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新
(新民市水利服務中心,遼寧 新民 110300)
新民市位于遼寧省中部,地處E122°26′-123°20′,N41°43′-42°17′之間,總面積3318km2,略成正方形。全市統屬遼河沖積平原,除北部有基巖組成的孤立殘丘以外,地勢平坦,地形開闊,總體呈西南低、東北高的特征。境內地表水系非常發育,分布有養息牧河、秀水河、柳河和遼河等,新民市以西部饒陽河為界河,東南部有蒲河貫穿,全市共有6個河流流經。由于河曲發育、地勢低洼、河床抬升、泥沙淤積,導致遼河、柳河及養息牧河部分河段成為地上河。資料顯示,新民市曾發生多次較大洪澇災害,故有“十年九澇,九河下梢”之稱。為滿足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做好滾動修編和完善防洪規劃工作,對于促進新民市新一輪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根據省廳劃分原則,結合河系、行政區劃將新民市分為五大澇區,各澇區的骨干工程、排水系統工程已全部定型完成,基本配套田間三級、四級水利設施,防洪現狀為:①大型排干20條,長度474.45km,控制面積2054.97km2;②干溝120條,長度422.16km;③獨立排支12條,長度54.03km;④支溝512條,長度1546.36km;⑤斗溝2940條,長度3440.72km;⑥農溝10735條,長度4914.71km;⑦干、支橋涵17232座,其中橋2292座,斗、農溝水涵14940座,5m3/s以上、以下的排水閘15座和18座;⑧排水站120座,裝機量37376kW,排水量431.32m3/s,控制面積1159.374km2。
大型排干、干、支溝達到十年標準的有19條、87條、484條,未達到十年標準的有1條、22條、28條。
新民市原規劃中未考慮承接臨縣的客水,也未制定有效的整治措施,客水導致的洪澇災害后患無窮。如彰武縣從羅西甸子支溝和從大、二、三、四龍灣內水匯入邵繞排干,因無力承擔此部分內水使得周邊村屯常年遭受洪澇災害。
澇區原規劃排水工程缺乏科學性,布局不合理。例如,地面等高線與遼繞澇區的杜屯、邵繞排干走向基本平行(比降1/4000-1/9000),流速緩慢形成淤積;等高線與支溝垂直(比降1/1000-1/2000),沖刷嚴重。此外,該去的雙木掛、長繞、富饒排干均納入袁海亮排干,由于該排干分布有2km的翻沙段,比降較緩產生明顯的阻水,從而使得金五臺鄉澇災問題突出。
受外洪兌斷影響部分排干原狀出口發生改變,出口排水受到外水頂托作用的影響。例如,燕飛里排干出口處被遼河兌斷,回水加長,金九排干出口被黑山縣設障,排水不暢;封閉不嚴的問題仍存在于個別排區,這對排澇帶來一定限制,并導致一水多淹的現象;此外,長繞自排下游段與四臺子機排干溝并列,封閉堤標準低遇大水時進入機排。
全市支、斗、農三級排水溝道遭人為破壞,特別是斗、農溝更為嚴重。從干溝現狀看,20條大排干淤積不太嚴重,但各條排干上普遍都種上了莊稼,有的還在向水坡上栽樹,嚴重影響汛期行洪和防礙清淤工作,個別排干上少部分橋未擴建,阻水嚴重,更甚者在排干里修養魚池,切斷了排水之路,除個別支溝平掉外,大部分支溝淤積嚴重,降低了排水標準,且支溝內種地也比較普遍。斗、農溝的現狀問題更為嚴重,受人為破壞及風沙淤積影響,部分地區的斗、農溝的排水功能基本喪失。由于渠系溝道不完善,每遇大雨內水無出路,耕地積水形成澇災。此外,地下水升高時,土地將再度鹽堿化。田間工程配套建筑物存在著年久老化,標準低,萬畝大橋大多數是七十年代修建的石拱結構,石臺蓋板橋損壞嚴重,有的已不能使用,需改擴建[1-3]。
部分治澇工程的原設計標準低,如五年一遇設計標準的地河,承擔著69.13km2的客水以及大柳、新農等地的排水任務,大雨時洪水飛灘,漫堤決口,造成兩岸嚴重洪澇災害。
1)排水站老化。現有120座排水站服役年限超過30a的約占80%,由于設備老化、年久失修、維護管理不當,水工結構損壞、金屬結構腐蝕、管理房和站房破損等問題突出,雖然經過多次維修但仍未徹底解決以上問題[4]。
2)排水站遭人為破壞:現有排水站除自身老化外,由于管理不善,人為破壞更為嚴重,有的送電線路被偷割,有的甚至將配電設備盜走,廠房門、窗被盜更是屢見不鮮。
3)部分排區封閉不嚴:現有排水站封閉堤標準低或封閉不嚴,使得客水進站增大排水負擔[5]。
4)有的地區小站過多:部分地區由于原規劃建設的小型排水站過多,站小,無人管理,損失慘重。
結合數十年的實踐結果,新民市治澇工程還存在著許多問題,有的問題是1983年治澇補課規劃后但一直未實施的,如問題最嚴重的柳繞地區,1995年大雨后進入少雨期,經歷了近十年的干旱無雨,人們防澇意識淡薄,只顧眼前利益,大量平掉田間農溝,干、支、斗、農四級溝道風沙淤積嚴重等,使治澇工程標準大大降低,特別是2010年遭受嚴重澇災,近3.33萬hm2農田嚴重受災,農業生產損失慘重。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要求,需要將治澇工程更上一步,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運用新技術治理治澇工程。因此,重新編制治澇工程規劃是非常必要且及時的,這也是治澇工程適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6-7]。
根據治理標準,規劃完成以下任務:機泵設備、配電設備更新和基礎工程及進水、出水、機泵房、管理房等的更新改造,重點是對三、四類排水站的更新改造;澇區配套工程建設的重點是干溝、支溝以上橋涵等建筑物工程,萬畝大橋、滯水阻水工程;澇區各級排水溝道的清淤、擴寬,按治理標準進行治理,重點是大排干、機排自排干溝、支溝的恢復和清淤。
通過對澇區老化工程的更新、改造,鞏固和提高澇區現有的治理標準,使新民市澇區排澇標準達到10a一遇。做到發生設計標準降雨時不澇地,超設計標準降雨時將澇災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為全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鄉鎮企業和農村城市化發展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1)因地制宜,統籌兼顧、蓄排兼施的原則。高水高排,自排、機排并舉,以配套為主形成排水網絡系統;此外,要堅持上下游協調一致、團結治水的原則,重維修、輕新建,以恢復為主的原則。
2)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的原則。規劃編制過程中要重點解決亟待解決的排澇難題,充分考慮當地群眾和基層的意見,認真調查研究合理制定規劃;尊重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綜合兼顧農田排澇工程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3)貫徹輕重緩急,突出重點,分期分批實施的原則。澇區工程更新改造任務很重,所需資金額度較大,近期內很難全面完成,工程建設應分階段進行實施。重點解決問題骨干機排、自排工程的更新改造,然后按澇區治理標準全面完成建設任務。
4)建管同步,工程措施與工程措施并重的原則。徹底改變過去重建設輕管理的現象,要把工程措施規劃與非工程措施規劃相結合,在工程建設的過程中就先行考慮為今后的運行管理創造條件,把工程建后管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原治澇工程的基礎上,本次規劃設計以改進和解決現有工程問題為本,以進一步完善治澇工程為目標所進行的修編調整。針對存在問題較為嚴重的遼繞澇區,由于原規劃工程布局不合理,缺乏科學性,對此應作為本次規劃整治的重點。
1)遼繞澇區:由于原規劃存在一些嚴重的問題,影響排澇的效果,對該地區排澇工程進行調正和改造,使其順其自然規律,提高排澇標準,充分發揮工程效益。對此,規劃改造排水站37座,新擴建排水站各2座,清淤擴建機排干溝39條,支溝54條,恢復斗、農溝2364條;新建跌水10座,新建閘4座;改建橋、涵 5988座,新建橋21座;清淤擴建排干12條,支溝146條,恢復斗、農溝5069條。
2)繞右澇區:該區的金九排干由于受繞陽河洪水頂托,在廻水段青崗子處內水不能自排,需新建青崗排水站一座。規劃改造排水站1座,新建排水站1座,清淤擴建機排干溝2條,支溝4條,清擴斗、農溝86條;改建橋、涵 344座,新建橋 4 座;清淤擴建干溝1條,支溝8條,清擴斗、農溝319條。
3)遼養柳澇區:該區的四養排干由于受養息牧河洪水頂托,在廻水段大巴屯處需新建大巴屯閘控制調節,重建排水站1座。該區付家窩堡排干高新鐵路處樹林子支溝淤積嚴重需與鐵路部門調節解決,并在高新鐵路南處(有豁口)需新建閘一座。規劃改造排水站13座,清淤擴建機排干溝11條,支溝56條,清擴斗、農溝584條;新建跌水2座,改造閘1座;改建橋、涵2360座,新建橋11座;清擴建排干、獨立排支溝5條,支溝58條,清擴斗、農溝1235條。
4)北部河谷區:該區的地河由于原標準低(5年),規劃提高到10a標準需擴建。在老窯河、地河邊界入口為防法庫的山水需各修跌水一個,老窯河排水出口需將剩余的五孔閘改建為橋,解決出口阻水問題。該區的局部低洼澇片烏爾漢因內水不能自排,2010年超標準降雨,移動泵站1.5流量排水近一個月時間,需新建排水站1座。屬平坨子機排區內的么嶺崗子為高中洼地帶,內水不能自排,為提高平坨子排水站標準,需新建么嶺崗子排水站一座,姚屯排水站提高標準將原預留孔安裝上一臺機組。規劃改造排水站14座,新建排水站2座,擴建排水站3座,清淤擴建機排干溝16條,支溝81條,清擴斗、農溝996條;新建跌水3座,改造閘8座;改建橋、涵 2542 座,新建橋13座;清淤擴建排干、獨立排支7條,清擴支溝43條,清擴斗、農溝556條。
(5)、遼渾蒲澇區:遼渾蒲澇區的燕飛里排干由于受遼河洪水頂托和上、下游建站機排的影響有四條支溝四個低洼易澇區內水不能自排,需新建排水站4座。五十家子排干為了解決小城鎮排水和五十家子鐵北地區地勢平坦(1/5000)排水困難,需新建五十家子排水站1座。另外,還有三處低洼易澇區內水不能自排需新建排水站3座,重建排水站1座。規劃改造排水站53座,新建排水站8座,擴建排水站10座,清淤擴建機排干溝61條,支溝120條,清擴斗、農溝3543條;改造閘3座;改建橋、涵5897座,新建橋32座;清淤擴建排干、獨立排支7條,支溝62條,清擴斗、農溝2314條。
新民市作為遼河三角洲重要的文化、政治、經濟、交通中心城市,通過修編和完善城市防洪規劃,來進一步統籌協調環境保護、土地利用、城市發展與防洪治澇之間的關系,科學確定城市防洪治澇體系布局及未來一個時期的各項措施、主要任務總體目標,合理安排洪水出路,以更好的適應防洪保護對象與范圍逐步增加、經濟快速發展和城市不斷擴張對防洪新的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