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莎 榆林學院
作為中國獨有的民間藝術,剪紙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陜北剪紙藝術風格的形成主要由民間藝人和現代美術創作者共同努力完成,體現了創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藝術的不斷追求。
陜北剪紙主要有三大類:第一,綏德、米脂、佳縣剪紙,其作品特點是延續和記錄本地文化,著重體現黃土文化特色以及漢化石像人物特征。造型比較飽滿厚實,體積感強,線條洗練夸張,曲多直少,重視表現畫面的神韻。由于地理位置與延安、安塞、延川等地相鄰,因此在風格上也相似。第二,神木、府谷的剪紙藝術,其和內蒙古接壤,地域文化相近,因此其特色是在黃土文化的基礎上,更顯得粗獷豪放、灑脫不羈,造型多變,體現出內蒙古地區的神秘韻味,其在形式上多鑲色剪紙,貼金鑲銀,鋪紅蓋綠,體現出蒙古族人獨特的審美情趣。第三,靖邊、定邊等地的剪紙藝術,其與神木、府谷的剪紙相比,顯得小巧玲瓏,剪工細致剔透,造型上更顯生動真實,圖案的呈現上則也顯得空靈俊氣,柔中帶剛是其主要特征。
陜北剪紙藝術蘊含著豐富的陜北文化和民族文化,表達著這片黃土地上的人們對生活的熱愛。這種熱愛體現在一年中的各種節令上,如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春節來臨時,家家會在門上、窗戶上貼上剪紙窗花,各種形式的窗花貼在陜北傳統民居窯洞的白色麻紙窗戶上,洋溢著濃濃的年味。清明節上墳祭祖時,會擺上各種黃色和白色的剪紙,表達對親人的思念。端午節時,會把象征平安健康的“五毒”剪紙貼在窗戶或者門上。在結婚時,更是少不了剪紙,不僅要在家里的門窗、衣柜等上貼上紅雙喜的剪紙字樣,還要把給新娘的嫁妝用大型剪紙蓋起來,這些特殊的剪紙主要有《魚兒撲蓮》《麒麟送子》《鴛鴦戲水》等,寓意著美好的新生活。因此剪紙藝術深深扎根于陜北這片黃土地,伴隨著這里祖祖輩輩的人民。
關于剪紙的材料,以前陜北地區物資匱乏,人們都是有什么材料就用什么材料,最常見的就是用廢舊報紙、大紅紙或者白色的麻紙裱糊在一起,尤其是加厚之后的麻紙韌性更好。陜北民間的剪紙以大紅剪紙為主,一般貼于門窗之上。現在的剪紙材料多種多樣,有大紅紙、染色毛邊紙、老紙、油光紙、金銀錫箔紙等。其中染色毛邊紙用來剪傳統的窗花非常合適,它的柔韌性好且很輕薄,顏色純度低,體現了民間剪紙低調且耐看的特點。老紙有紅色、黃色、紫色、綠色和桃紅色,其表面凹凸不平,粗糙厚實,柔韌性好,但是剪細小的精致作品時容易斷裂。油光紙表面光滑艷麗,紙質韌性較好,通常會被拿來剪炕圍花、板架對子、板架云子、碗架對子等,顏色的選擇也比較多,有紅色、黃色、紫色、桃紅色等,但其弊端是由于其表面鮮艷光滑,削弱了民間藝術的沉穩特色。陜北剪紙通常采用純色紙,充分體現了陜北地區“大氣”“土氣”“生活氣”的特點,同時也體現出陜北地區人民遵循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愿景。
陜北剪紙深受人們的喜愛,和它獨特的形式分不開,其特點是造型拙樸、刀法粗獷、線條簡練等。陜北剪紙藝術的人物造型呈現形式主要有正面、側面、側面頭部、正面雙眼、兩面人和四面人造型。這種形式特點是從古代青銅紋樣和漢畫像石一直沿用至今的。比如張林召剪的人物作品其側臉也有兩只眼睛,王占蘭的作品老虎也是側身,但卻有兩只眼睛。這些都是學習和延續了陜北東漢墓畫像石的造型特點。
陜北人喜歡在剪紙中表達自己直觀的感受,這種強調主觀直覺的心理物像的表達與真實的物體是有區別的,被稱之為“心象”。比如我們會發現在很多的剪紙藝術中碗口是圓的,而碗底是平的。這就是因為剪紙創作者看到并認為碗底就應該是平的。再比如剪紙兔子作品,創作者通過自己的觀察,看到兔子在臥著的時候它的腿是以蜷曲形式呈現的,因此在自己的作品中,直接把兔子的腿表現為四個圓球狀。剪老虎時,老虎的樣子也是創作者自己想象的:有的老虎四條腿是向四個方向伸開的,象征著生生不息;有的老虎腿則被剪得很短,創作者認為這樣看起來可愛;也有的老虎身上用牙紋裝飾,雙爪猛撲向前,尾巴倒掛,威風凜凜,但是其腿部卻是兩腿前伸兩腿后伸的長方形,這樣的老虎剪紙被稱為“下山虎”,通常會被用來鎮宅辟邪。
提煉和挖掘剪紙藝術的物質語言,分別有形式語言、色彩語言以及造型方式。首先,剪紙藝術的形式語言表現為形式多變的鏤空造型。剪紙藝術屬于一種平面的鏤空藝術,通常采用剪、刻以及撕的方法,呈現出直線、曲線以及折線等豐富多變的形態,其中物體亮部主要以細線條表現,灰部主要是以細密的排線呈現。剪紙藝術中的陽刻主要以鏤空線條為主,線線相連,再剪去多余的部分,最后呈現出的圖形簡潔明朗,玲瓏剔透。與陽刻相比,陰刻則是以鏤空塊為主,線線相斷,只留輪廓線以外的,最后呈現的是線的“白”與塊面的“黑”強烈的對比。其中線條流暢柔美,快則厚重、力量感強,這種陰陽結合的剪刻方法,會形成層次分明、變化多樣的虛實畫面效果。其次,剪紙藝術的色彩語言主要通過赤、黃、青、白、黑來表現,其主要是受中國五色五行的傳統觀念和色彩審美的影響,最常見的單色剪紙主要是紅色、白色和黑色。剪紙藝術的不同顏色代表著不同的意義。最后,剪紙藝術的造型方式,主要有三種:(1)自由透視的造型方式。這種造型方式給空間添加了層次感和趣味性,在實現傳統與現代結合的同時,帶給人一種獨特的視覺享受;(2)縱橫時空的造型方式。這種造型方式將不同時間和不同空間的元素結合到一起,呈現一種預想之外的視覺效果;(3)意象造型的造型方式。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對生活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環境景觀在滿足基本的需求之后,人們對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滿足精神世界的需求。民間藝術文化因其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的特點,豐富了景觀設計的素材和內涵。景觀小品設計中融入民間藝術元素后,不僅使得景觀小品設計形式內容多樣,而且為景觀設計增添了深厚的藝術情感和獨特的藝術魅力。
景觀小品設計在整個景觀設計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景觀小品體現和傳達的文化內涵代表著整個園區的藝術形象,是一個景觀設計作品的靈魂所在。環境景觀中的雕塑小品代表著一定區域的文化,因此在設計一個園區的景觀小品時,設計師要從一個地區的歷史文化背景、民間文化背景入手做研究。剪紙藝術作為一項典型的民間藝術,它與雕塑藝術的結合被很多設計師所熱衷,創作出了很多作品。例如,位于大明宮遺址公園內的雕塑作品《步輦圖》,其創作來源于唐代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故事取材于唐貞觀八年的著名聯姻事件,即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聯姻,描繪了唐太宗李世民在吐蕃使臣祿東贊進京拜見他時的場景,雕塑整體采用了陜北剪紙藝術中的陽刻手法,人物的整體輪廓形象以粗線條展示,突出體現了雕塑形象的體量感和厚重感,與之形成對比的人物的五官、服飾紋理的展示則以細線條呈現,給人細膩流暢、富于變化的線條之感。歷史人物故事不再是以畫卷形式展現,而是采用剪紙的鏤空形式,呈現了一種新的景觀空間效果。
照明設計是景觀小品設計很重要的一環,在一個完整的景觀設計中,景觀照明小品不僅起著使用功能的作用,還有美化環境、提升整體環境氛圍的功效,所以照明小品的選擇很重要。剪紙藝術中的陰刻、陽刻技法與光影技術的運用已經很普遍,兩者的結合構建出一個多樣空間及層次豐富的立體空間。比如山西太原街頭的景觀照明,整體燈柱都是采用剪紙藝術的鏤空技法,形成獨特的景觀照明效果。
總之,在不斷提升景觀空間效果的過程中,要不斷地促進陜北剪紙藝術與景觀設計的融合,在繼承和傳播傳統民間藝術文化的同時,為民眾打造一個獨具特色的景觀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