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博
(康平縣自然資源保護與行政執法中心,遼寧 康平 110500)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是以生態護坡、清淤疏浚、堤防加固為主,以確保防洪安全、改善河流生態、提高防洪標準為目標的綜合性治理項目。項目要以河道天然現狀為基礎,尊重原有的自然形態,考慮溝道流勢合理性、干流或流域防洪規劃,兼顧上下游、左右岸及區域防洪標準,因勢利導的合理布設。針對不同河段的治理,應遵循后設計、先規劃的原則,統籌整條河流治理防止出現洪水災害轉移。目前,關于中小河流的治理我國相關研究起步較晚,而類似河道的治理國外有許多可以借鑒的成功經驗[1-2]。
為恢復河流原有的過水能力對河道淤積或設障采取清淤疏浚措施,河岸、邊坡和河槽在疏挖后保持較好穩定性。對于需要擴挖的河段,應沿凸岸或灘地較寬的一側擴挖,河線盡量保持順直,原河道與疏挖段進出、口漸變連接,未經充分論證整治河段比降不得隨意改變。工程中盡量利用疏挖土方修筑中上游拓浚河段的堤防,以此減少棄土占地,疏浚土料性質與堤身斷面型式相協調。若土料性質不符合要求,則考慮黏粒含量多少將其堆放于堤腳臨水側或背水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堤身抗滲性和穩定性;此外,應妥善處理下游河段淤泥堆積的問題,以防出現二次污染的現象,條件允許時還可以考慮生態建設和護岸護砌,最大程度的降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通過實施清灘清障、生態護坡、河道擴挖、濕地保護等措施,有效改善水環境以及促進水體流動,提高河網水系連通性和河道的綜合整治水平[3-6]。
在治理方面低山丘陵區河道的投資規模較小,大多以投工投勞、分散、零星的小項目為主,項目初期雖取得一定成效,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有基礎設施逐漸老化,加之缺乏全面的整治規劃,中小河流現存問題依然突出,具體如下:
1)河岸防護薄弱。長期以來,在河岸防護建設上河道綜合治理的投資較少,許多河段缺乏有效的護岸,且未能及時修復損壞后的原有護岸,尤其是凹岸存在嚴重的崩塌、淘蝕、沖刷等問題,加之許多跨渠橋阻水嚴重極易造成洪澇災害。
2)河道淤積嚴重。流域內暴雨與干旱相互交替,加之毀林開荒、束窄河床、植被覆蓋率較低等,區域泥石流頻發;現狀河道斷面極不規整,河道內雜草叢生,甚至種植有農作物,河道常年淤積、堵塞情況較為嚴重[7]。
3)生態環境差。近年來,因小型加工業的快速興起、房屋建筑及交通工程的不斷發展,未經處理的生活垃圾、工業廢渣和廢水等大量排入河流,水環境污染、河水流動受阻等問題日趨突出,并嚴重影響著下游及沿河兩岸居民的日常生活。下游河道流速減緩、比降減小、河床抬高,河流水體富營養化嚴重逐漸成為最大的“公共下水道”。河道被大量生長的水草和綠藻等完全覆蓋,河底淤泥、水草與水面漂浮物連成一體,水體透明度、流動性明顯下降,導致河流水環境惡性循環、水體自凈功能減弱和生態系統受到嚴重破壞等問題。
4)工程管理不足。由于缺少剛性的考核指標和目標約束,“重建輕管”的現象仍普遍存在,加之后期管理不善及養護監管的疏忽,致使經過治理的河段沒多久又回到原來的狀態,雖投入大量的時間和資金卻并未達到預期的效果。
因此,每到汛期河道洪水就暴漲暴落,普遍存在水打沙壓、洪水沖刷沿河兩岸農田的現象,給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帶來嚴重影響,對沿河兩岸農業發展和經濟建設造成巨大損失。
沖洪積開闊地與峽谷相間的河道多分布于低山丘陵區河道的中上游,而開闊河段人口、農田較集中。峽谷出口的開闊河段以及鄰近進口的河段,易遭受洪水沖刷、洪水淹沒和浸泡,并使得開闊河段河床下游淤積而上游沖刷,整體以淤積為主,呈淤積段長、沖刷段短的特征。淤積的沖洪積沉積物以砂粒、小塊石、碎石等為主,大多為脈石英、砂巖和板巖,礫石所占比例達60%-70%,其磨圓度較好且粒徑多為5-20cm,砂含量所占比例為5%-15%,以細、中砂為主,其他雜質及泥沙含量占比為5%-10%,一般為Ⅳ類開挖等級。下游河段淤積物主要由沖積堆積、淤積堆積、人工堆積等組成,其中沖積堆積有中、細砂和砂礫石;淤積堆積以淤泥質土、淤泥為主;人工堆積以粉質黏土、塊石為主,還有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和夾雜磚塊等。在不同河段內三類淤積物所占比例有所差異,淤積堆積在大的轉彎河段和滾水壩前明顯增加,所占比例>40%。
因水體污染和長期的沉積,中小河流普遍存在發黑發臭的現象,污染物含量從上游至下游相對增加,并由砂質層轉變成淤積段。在河道內淤積體形成不規則的河心洲和邊灘,通過對河道的整平、治理河段中心洲和邊灘的清淤疏浚等完成清障處理,結合具體情況清障厚度多為0.3-2.0m,以低于0.5m枯水位為清除深度。遵循盡量保留老土層、適當清除中間層、優先清除嚴重污染表層的原則,對河道內淤泥實行清除整治。河道清障能夠減少洪災損失、降低滯洪影響和洪水位,有利于擴大河道行洪斷面,對農村開闊河段具有明顯的效果。此外,中小河流治理還可與污水收集處理系統的建設相結合,通過建設規整河道邊界防止構筑物侵占河道,以此改善水體環境以及提高區域河段水質[8]。
將常規清淤施工按照是否涉水劃分為帶水、干水兩種作業方式,其中直接利用機械設備吸懸浮淤泥和從水底挖泥的帶水作業模式,具有不影響船舶正常航行、操作方便且施工效率高等優點,但這種方式的供需較為復雜、所應用的設備較多;而干水作業具有效果好、清淤較為徹底、質量易于控制等優點。根據環保、工期等諸多因素以及河道場地實際情況、清淤深度、水文特征,目前低山丘陵區中小河流清淤疏浚方案主要有:
1)帶水清淤船清淤:清淤船疏淘比較適用于河面較寬、不斷流的河道,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泵將河水與淤泥攪拌成的泥漿吸走。該方案的清淤效率高、技術先進,且能夠同時開展挖運吹施工,但清淤過程中河道要有一定的水深,對水體產生的影響較大。目前,在平原區河道和部分低山丘陵區下游河段,該清淤方式的應用較為普遍。
2)干水機械清淤:對于條件允許的河道可以利用推土機、挖掘機等機械,在河道內或河岸上直接疏挖,這種機械清淤方案能夠有效避免二次污染,且具有較高的清淤效率,但受河道寬度與河流水深限制,施工過程中不同機械設備相互干擾。
目前,機械清淤比較適用于低山丘陵區河道的中上游段清淤,可利用自卸汽車將挖掘機反鏟開挖的棄料輸送至棄渣場。為充分利用寶貴的土地資源,應遵循少占或不占耕地的原則,在荒地或荒山上建設棄渣場;條件允許時盡量選用棄土造田,以增大耕地面積。從工程實踐出發,許多項目并未充分發揮清淤的作用:①方案審批時嚴格限制了清淤工程投資,一般不超過工程總投資的5%或100萬元。②由于通往渣場的臨時便道工程量較大、難以尋找渣場荒地或荒山、征地意見難以一致、實施過程中業主不重視等原因,通常無法達到預期的清淤要求。③洪水災害轉移未充分發揮清淤的效用,主要是將淤積嚴重、較為狹窄河段的堆積物運移至淤積較輕、比較寬闊的河段。
對此,應考慮中小河流洪水標準普遍較低、河流兩岸多為良田、開闊河段農田和淤積物集中的現狀,以及淤積物主要組成成分和中上游河段的特性,將生態建設、護岸護砌與河流清淤相結合實行臺田治理:先剝離厚度為0.8-1.0m的農田耕作層,集中堆放,再往農田上搬運、攤平河道淤積物,后回填壓實0.3m厚的黏土耕作層,以發揮保水作用,精細平整剩余耕作層后恢復農田。由此以來,既不必征用渣場地就可以消納河道淤積物,又可節省棄渣運輸及道路修建費;此外,可以實現減少災害損失、降低洪水位和提高農田洪水標準的目標,為機械化作業提供有利條件,但也會增加一定的工程費用。目前,雖然在中小河流治理中臺田施工的應用較少,但已普遍應用于水電站庫區建設工程。例如,2009年沅水一級支流辰水的末級水電站成功應用了臺田施工技術:通過挖平庫區米家莊附近的一座小山丘,抬高了8.8km2水田,在減少水田征用的同時還新增了1.07km2的水田,臺田施工取得了滿意的成效。然而,將臺田施工應用于中小河流治理中應與國土部門協調、溝通。
文章以康平縣村屯河道清淤疏浚工程為例,簡要分析河道清淤設計方案。經過現場勘察,康平縣村屯河道存在的主要問題有:河道水環境是鄉村經濟發展、居民安居樂業的重要載體,現有村屯河道“臟、亂、差”現狀情況,已成為嚴重影響居民生活品質提升的制約因素之一;康平縣村屯河道多年未經治理,河道破損、落淤嚴重、過水斷面減小、流速緩慢,在汛期來水時,排水能力低下,對工農業生產和居民的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跨渠建筑物存在阻水情況,跨渠建筑物中的22座涵洞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淤積損壞,對河道水流下泄存在影響,汛期造成嚴重壅水,淹沒道路、農田、林地[9]。
工程治理方案以村屯河道天然現狀為基礎,本著安全可靠、技術可行、實事求是、經濟合理的原則,并且考慮溝道流勢的合理性,因勢利導,兼顧上下游及左右岸,統籌布置,力求防洪效益、環境效益及經濟效益相結合。主要建設包括清灘、清障、擴挖、邊坡防護、阻水建筑物拆除重建、穿堤涵管建設等,根據年度資金安排逐步開展16條河流的河道清淤、土方開挖和漿砌石護坡工作,總長度為6.037km,具體如下:
1)河道工程。①土石方開挖:覆蓋層用59kW推土機推至開挖線邊堆存,下部砂卵石開挖采用1m3反鏟挖掘機挖裝10-20t自卸汽車運至棄渣場堆存。根據現場施工情況,若開挖土料滿足回填土土質要求,這部分開挖土可將利用的土料堆放在一起,以備填筑時利用。②土石方填筑:1m3挖掘機裝車,5-10t自卸汽車運料至現場后,卸至填筑點,59kW推土機鋪料平整,蛙式振動碾碾壓夯實。(不利用開挖土)
2)護砌工程。①漿砌石墻:主要工程內容為護腳基礎開挖、漿砌石護坡的砌筑、土方回填。②土方開挖:采用1m3挖掘機開挖,放置河道中用于基礎回填及堤坡恢復填筑,多余土方采用8t自卸汽車運輸至堤防填筑段,運距3km。③漿砌石墻砌筑:采用自卸汽車運輸所需材料至料場,采用1t翻斗車運輸至工作面附近,人工倒運至工作面,人工采用鋪漿法砌筑塊石。④土方回填:回填料來源于河道清淤土料,采用1m3挖掘機裝8t自卸汽車運輸至工作面,74kW推土機攤平,74kW拖拉機壓實,邊角地段采用2.8kW蛙式打夯機補夯。
3)生態建設工程。主要工程內容為栽種綠籬、栽植灌木,采用8t自卸汽車運輸所需苗木至工作面附近,人工倒運至工作面,人工種植。
渠底清淤、基礎開挖采用1m3挖掘機,每500m渠段配置1臺挖掘機;砌石采用1t機動翻斗車運抵作業面;堤坡填筑、堤防加高培厚采用1m3挖掘機配合74kW推土機集料,74kW拖拉機壓實,局部采用2.8kW蛙夯機壓實。河道清淤整形土方開挖工程量為20471m3,土方回填7719m3,清淤31556m3,漿砌石工程量為7753m3、砂墊層531m3,綠籬6490m,灌木5645株,總工期3個月。
通過對河道的清理疏浚、堤岸的修復,恢復河道的基本功能,減小洪澇災害威脅,并對跨河橋、穿堤涵等配套工程實行改造,解決排澇及百姓出行問題,改善居住環境條件。未來2-3a時間逐步完成中小河道向生態景觀河道的轉變,為村莊人居環境整治做好保障工作,并最終實現中小河道全面治理的目標。
清淤疏浚對減少中小河流災害損失、降低治理河段洪水位等發揮著重要作用,對于低山丘陵區河道還可將生態建設、護岸護砌和清淤疏浚相結合,采取臺田治理措施。村屯中小河流清淤治理時,應考慮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的選擇合適的施工工藝、機械設備和施工方案,這不僅有利于簡化施工過程、提高施工效率和降低工程成本,而且可有效防止二次污染,避免周邊居民受河道清淤的影響,保證施工安全與工程質量,并最終實現河道環境美化、水質改善、河道淤泥清除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