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林依 李 鑫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
有宋一代,儒家文化、程朱“新儒學”、新安畫派、徽商文化等都對徽州木、磚、石“三雕”中紋樣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時的能工巧匠通過將徽州當地民俗與傳統主題相結合,使木雕、石雕、磚雕上的紋樣體現了鮮明的徽州藝術特色和徽州文化內涵。
徽州“三雕”的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期,在明清時期達到了頂峰,千百年后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可謂是中華民族藝術文化中一筆非常寶貴的遺產。徽州“三雕”主要裝飾于徽州地區明清時代的建筑,題材豐富,技藝高超,具有濃郁的地方文化氣息。明初,徽州“三雕”初具規模,但較為簡單,通常僅采用平雕和微雕,透視變化還不是很豐富,但這一時期確定了其平衡性和豐富性,具有一定的裝飾性。明中期以后,隨著徽州商人財力的增強,徽州“三雕”作品也逐漸變得更加細致精巧,如多層的木雕建筑取代了低層的房屋。清代徽州“三雕”的特點是輕薄且煩瑣,主要汲取了新安畫派的構圖和風格,有的造型整體層次達到了十余層,樓閣、樓宇、樹木、人物、動物在同一個畫面之中,圖案層次分明,各種形象栩栩如生,展現了當時藝術家獨具匠心的藝術表達。
徽州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個文化概念。曾在中國文化舞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歷史上曾是一個獨立的文化區域。徽州地區的歷史文化傳統保存較好,傳統習俗世代相傳,徽州藝術家在文化底蘊深厚的環境中熏陶成長。
明清時期,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徽州文化的發展也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儒家學者朱熹正是徽州的杰出代表。從漢武帝時期開始,儒學成為封建社會的主流文化,在傳統文化中占有主導地位,其基礎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理念對中國傳統雕刻圖案的設計與應用有著深遠的影響。在徽州出土的文物的裝飾紋樣中,有許多體現著“天人合一”的思想。雕刻者往往將自然界中的事物與人類對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結合起來,尋求人與自然、感官與智力、物質與靈魂的統一與和諧,堅持雕刻圖案主體飽滿自然和簡單明了的設計理念。徽州雕刻,尤其是其細部設計,無不體現出儒家文化特色,大量形象是從自然界的事物中提取出來的,如花、鳥、魚、蟲等,傳遞出豐富的想象和美好的寓意。通過蘭、竹等植物形象地表達儒家思想提倡的君子品格和美德。將這些圖案雕刻在建筑物上,有效地提高了建筑的藝術價值和文化韻味,從而創造了極大的精神財富。
徽州“三雕”內容豐富、題材廣泛,主要表現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社會共同的道德準則,具有象征意義、教育意義。徽商文化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徽州,山多地窄,百姓無糧,但水路暢通,當時,徽商通過水路走遍中國大江南北,還義無反顧地奔赴東南亞、日本等地區。千百年來,徽商之所以能成功,離不開他們勤勞執著的經營精神。徽商發家致富后,不斷將巨額財富歸還徽州,為徽州在古代的輝煌提供了豐富的財富基礎。徽商特別注重“落葉歸根”,所以在事業成功后,投入巨資大力興建房屋、祠堂、廟宇等,以展示個人或者家族的成功。正是靠著這些徽商的投入,徽州雕刻藝術才得以蓬勃發展,從此進入了輝煌的黃金時代,提升到了一個更高的水平。徽州“三雕”作品不僅是徽州藝術家的豐富想象和高超技藝的代表,而且直接表達了封建社會的道德和文化觀念,將審美情操與道德倫理相結合。
徽州“三雕”藝術歷史悠久,又蘊含著深厚的儒家思想,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木雕作品多用于當地民居住宅的拱、斗、檐、廊以及家具的造型裝飾,在技藝手法上通過深浮雕、透雕的創新,形成了薄且規則的造型美,達到了審美藝術與實用功能高度的結合。技藝的發展不拘一格,豐富的材料、精美而充滿律動美的紋樣極大地增強了木雕藝術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木雕繼承秦漢時期古老而樸素的特點,借古開今,形成了簡練且多變的風格,線條短而直、寬而有力,構圖布局雖不及西方的透視變化,卻強調了中式散點透視、全景式構圖的大氣、恢宏。如徽州“掛樹”題材,由藝術家精心打造,多鑲嵌在房屋、祠堂等建筑物的梁、拱、檐、欄桿及隔墻中,多用磚、石等材料,一般不用彩漆,只用桐油。這樣雖沒有奪目、尊貴和奢華的效果,但看起來簡練而大氣,增強了氣勢。
石雕常裝飾于祠堂、拱門、橋梁等公共建筑設施中的壁板、大門、橫梁和鶴柱,畫面題材多為黃山景、新安江景等徽州當地名勝,材料一般來自惠州地區的木瓦和花崗巖。其在推陳出新中又創作了新物件,有百葉窗、流動的窗戶、拱門柱子、石桌、石床、石瓶、石鏡、石獅等。當代,在石材切割工藝上,各種新型電動設備,如車床、模具等的使用,讓技藝得到了更大提升。在畫面構圖中,主要內容和次要內容布置得錯落有致,構圖硬朗,抽象與具象的題材合理搭配。在技法上,不像清代的木磚雕刻笨拙,刀工薄巧,工藝精細,線條運用流暢,行云流水。
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流行的石雕創作形式,一是豐富了人類在生產生活中的實用功能,二是提高了人類的精神審美能力,賦予了建筑更強烈的民族情感。
徽州磚雕向人們展示了徽州雕刻家的精湛技藝。其主要用于門塔和門框,它們的形式多種多樣,有懸花門、兩正柱門、五房門,還有一些用大理石做的門。徽州人非常重視大門的裝飾,磚瓦大多是在建筑物的外墻裝飾上,尤其是一些名宅大戶門前,圖案不僅精巧、細致、規則,題材內容還具有宣傳啟蒙、納喜祈福的作用,從而營造出建筑的文化氛圍。
徽州“三雕”造像的應用領域非常廣泛,如民居、祠堂等大中型建筑的裝飾,以及書房中的日常用具等小型裝飾品等。傳統雕刻作品題材豐富多變,有的納財祈福,有的祈求風調雨順,有的祈求多子多孫,有的啟迪世人;裝飾圖案豐富,如人物、場景、花鳥、動物、樹干、幾何圖形等;在創新中融入“現代主義”,有的抽象,有的夸張,有的自由,有的扭曲,可以說是包羅萬象,這些都表達了人們對現實生活的贊美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濃郁的鄉土氣息、拙樸的質感,造就了徽州“三雕”造像鮮明的地方品牌效應。
徽州雕刻的發展,實際體現出了一種民族文化的傳承,民間藝術技藝規模化、程式化和標準化的同時,培養了大批人才,造就了完整的體系。在圖案設計中,如獅子、虎作為權力和權威的象征,總是應用在墻上醒目的位置,表達驅邪除惡、守護家園的美好愿望;蝙蝠作為最常使用的圖案,因為“蝠”和“福”讀音相同,表示有福之地、福耀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