林,使得植物無需直接面對強風和鹽霧的威脅。 木麻黃防護林雖然景觀效果不夠理想,但在防風固沙、營造小氣候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建設區域局部也可采用硬質景觀墻或者建筑物作為遮擋墻,有遮擋,其他的常規植被基本都可以種植。
利用土方微地形造型,形成一定的遮擋。 在迎風面種植適應鹽霧的苗木,在背風面種植其他的常規品種苗木[3]。
在設計階段充分重視鹽霧區的鹽霧危害問題,耐鹽植物篩選與運用,從耐土壤中的鹽為主轉向耐空氣中的鹽為主。 在選用樹種時應優先采用耐鹽霧、抗風及耐干旱的植物。 通過現場調研及后期分析,對于項目地樹種的選擇及配置的建議如下:選擇適宜的喬、 灌木樹種或品種作為骨干基調樹種,是濱海地區綠化造林的重中之重。 在海岸迎風面一線無防護林或建筑物遮擋的區域, 可選用木麻黃、南洋 杉作為骨干樹種,搭配其他黃槿、黑松、紅千層、潺槁木姜子、露兜樹、椰子、刺葵、水黃皮。灌木:千頭木麻黃、草海桐、海桐、單葉蔓荊、芙蓉菊、胡椒木;草本:長春花、海邊月見草、海刀豆、南方堿蓬、厚藤等。 海岸二三線區域,喬木:華盛頓棕、加拿利海棗、銀海棗、蒲葵、楊葉肖槿、樸樹、刺桐、白千層;灌木:臺灣海桐等。
結合海邊文化,設計方案以沙生多肉植物風格為主,此類品種比較適宜在鹽霧區域種植,主要品種有:虎刺梅、虎皮蘭、紫花馬纓丹、金邊龍舌蘭、絲蘭、巴西龍骨、翡翠盤、龍血樹、紅刺露兜、荷蘭鐵、萬年麻等。
在重視綠化植物品種的選擇與配置的同時應重視植被的防護,可利用風障、鹽霧網、建筑物等來減弱風沙。 當地入秋至次年春季前,東北季風帶來的強風和鹽霧對綠地植 物危害較為嚴重。 因此可在沿海受東北風影響大的風口綠化帶設置風障和鹽霧網,以阻擋或減弱季風[4]。
濱海鹽霧區沙地環境具有干旱、貧瘠、高溫等不利因素。 夏季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差,且風速大、蒸發強,較易造成干旱,若此時移植,苗木很容易受到傷害。 盡量避免在東北季風盛行的秋冬季種植苗木。 秋冬季來自于海洋的東北風不僅 風速大,還攜帶了大量鹽霧。 因此,如果春夏季植物不能進行足夠長時間的生長,積累足夠的能量和營養,秋冬季經過鹽霧的破壞之后,翌年恢復生長的能力大幅下降,逐年衰退。 這也是古雷已有綠化植物鹽霧危害不是馬上致死,但逐年衰退 最終死亡的原因。
應設計好澆灌系統, 給水管徑盡量大一點,保證自動噴的壓力較大,并能夠滿足多組自動噴能夠同時噴水,自動噴死角位置可安裝微噴噴灌。
苗木定植后,要加強灌溉,及時洗鹽,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弱鹽霧危害程度。 另外,可在喬木上或綠化帶灌木、 草本植物周圍安裝噴霧或噴灌裝置,不僅能夠在一 定程度上沖洗附著于植物莖上的鹽分,降低植物的鹽脅迫程度,而且能夠降低植物可能發生的干旱脅迫,提高植物的長勢。
濱海鹽霧區大多數屬于沙地土壤, 透水性強,夏季太陽光強烈,不進行換土改良,容易造成苗木死亡。 因此應進行種植土回填改良,改良成土質含沙量較少的土壤,最好是紅壤土,保水性較好。
施工過程中, 可施足有機肥改良土壤肥力,在通過挖掘機翻土拌勻。
苗木支撐最好采用鋼管支持,靠近海邊平時風力較大,固定不好,苗木的土球容易與周邊土壤產生松動,造成根部受損,導致苗木死亡。 海邊區域臺風較多,鋼管支持抗風性較好。 鋼管支撐鎖扣建議采用可拆卸的螺絲,便于隨時移動。
選擇一部分耐鹽霧植物進行擴繁技術研究,在項目地就近建立繁育基地,增強苗木的環境適應能力,增加苗木的成活率和景觀修復效果。
通過對古雷開發區早期的生態修復工程進行調查研究,提出了許多不足并給出了一些建議。 例如,應重視防護林的建設,耐鹽霧植物的篩選及配置,加強工程措施保障,注意綠化施工時間的安排,加強土壤的改良等,以上得出來的經驗,希望能給類似的濱海鹽霧區生態修復工程提供借鑒,但由于我國南方濱海鹽霧區每個地段的地形地貌不同,不同的區域還要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并得出一些更好的生態修復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