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虹潔 郝 靜
通化師范學院歷史與地理學院
纏花技藝融合了繪畫、雕塑、編織等形式,具有鮮明的民間藝術特色。纏花藝術主要根植于我國的南方地區,比如湖北英山、閩南、臺灣等地區。《英山縣志》中記載:“五月五日為端午節,……纏制彩色囊猴等物與小兒佩戴之。”英山纏花中以牡丹象征富貴,以壽桃象征壽比南山,配色對比度和顏色飽和度都比較高,主要用于婚喪嫁娶等儀式。《廈門志》中記載:“島中婦女,編花為龍鳳、雀蝶諸形,插戴滿頭。”說明在以廈門為中心的閩南地區纏花技藝也較為盛行。而閩南地區的纏花主要以紅色花卉為主,用梅花的五瓣象征福、祿、壽、喜、財五福。臺灣地區的纏花主要以花鳥、昆蟲為主,常常用玉蘭象征滿室生香,用蓮花象征喜事連連。
目前,纏花手工技藝的生存、發展面臨著嚴峻的考驗。隨著現代社會人們藝術審美水平的提高,傳統的纏花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逐漸淡出大眾的視野。而近年來興起的漢服文化熱潮帶動了與之相關的文化產業的發展。纏花作為發飾中必不可少的一類,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傳承與發展。市場上開始出現“簪娘”這樣的詞語,用來形容制作與漢服相配套的首飾的人,而纏花則成了每一位簪娘的必修課。但這樣的發展對纏花的保護與傳承遠遠不夠,收效甚微。
滿族民間美術是獨具特色的藝術奇葩,包括滿族剪紙、滿族刺繡等內容。滿族的民間美術作為滋長于滿族人民鄉土生活中的一種藝術形式,不僅像活化石一樣承載著滿族文化的豐富內涵,還是滿族民俗文化的載體,其中保留了絕大多數滿族人的古老生活習俗,傳達了大多數滿族人的審美情趣與喜好,是滿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滿族民間美術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鄉土風情,種類繁多,有繪畫、雕塑、染織刺繡、剪紙、戲劇等。
近年來,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文化產業越來越重視,許多專家學者對滿族民間美術進行了挖掘、搶救、整理、研究和開發,成果較為顯著。以遼寧省為例,滿族民間美術的發展現具有如下幾個特點:一是歷史悠久,文化根植深厚,品類繁多但分布分散;二是滿族人逐漸漢化,滿族民間美術的特色越來越模糊;三是滿族民間美術的手藝人呈現老齡化趨勢,后繼者寥寥無幾;四是滿族民間剪紙藝術分布廣且形成地域中心。
通過分析滿族民間美術的特點可以得出,滿族民間美術在現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大環境下,生存與發展非常艱難。愿意學習滿族民間美術傳統工藝的人寥寥無幾,導致一些民間藝術正在消失或已經消失。同時,大眾對滿族民間美術的了解少之又少。
纏花與滿族民間美術之間看似毫無關系,然而它們都共同體現了人們的審美情趣與喜好,擁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是古人的智慧結晶,涵蓋了古時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各不相同的精神內核。
根據前期市場調研可以得出,大眾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纏花和滿族民間美術的認識與了解非常淺薄,能夠了解纏花與滿族民間美術的渠道非常少,許多人只是通過朋友的推薦才有所了解。參與調查的大部分人并沒有購買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創產品。因此,從市場來看,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創產品的市場資源匱乏,消費人群不廣,而人們對于纏花與滿族民間美術結合的文創產品期待值較高,因此,纏花與滿族民間美術結合的文創產品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與巨大的市場需求。通過文創產品的設計與售賣,可以提高大眾對纏花與滿族民間美術的認識。
通過設計文創產品可以將纏花與滿族民間美術進行良性結合。文創產品的內涵與時代精神相契合,設計中可以保留纏花傳統技藝的本真性,將滿族民間美術融入纏花中,賦予纏花獨具滿族氣息的民族色彩。比如,“五福臨門”帆布包的設計,設計元素以梅花為主,采用滿族補繡技藝繡出整個梅花的枝干,而梅花花瓣則采用纏花技藝的方式纏出。設計理念采用了閩南地區纏花以梅花象征福、祿、壽、喜、財五福的寓意。這兩件文創作品,體現了滿族民間美術中的滿族刺繡與纏花技藝的有效結合。在文創產品的設計中注重符合時代特征與現代人的審美觀念,對傳統纏花的色彩搭配做了改良,纏花的絲線顏色增添了馬卡龍色系,強調色彩的搭配,以帶來良好的視覺感受。
在纏花與滿族民間美術的結合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如在制作過程中容易出現絲線斷裂、漏白等問題,刺繡時纏花容易出現變形等問題。滿族民間美術內容繁多,不能全部涉及,僅涉及滿族刺繡、滿族剪紙、滿族繪畫等內容。文創作品中增添了具有滿族文化內涵的元素,以克服滿族民間美術內容較少的問題。
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纏花與滿族民間美術結合的文創產品的設計有效地落實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纏花與滿族民間美術走進大眾視野,變得日常化、大眾化,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工藝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并且起到了良好的活態保護作用。
纏花流行于南方地區,滿族民間美術則活躍于北方地區,將纏花與滿族民間美術相結合,這種跨地域的融合打破了地域限制,促進了南北文化交流,設計的文創產品既蘊含著本地消費者熟悉的傳統技藝,也具備較為新穎的文化元素。不同地區傳統技藝的創新性結合,開拓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性發展的新路徑。
將立體的纏花與平面的滿族刺繡相結合,突破了傳統工藝的原始面貌,吸收了新的工藝技術,增強了傳統工藝的市場競爭力,為二者結合設計的文創產品注入了活力,結合時下流行的審美標準,增強了大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進而推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和保護。
目前的漢服熱在青少年群體中流行,也是我國青少年群體文化自信增強的體現。本次文創產品設計就從漢服配件入手,主要面向的消費群體就是青少年,同時也能改變非物質文化遺產“落后”“老氣”等固有印象,拓寬人們特別是青少年群體對纏花和滿族民間美術的了解渠道,改變非遺文創市場產品單一、消費群體小的現狀。
總之,將纏花工藝與滿族民間美術結合是當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新嘗試,我們將通過設計實體文創產品觀察市場的接受程度,進而探索纏花和滿族民間美術融合后面臨的問題與取得的成果,并以此為基點,不斷嘗試符合現代藝術審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式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