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凱
(廣東弘途生態環境工程有限公司,廣東 惠州 516003)
雖然在前期采取措施進行防治的過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要想取得對于石漠化防治的勝利依然還需要繼續努力,由于巖溶地區石漠化涉及土地面積廣而且當下還顯示出逐步擴大的趨勢,對人們的正常生活產生了嚴重的影響,成為制約區域發展的一個關鍵性因素也是亟待解決的生態問題,石漠化監測對于防治起著關鍵性的作用,以下便對石漠化的監測與保障措施開展研究。
1)在我國,巖溶面積占地已經達到達45萬km2,而石漠化面積更是高達12萬km2,占我國巖溶面積的27%左右。據了解,在國家林業局對全國八省市460個縣市區的監測中,監測的巖溶面積占到監測總面積的50%左右,而這僅僅是冰山一角,因此對巖溶地區的石漠化治理防治任務加重。
2)眾所周知,巖溶區域地勢地貌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該地貌的主要特征為山高坡陡,地勢陡峭,山體多為石灰巖。雨水沿巖石表面流動,受雨水的侵蝕溶蝕作用影響,導致該地區水土流失嚴重,巖石表面由于沒有土壤植被的覆蓋,這為石漠化的發生以及加劇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1]。
3)我國巖溶地區大多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區,該氣候總體特點: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并且雨熱同期,降雨量十分充沛,頻繁的降水沖刷無疑對土壤的侵蝕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受雨水侵蝕作用的影響,巖溶地區土地石漠化也在進一步加劇擴展中。
4)巖溶地區土壤稀薄,植被稀疏,植被生態鏈不易恢復。土壤是氣候、母質、植被、時間等綜合作用下的一種產物,而母質的源頭正是巖石。植物的生長離不開土壤,巖溶地區石漠化嚴重,土壤表層薄,受侵蝕作用后基巖裸露,再加上崎嶇的地形,土地坡度大,流水的侵蝕和搬運作用強,種種種因素導致了植被覆蓋率低,石漠化防治效果難以得到進一步的鞏固與提升[2]。
5)巖溶地區人口密度大,遠超當地生態環境的承載力。所謂生態環境承載力,換句話說就是一個地區的生態系統對該地區人類活動的最大承受能力。然而過度的砍伐、過度的樵采、過度的礦采等等一系列的人類活動無不在超越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不合理的墾殖活動,破壞了地區的原有植被,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3]。在提倡保護綠水青山的同時,仍然有人還是在亂砍亂伐,過度開墾的同時加劇著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6)巖溶地區經濟落后,區域發展條件受限。受制于區域地形地貌的影響,不管是從GDP的總量來看,還是從人均GDP指標來說,石漠化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一直止步不前,這無疑對石漠化的監測與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戰。在對石漠化檢測治理過程中,治理難度和治理成本不得不將其考慮在內,這也就導致目前在市場中對石漠化進行綜合治理的單位工程少之又少。試想一個耗費大量資金投入,治理效果卻不理想的工程又有誰會主動承接。不僅如此,土地石漠化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而對石漠化的監測也將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這里面需要經濟作為的支持,政策的作為扶助,更重要的是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
從上述對于石漠化的現狀看來,當下的形勢依舊十分嚴峻,要想將石漠化防治工作做扎實,首先把巖溶地區石漠化監測工作準備到位是一個前提條件,所以前期的監測工作是重中之重。
1)對于項目實施前的監測。由于巖溶地區石漠化與生俱來就變幻莫測,其數據處于一個動態的變化過程中,所以不論是對于技術上的支持還是人力財力上的支撐都是需求較大的,對于一個大背景的了解是必須的,這也將直接影響到一個項目該如何開展[4]。
2)對于項目實施過程中的全過程監測。這是監測工作的重點;一個完備的監測體系是進行精準監測的關鍵,主要針對的是本小流域的石漠化綜合治理工作情況進行檢測;以便于了解石漠化工程的進展情況;這項工作就像是一個團隊相互協作,主要分為了對信息的采集、信息的管理以及信息的利用三個層面。信息的采集。顧名思義就是對周邊的石漠化分布的面積、水土流失情況以及植被結構等的變化情況進行收集,這是進行后續所有操作的一個基礎,同時也要對石漠化對于人們生存社會帶來的影響進行監測,重點是對當地經濟層面的影響。項目實施過后的監測[5]。這主要是強調對于項目施工之后的生態恢復情況的了解,重點是對于植被的恢復期的監測,目的在于對一個項目的實施提供指導作用。
當下石漠化嚴重使得人民群眾的人居環境變差,而且影響著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所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對當前的石漠化進行治理與保障是當地政府應當放在首位的;根據當下的具體形勢我認為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開展防治工作。
我們要充分認識到,石漠化治理是一項長期工程,是一場攻堅戰。為此我們必須做好充足的準備來應對這一項治理防治工程。要知道石漠化的治理與防治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以部門為例,林業局、水利局、科教文等諸多機構都囊括在內,為此政府發揮其防治主體的作用,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做好治理防治的總推手。政府在加強領導的同時也要對所屬部門明確相關責任,做到部門聯合,齊心協力。對于石漠化防治有職責的部門單位多且雜,為避免出現多頭管理相互推諉的情況,政府應當首先站出來,對于各本部門的職責進行一個清晰的界定;并建立專門的組織機構進行資源的統籌,同時應當將石漠化防治工作安排納入到整年的規劃中,根據監測情況結合實際制定有關地方性政策;同時明確政府領導為第一責任人,并組織簽訂責任狀,務必嚴格按照項目要求抓落實。
目前針對石漠化的相關法律條文、地方性法規還有所欠缺,亟待加強。石漠化的治理程是一項的艱苦性與長期性并存的工程,為此必須加快石漠化的法治建設,地方政府可以出臺相應的法規條例,制定相關的監管機制,為石漠化防治提供法律層面的保障。不僅如此,防治更要從源頭入手,一方面加大執法的力度,為亂砍亂伐、過度開墾等非法行為進行打壓,在社會上營造出一種生態保護的高壓態勢,做到雙管齊下,治理與保護兩不誤;一方面加強法治理念的宣傳力度,通過舉辦法治專題講座,召開法治群眾會,尤其是對石漠化地區的群眾開展法治培訓,提高群眾的法治理念,強化群眾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意識[6]。
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的治理模式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加強對植被的保護與建設,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的采取封山育林,退耕還林多種措施進行治理,最終提高了石漠化地區的植被覆蓋率、有效的遏制石漠化的進一步發展,不僅如此,還改善當地的農業生產條件,達到了恢復美好生態環境的目的。
石漠化主要的形成原因在于地表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為此必須有針對性的進行防治與治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堅持以植被修復為核心,這是石漠化防治的基礎。
對于石漠化地區還未受到破壞的植被進行全方位的保護,可以劃定生態保護區,避免再次受到人為的破壞,在生態保護區內,依托植被的自我修復能力進行生態環境的涵養,進而構建穩定的生態系統。
2)結合地區實際情況提高植被覆蓋率。對于這一措施主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是加大對于現有植被的保護,加強對于保護植被的宣傳,倡導保護現有植被,同時還可以建立森林保護區,對于砍伐或者破壞當地植被的行為根據不同情況完善相關的懲罰措施,另一方面則是增加新的植被,可以通過開展退耕還林、植樹造林等活動提高當前的植被數量。
石漠化防治還是一項涉及多學科的綜合治理工程,科學技術在防治治理過程中可以說是承擔著中流砥柱的作用。根據現有的技術和成功的模式,以試點為單位,向全社會進行推廣治理的新技術、防治的新方法。作為科研人員,要不斷地探索,加強技術的攻關,積極推行新技術、新方法的應用;作為基層治理人員,要積極參加新技術新應用的培訓,掌握基本技能,增強科技涵養水平,提高治理者的整體素質。
通過上述的分析巖溶地區石漠化對我國生態環境影響巨大,同時還間接導致了地方性貧困,拉大了區域貧富差距導致發展不平衡,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生產生活。習近平主席說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建設生態文明關系到人民的福祉,關乎到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這是一項福澤萬世的工程,在此基礎上,對于石漠化的防治工作如箭在弦,特別是對于一些項目的開展尤其要注重對于周邊環境的監測,在有強大的科技技術作為支撐的同時領導干部要敢于擔責,充分運用當下的法治大環境,運用法律的手段對不當行為進行規制,當地的人民更應主動出力,不僅應做到不破壞更應積極響應號召,參與退耕還林和植樹造林活動,共同維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響應號召,做保護生態環境的宣傳者,響應號召,做保護生態環境的參與者,響應號召,做保護生態環境的監督者,人人齊參與,為石漠化防治工作貢獻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