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慧
(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濟南250100)
問題是什么?馬克思在唯物主義的立場上回答:“問題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1]毛澤東指出:“什么叫問題?問題就是事物的矛盾。”[2]問題是人們在對客觀存在的不滿足或質疑的主觀意識反映,是矛盾的表現形式之一,是主觀與客觀、歷史和前瞻、普遍與特殊的統一,更是時代理論與實踐發展的先導,沒有問題,就沒有馬克思主義的歷久彌新,就沒有時代的滾滾向前。基于對問題的探討與解決形成問題導向方法論,即從問題出發,將內含前瞻性的自覺問題意識作用于實踐,科學地認識問題,準確地分析問題,正確地解決問題,實現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雙向良性互動。習近平強調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論原則,并根據新時代的新問題、新要求創新發展問題導向方法論的內在機制。
問題存在真假之分,真問題能夠正確地反映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和人民的真實需要,真問題的解決才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實踐力量。相反,假問題往往是社會發展已經解決或者不符合社會發展趨勢的問題,同時也不是基于絕大多數人民群眾的正確反映,這些問題地解決對時代的發展和人民的進步無大作用。新時代下堅持問題導向方法論,首先要求我們科學地發現問題,判別紛繁復雜的各類社會問題,找到符合發展進步要求的真問題。
“問題”的發現和提出不是主觀隨意的想法,而是首先基于一定立場的思考和反映,政治立場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問題”的真假。馬克思主義是徹底完備、與時俱進的科學真理,閃耀著時代的光輝,第一次站在無產階級解放和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尋求人類的真正解放。習近平指出:“馬克思主義博大精深,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為人類求解放。”[3]馬克思主義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場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為終極目標,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尊重人民意愿,發揮人民首創精神,將人民的向往和時代的進步融為一體,是縱觀歷史、現實和未來最正確的政治立場。同時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發現和提出正確的問題是社會發展的首要步伐,只有正確地找到屬于自己時代的問題才能推動社會進步,而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時代的主體,所以我們要以最廣大人民的立場為出發點和立足點去發現“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秉持人民至上的赤子情懷,以人民為中心發現“問題”,“做到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就抓住什么,推進什么”[4]。習近平強調:“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5]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把人民放在最重要最核心的位置,深入了解人民的切實需求,科學發現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并以此為契機,鮮明指出如何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勝利、消滅貧困以及用積極有效地自我革命推動社會革命等一系列新時代面臨的真問題。
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從客觀實際出發是發現時代發展進步的真問題的另一必然要求,一切脫離客觀實際的問題都是虛假問題。“‘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6]實事求是地發現時代的真問題,要求我們要以開放的姿態看待國內外,以客觀真實的態度反映各種事物及其發展進程,準確及時地掌握發現問題的主動權,總結發現問題的規律性認識。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中央政治局的集體學習、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以及二十四國集團領導人峰會等場合中提出要立足我國國情和發展狀況,聆聽時代的聲音,把握發展大勢,找到獨屬于當下時代的真問題。“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社會主義,一定要有發展的觀點,一定要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7]面對中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最大實際,習近平科學指出要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以貫之的問題;面對中國處于新時代的新歷史方位,提出如何順利實現兩個百年目標的問題;面對復雜變動的國際格局,指出要把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的問題;面對黨內管黨治黨不嚴的嚴峻形勢,發現要勇于開展自我革命、全面從嚴治黨的問題。以人民為中心,從客觀實際出發,一直是習近平科學發現和瞄準問題的根本前提。
馬克思認為:“主要的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問題。”[8]矛盾是推動社會前行的動力,而問題是矛盾的具體表現形式,矛盾在人類進程中具有普遍性,無時不有,無處不有,各式各樣的矛盾造成了問題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堅持問題導向必須抽絲剝繭,追根溯源,以準確地分析問題為依據,即把握不同問題的形成原因、地位以及發展態勢。
首先,探究問題的形成原因,透過現象看本質是我們分析問題的首要考量。“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看,承認世界的變動性和規律性,就不能不承認矛盾的必然性和永恒性,就不能不承認問題的客觀性和普遍性。”[9]新時代,我國發展歷史之悠久、領域之寬廣決定了問題具有普遍性,把握問題要首先分析問題具體的、歷史的和多樣化的本質原因,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問題的形成看,是主觀原因還是客觀條件的不可抗力,是群體還是個體的原因;從造成的時間看,是歷史的原因還是現階段工作的原因;從原因的性質看,又包括思想原因、政治原因、理論原因或者實踐原因等等。不同問題成因直接造成問題的地位和影響力的不同,進而解決步驟和措施都將不同,所以要深入思考,全面把握。針對新時代發展,習近平指出分析問題“要弄清楚哪些是體制機制弊端造成的問題,哪些是工作責任不落實造成的問題,哪些是條件不具備一時難以解決的問題”[10],挖掘問題產生的深層次原因,基于問題原因把握我國現階段存在的不同類型的問題,例如道路問題、發展問題、黨性問題、利益問題、戰略問題、政治問題、原則問題等,由此出發解決中國實際問題。
其次,利用唯物辯證法,探尋問題的層次性是把握問題的關鍵方面。堅持問題導向要以問題的普遍性為出發點,仔細剖析,分清主次,把握其中處于矛盾對立統一過程中的主要問題、質量互變過程中處于質變關鍵點的問題、辯證否定過程中開展否定階段的問題、涉及全局變革的頂層問題等等,同時時刻警惕出現的小問題、新問題和偶然問題等,防止小問題造成“全局性、顛覆性的災難”[11]。準確地分析問題的層次性貫穿著中國共產黨執政發展歷程的始終,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國家總體建設上,習近平總書記準確地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走什么道路的問題是關系到黨和國家成敗的首要問題,執政問題是關系國家前途命運、關系全局的根本性問題,社會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和事關長遠發展的問題,以及重大戰略問題。在具體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上,習近平指出了這一具體領域內存在的4個重點解決的問題和3類需要清醒認識的問題。無論是整個國家發展的大政方針上,還是某一具體領域的發展上,習近平在繁雜的問題面前,堅持問題導向,科學地厘清不同問題之間的關系,準確地發現其中的重點,為問題的有效破解提供了有力依據。
最后,深入分析問題的前瞻性,發現問題發展的客觀規律是研究問題的上升要求。馬克思曾直接闡明:“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12],最終實現人類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飛躍。人類從被動地接受世界到達到一種自覺的狀態,就是面對問題,找尋規律,運用規律的一個過程,所以分析問題不僅要看到問題的原因、問題間的區別,也要在分析的過程中進行深入研究,總結問題的發展規律,為運用規律解決問題奠定基礎,“認真研究解決重大而緊迫的問題,才能真正把握歷史脈絡,找到發展規律。”[13]問題具有前瞻性,蘊含著社會未來發展趨勢,分析不同種類的問題,注重問題間存在的共性與個性,善于利用重點突出問題中的發展基調,積極發現萌芽問題中的發展機遇,掌握偶然問題下的發展傾向,研究歷史中問題的發現、認識和解決,從而形成關于問題發展的科學規律體系指導實踐。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習近平總書記面對著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國防外交、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呈現出來的具體問題,能夠科學分析問題、深入研究,總結出了一個又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問題規律,推出了一個又一個的具有中國智慧的問題措施。從消除貧困問題中概括出脫貧攻堅問題的解決重在精準,精準扶貧,精準施策,因地制宜,切實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和“怎么扶”的問題,創新發展脫貧理論,為世界領域內消除貧困提供了中國方案和中國選擇;從黨內面臨的四大危險、四大考驗以及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弱化問題中,明確指出從嚴管黨治黨,勇于開展自我革命,為破解執政黨建設當中的“哥德巴赫猜想”提供了全新途徑。新時代,深入研究和科學總結問題發展規律是分析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斷推動著問題導向機制的順利運行。
恩格斯在論及歷史發展時指出“無論歷史的結局如何,人們總是通過每一個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覺預期的目的來創造他們的歷史,而這許多按不同方向活動的愿望及其對外部世界的各種各樣的合力,就是歷史。”[14]同樣問題是歷史的發展,不同的矛盾造就不同的問題,問題之間緊密相連,所以問題的解決同樣需要各方合力的協調推動。這既包括主觀自覺也包括客觀規律,既要加強頂層設計也要發揮群眾力量,共同聚焦于解決問題,才能精準全面地解決好問題。
問題的解決,首先需要一個鮮明而正確的問題態度,保持堅定的政治自覺和思想自覺。新時代,問題處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堅持問題導向要時刻審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堅信馬克思主義,在根本的原則、利益和道路問題上,旗幟鮮明,方向明確,立場堅定,將正確的政治立場體現到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和各方面,彰顯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馬克思主義的先進性。新的歷史方位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集聚了問題視域下的中國智慧,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從思想上和行動上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從中汲取力量,尋求解決辦法。面對全面深化改革的具體領域,習近平強調解決好問題就要樹立問題意識,帶著問題開展實踐活動,“奔著問題去”[15],直面、正視、承認目前發生的問題,時刻提防將要發生的問題,注意防范已經解決的問題再次發生,高度重視每一個問題的解決,務實戒虛,在主觀態度上打好解決問題的堅實基礎,避免解決問題過程中的思想動搖造成更大的問題,不逃避,不猶豫,不夸大。
問題的存在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堅持問題導向要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堅持守正與創新的統一。問題具有客觀性,問題的產生、發展和解決有著自身的客觀規律,解決問題要從問題的客觀規律出發,從我國發展的大邏輯大形勢出發。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不能消滅和創造規律,要積極地運用規律,改變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即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引導問題的解決向著良好態勢發展。從社會的主要矛盾來看,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我國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新時代下,人民的要求由單純的物質需要轉變為在政治權利、社會生活、生態環境等多方面、立體化、多樣化的需要,問題的復雜存在要求當前要堅持問題導向,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把握機遇,與時俱進,注重考量問題的多重聯系,細致探討各類問題的影響范圍、發展趨勢以及改革重點,不斷深化問題的客觀發展規律。其次,問題的科學解決要在遵循問題規律的基礎上,把握時代發展的現實狀況。從實踐層面來看,國際形勢風云變幻,全球化浪潮加深,國內全面深化改革,要善于發現改革機會,抓住變革的轉折點,“要加強形勢分析與研判,抓住機遇,贏得主動”[16],既要有問題防范的先手,又要有改革的高招。從理論層面來看,問題的解決往往需要理論與實踐的支撐,同時也伴隨著理論與實踐的飛躍,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堅持問題導向要貫穿改革創新精神,革弊鼎新,跟得上時代的發展,跟得上理論的進步,迎難而上。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善于發現問題的新特點和解決問題的新理念、新方法并總結提煉,豐富問題解決的理論體系,切實有力地推動問題的有效解決,從而實現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雙向互動。
問題本身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堅持問題導向要把問題想深,想細,想透,堅持科學統籌,促成問題的協調解決。分析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前提基礎,通過分析問題得到了關于問題的形成原因,所處的地位以及它的發展傾向等等。解決問題時要以此為依據,深入剖析了解問題的內在本質,全面而具體地探索問題的組成部分和內在結構,全方位系統地總結關于問題的認識。堅持問題導向,第一,著眼于全局和整體解決問題,按照系統論的方法,科學分配解決問題各方面措施的力量,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重點突破同時又謹慎不忘細小之處,解決已經存在的問題同時關注新問題的產生,“注意分類指導,既要有全局的統一性,也要有局部的靈活性,發揮好導向和激勵作用”[17]。科學的統籌不僅是包括統籌解決問題的各個方面,還包括統籌解決問題的外部環境,要拓寬視野,將問題放在國際國內、黨政國防外交、改革發展穩定等各個領域當中,全面地看待問題在各個領域下的作用,解決措施要具有針對性和精準性,緊抓落實,保障問題解決的實效性。第二,問題的解決是由人去實施和操作的,不同的行為選擇、方式方法會造成可能截然相反的影響,堅持問題導向就要協調處理好各主體的行動方式,加強各主體之間的溝通,密切行為主體的聯系,推動取得最大效益。最后,問題性質的不同,問題措施的時效性也相應不同,堅持問題導向要“分清輕重緩急,妥善解決”[18]。對影響深遠,作用長久的問題要久久為功,逐步解決,而對于當下社會的迫切問題、直接影響人民生活的緊要問題要作為解決長久問題的突破口,及時有效,重點把握,集中全力,抓緊落實,以此達到科學統籌、協調推進各種不同的問題,形成解決問題的合力的目的,推動全局工作的順利進行。
解決問題要重視“由誰來解決”的問題,也就是要堅持群眾路線,積極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馬克思主義自創立起就具有人民性的優良傳統,馬克思將為最廣大人民的解放作為自己思想鮮明的政治立場,毛澤東提出要為人民服務,鄧小平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工作的根本標準。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以人民為中心,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19]。人民是歷史的主體,是全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主要依靠力量,中國各個領域問題的解決依賴于人民力量的發揮。堅持問題導向,切實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一是要在紛繁復雜的問題當中,深入群眾,了解人民的迫切需求,著重注意事關人民福祉,與人民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緊要問題,重點解決,長效落實,保障好維護好人民群眾的利益。二是要貫徹群眾觀點、群眾路線,密切同人民群眾的緊密聯系,發揮中國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正確引導群眾解決問題,將解決問題的具體方針政策內化于人民群眾的心中,“理論一經掌握群眾,就會變成物質的力量”[20],外化于人民群眾日常的實際活動,凝聚起全體中國人民的合力,發揮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
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是實現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雙向互動的重要先導。新時代,習近平以銳利目光審視時代形勢,把握時代脈搏,原創性地指出堅持問題導向就要實事求是,追著問題去,善于發現問題,全面而具體地分析總結問題的客觀規律,科學統籌各項解決方案,形成一個高效的問題系統,協調推動問題導向的內在機制高效運轉,不斷促進各項問題地逐步解決。堅持問題導向是新時代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重要的方法論之一,正確地發揮問題導向的力量能夠提高人們發現問題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有助于解決社會發展的深層次矛盾,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