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含琳
(中共甘肅省委黨校,甘肅 蘭州730070)
近年來,我國哲學思想研究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與其他社會科學的融會貫通,哲學思想和方法對于其他傳統(tǒng)的、新型的、邊緣的和交叉的社會科學的指導意義越來越重要。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哲學思想與文化流派的融合發(fā)展。其實,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哲學思想一直與文化流派處在高度融合發(fā)展的狀態(tài),哲學中有文化視野,文化中有哲學理念和方法。在我國歷史的幾個重要時期中,哲學思想與文化的融會貫通,對每個歷史時期的理論建設和社會建設,都曾經起到過非常重要的作用。
從文化淵源來看,哲學是最高的文化形式,哲學是文化領域中的制高點。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哲學和文化,哲學既是一個時代文化的結晶,又是一個時代文化的結果,也是對一個時代文化的總結。但是,哲學也是一個時代文化發(fā)展的必然產物,一定的哲學總是產生于一種特定文化當中,世界上不存在一種脫離了文化的哲學,也沒有一種脫離了哲學的文化。所以說,文化和哲學總是處在融合、互補、共享的發(fā)展過程中,不管它們以什么方式,它們總是融合的。
關于文化與哲學的關系,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所有這些體系都是以本國過去的整個發(fā)展為基礎的,是以階級關系的歷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學的以及其他的后果為基礎的。”[1]毛澤東在談到新民主主義文化的時代特征的時候曾經說道,文化的科學本質與哲學理念在時代要求上是一脈相承的,毛澤東說道:“這種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是科學的。它是反對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張實事求是,主張客觀真理,主張理論和實踐一致的。”[2]在談到文化的重要性時,毛澤東指出:“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準備;在革命中,是革命總戰(zhàn)線中的一條必要和重要的戰(zhàn)線。”[3]由此可見,哲學思想與文化理念在基本原理上是有多方面相通的成分。
在鄧小平理論中,有許多重大的理論觀點和戰(zhàn)略構思,都與哲學思想有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鄧小平的哲學思想最大的特點是民本思想和實用理念。鄧小平很少直接引用古代哲學的思想觀點和理論表述,而是將中國歷史上的優(yōu)秀哲學觀點在思維方式上進行吸納和創(chuàng)新。比如,鄧小平強調一切工作都要以“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根據,并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納入“三個有利于”作為檢驗改革開放以及工作是非得失的標準。鄧小平還提出了“兩個大局”的戰(zhàn)略構想和“三步走”的重要戰(zhàn)略構思,鄧小平說道:“沿海地區(qū)要加快對外開放,使這個擁有兩億人口的廣大地帶較快地先發(fā)展起來,從而帶動內地更好地發(fā)展,這是一個事關大局的問題。內地要顧全這個大局。反過來,發(fā)展到一定的時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來幫助內地發(fā)展,這也是個大局。那時沿海也要服從這個大局。”[4]
同樣道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也包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并且這些哲學思想與中國特色的文化理念在本質上高度一致。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精辟地指出:“哲學社會科學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動歷史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其發(fā)展水平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思維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質,體現(xiàn)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5]人們的文化理念和思想傾向,在許多方面與哲學密切相關,甚至受制于哲學。這是因為,哲學總攬全局,哲學是人類的智慧學、明白學,哲學是關于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一門總的學問,是我們必須掌握的最主要的社會科學知識。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廣泛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融合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歷史智慧,提出了一系列接地氣、聽民聲、治貪腐、揚國威的重大舉措。習近平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同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階段、新形勢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立足中國國情,堅持問題導向,尊重發(fā)展規(guī)律,與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高度融合,提出了大量人民群眾容易接受、容易理解和容易消化的文化理念,比如,關于“中國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系”“多元治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新型國際關系”“制度性話語權”“一帶一路”“新發(fā)展理念”“高質量發(fā)展”等大量頂級關鍵詞,在這些詞匯中蘊涵著大量的哲學思維和哲學理念,從中也可以梳理出習近平國家治理思想的要點、脈絡,有助于我們從戰(zhàn)略的高度、全新的角度理解國家治理體系問題。
實際上,回顧中國歷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的思想形成和發(fā)展過程,都有一個鮮明的特點,這就是這些偉人首先都是文化名人,都具有深厚的哲學功底,都有非常成熟的思維方式和觀察事物的境界。也就是說,偉人之所以是偉人,他們都是哲學與文化高度融合的產物,都在哲學思想和文化倡導上有獨特的建樹。為此,本文將對中國歷史上的文化名人與哲學思想的溝通融合問題做些討論。
回顧中國哲學與文化融合發(fā)展的整個歷史過程,有幾個鮮明的發(fā)展階段,在這些階段中,中國哲學作為文化精粹,始終是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代表形式,從先秦哲學家們到“五四運動”時期的西方哲學的引入,中國產生了眾多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文化名人和國家棟梁。他們的研究成果永遠是中國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符號。
中國文化發(fā)展有文字記載和大量文字表述的是在商周年代。總體來看,在秦漢之前的中國文化發(fā)展為哲學思想的生成提供了基本資源,這就是象形文字的發(fā)現(xiàn)、發(fā)明與完善。如從甲骨文到大篆、小篆、隸體等的提升過程。文字的產生是哲學思想和文化觀念、哲學流派和文化流派得以萌芽和成長的基本手段。在此基礎上,從秦漢到魏晉南北朝,我國產生了中國哲學的早期幾個重要流派,如先秦諸子百家、漢代儒學制度和玄學。誕生了老子、孔子、墨子、荀子、莊子、孟子、韓非子等一大批哲學家,產生了道家、墨家、法家、儒家等哲學思想。這些哲學思想家與文化的融合發(fā)展將中國人的思想帶入理性思考的世界,治國理政、發(fā)展教育、培養(yǎng)人才、倡導仁義,主張禮儀等既是中國式文明發(fā)展的思想基礎,又成為此后歷代王朝遵循的基本治國理念。
總結這一時期中國哲學與文化融合日發(fā)展的軌跡,總體特征是中國特色的古代哲學思想體系與文化體系的初步形成時期。這個時期的中國哲學和文化具有三個鮮明的特點:一是發(fā)展的初始性,其中創(chuàng)立漢字是標志,由于創(chuàng)立了漢字,中國開始有了真正的文化人和哲學,有了記載和傳承歷史和思想的工具;二是在文字創(chuàng)立的基礎上形成了文字運用的新成果,這就是各種哲學流派機器學說的誕生,但是,這個時期的中國哲學和文化基本上都是“國貨”、與外界接觸不多;三是哲學和文化發(fā)展的目的在許多情況下是與開化、教育、治國、理政、發(fā)展聯(lián)系在一起。但是,由于各種原因,這個時期的哲學和文化的層次比較低,傳播范圍非常小,發(fā)展形式比較簡單,神學城鄉(xiāng)文化的影響比較大。
從隋唐到辛亥革命,是中國這些和文化最為繁榮的發(fā)展階段,哲學和文化的融合貫通達到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程度。在這個時期,哲學與文化的融合主要表現(xiàn)在:一是哲學流派繁榮昌盛。如產生了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等。二是儒學文化與許多新文化開始融合,如在容納百家的基礎上,形成了以朝廷為核心的大一統(tǒng)的宇宙觀、天下觀、倫理觀、文藝觀。三是形成了大量的新的文化流派,如“十家”之說,特別像宋明理學等,以朱熹、陸九淵為代表,提出三綱五常、三從四德、三教九流、陰陽五行、十二生肖、男尊女卑、男耕女織等文化規(guī)則。四是宗教思想發(fā)展極快,形成儒教、道教和佛教并存的局面。五是中外文化開始交流,如隋煬帝和萬國博覽會、鄭和下西洋、玄奘取經等,提倡經世致用,反對封建專制,提倡思想解放。
總結這一時期中國哲學與文化融合發(fā)展的過程,此起彼伏,波瀾壯闊,具有這樣幾個特點:一是哲學本身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比如,提倡百家爭鳴,引進和吸收國外的優(yōu)秀哲學思想和文化形式。二是文化發(fā)展的總體特點是結構化,即不再是某一家文化學說的“壟斷”狀態(tài),文化發(fā)展的環(huán)境比較寬松,文化形式已經多樣化了,新興的文化形勢不斷涌現(xiàn)。三是哲學思想所倡導的觀點與文化發(fā)展的導向基本一致,都要求教化民眾、發(fā)展教育、繁榮經濟、統(tǒng)一思想、規(guī)范習俗等。四是這個時期的哲學和主流文化學派,開始大量地為皇權、國家、貴族的思想和文化進行服務,文化內涵實際上是不平等的,“官樣文化”與民俗文化共同存在,文化具有了層次性級別。五是文化傳承過程復雜,各種文化之間有交錯和融合,科技含量比較低,“唯我獨尊”的意識比較強,主流文化基本上是在漢族里面?zhèn)鞒小?/p>
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沖擊力最大的莫過于鴉片戰(zhàn)爭和甲午海戰(zhàn),可以說,外國列強的大炮和“利艦”啟動了中國人對傳統(tǒng)哲學和文化的反思和檢討。之所以這樣說:一是因為在這個時期中國人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和俄國革命的情況,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文化開始在中國人中間傳播研究。二是中國學者開始大量翻譯介紹國外的哲學著作,如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康德、叔本華、尼采、海德格爾、薩特、費爾巴哈、黑格爾的哲學思想。三是中國哲學家和文化大家繁榮昌盛,如鄭昕、胡適、金岳霖、艾思奇、張岱年、張申府、湯用彤、馮友蘭、嚴復、梁啟超、康有為、梁漱溟、蔡元培等,這些名家既是哲學家,又是文化大家。四是中國哲學和文化中開始融入科學因素,如以夷治夷、創(chuàng)辦實業(yè)、興辦學堂、送留學生、引進外國專家、買進外國先進設備等。五是中國文化開始探索實現(xiàn)上層社會與下層社會之間文化平等的路徑,如皇帝變總統(tǒng)、帝國變共和、開設議會、建立政黨、小腳改大腳等。
總結這個時期中國哲學與文化的融合、傳承和轉折,應該說是哲學思想與文化傳統(tǒng)融合發(fā)展的突變性最為突出的一個時期,這主要表現(xiàn)在:一是中國哲學和文化的轉折發(fā)展基本上不是由本國因素引起的,而是外國列強的經濟和軍事沖擊力促成的,外因起著主要作用,中國沿海口岸的被動開放,同時傳入了西方的哲學思想。二是中國哲學和文化的轉折開始有了新的融合成果,這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引進和傳播,人們開始思路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文化的結合問題,由此產生了中國特色的哲學和文化,如毛澤東哲學思想,實踐論和矛盾論等。三是哲學與文化的融合更加緊密,比如,上面所提到的著名學者們,實際上他們既是哲學大家,又是文化大家。四是長期的內戰(zhàn)和外戰(zhàn)影響了中國哲學和文化的正常發(fā)展和繁榮,哲學和文化學派越來越多,但是思想導向的選擇又比較彷徨。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開始了一個新的發(fā)展和建設的歷史時期。國家統(tǒng)一、人民團結、多黨合作、秩序穩(wěn)定,應該說這是哲學和文化融合發(fā)展的最佳時期。但是,由于政治路線和主要領導的決策在一定意義上的失誤,特別是“反右傾”“批彭德懷”、批“三自一包、四大自由”“文化大革命”“兩個凡是”等,使這個時期的哲學與文化的融合具有明顯的政治化特點:一是在哲學思想中,過分強調唯物主義,不重視人們的心理感受,忽視人們的理性思維;忽視外部因素對發(fā)展的影響,過分強調“人定勝天”。二是在文化領域,大搞“樣板戲”和“高大全”,取締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和藝術,反對文學和藝術的多樣化和多樣性。三是“大鳴大放”變成右派一大片、文化大革命變成“整老革命”“整文化人”。四是哲學家和文化人中的相當部分,變成“走資派”和“臭老九”。
總結這個時期這些與文化融合發(fā)展的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一是中國哲學和文化的正常傳承工作基本中斷,大量文化人被打成右派,或者歷史反革命、現(xiàn)行反革命、黑幫、反動學術權威等,文化傳承的人才隊伍被搞散了。二是大量研究和教育機構被解散了,或者搞得不能開展正常工作,許多文化單位不搞文化工作,而是不厭其煩地大搞政治運動。三是這個時期的哲學與文化的融合傳承也不能說沒有,而是傳承的方向和制度有問題。比如,搞個人崇拜、最高指示、領袖思想、統(tǒng)帥意志、唱樣板戲、跳忠字舞等,文化傳承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正常的轉折軌道。四是在這個時期,中國哲學和文化的融合發(fā)展基本上與國外之間是隔離狀態(tài),中國除了與少數(shù)幾個小型的社會主義國家有聯(lián)系之外,基本上與發(fā)達國家沒有多少思想交往。
從1978年到現(xiàn)在是中國的改革開發(fā)時期,這個時期是中國哲學與文化融合發(fā)展的時代。之所以這樣說:一是因為在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以及歷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領導下,對建國以來的哲學和文化發(fā)展的重大歷史問題做了科學定論和決議,為大量哲學家和文化名人平反昭雪,許多哲學家和文化人又轉行回來做文化工作。二是大量的這些和文化研究機關得到恢復,比如從國家層面到省級、甚至地市級普遍建立了完整的社會科學院所,研究工作開始步入正常發(fā)展軌道。三是中央繼續(xù)執(zhí)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發(fā)展方針,各種新的哲學思想、文化觀念、馬克思主義研究工程等取得突破性進展,思想解放,文學繁榮,文藝日馨。四是大量引進國外先進的哲學思想和文化形式,信息技術在研究中大量運用,中外哲學和文化思想合作交流、兼容并蓄地共同發(fā)展。
總結這個時期中國哲學與文化的融合發(fā)展態(tài)勢,最顯著的特點是全面開放問題,開放是這個時期融合發(fā)展的突出特點:一是我黨明確地認識到了中國哲學和文化的局限性,融合發(fā)展和傳承不能搞“唯我獨尊”,不能“井底觀天”,而要有全球化意識。二是建立了完整的中外哲學和文化的交流通道,中外哲學和文化開始平等互補型發(fā)展。三是和諧成為哲學與文化融合發(fā)展的主題,孟子所講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已經被全面接受,中國倡導共同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三是圍繞核心價值觀和職業(yè)道德建設,突顯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的“五重”特性,即“重人生、重踐履、重道德、重和諧、重直覺”等,國家提倡民主、重視實踐、有行有德。四是在哲學和文化的融合發(fā)展中開始大量運用信息手段。五是國家給予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工作最有力的政策支持,如“立項目、給資金、多評獎、給重獎”等。
從以上中國哲學與文化融合的幾個階段可以看出,就我國來說,歷史上的文化與哲學融合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這主要表現(xiàn)在:一是大量哲學思想與文化觀念在內涵上基本是一致的,比如,關于人本主義、自然規(guī)律、生態(tài)保護、客觀存在決定意識等,都是研究試圖解釋人類發(fā)展規(guī)律性的學問;二是不論是哲學思想還是文化觀念,都比較重視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的分析和判斷,關系學、條件論、時空觀、規(guī)律性、階段性等,都是哲學和文化研究的主要問題;三是哲學和文化都比較關注主流思想和流派的影響力,不是所有哲學和文化都可以被統(tǒng)治階級所接受,人民群眾的文化觀念與統(tǒng)治階級的文化觀念是有明顯差異的,在哲學思想上也是如此;四是越是到了現(xiàn)代社會,哲學思想和文化觀念也會隨著環(huán)境條件的變遷而發(fā)生變化,哲學和文化都是非常容易接受新思想、新技術、新制度和新政策的,所以,哲學思想和文化觀念是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基本動力。
總之,用這樣幾個階段或者時期,來表現(xiàn)中國哲學與文化融合發(fā)展的歷史階段和轉折特點,主要目的是為了說明以下觀點:
一是哲學與文化的發(fā)展歷來都是“一體化”的狀態(tài),哲學發(fā)展不能離開文化,文化繁榮同樣也不能離開哲學,哲學思想的繁榮支撐文化發(fā)達,而文化發(fā)達反映哲學思想的成熟。所以,研究中國特色的哲學思想和哲學家,必須把他們的哲學思想與社會文化緊密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深刻認識哲學觀點形成的社會基礎特點。
二是在中國古代到現(xiàn)代的每個重要的歷史時期,哲學與文化的融合形式和效果,在一定意義上直接影響治國理政的模式和觀念,比如提出仁義禮治、法規(guī)法制、以夷治夷、法治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等,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哲學理念的解放思想與文化的全面開放同步推進,成為支持中國式改革開放的兩個“輪子”。也就是說,對于中國特色的“解放思想”,也可以理解成哲學思想的解放。
三是中國歷代的文化大家、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等,在一定意義上首先都是哲學家,都有哲學思想,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中國古代的幾乎所有的文化人,都系統(tǒng)學習和鉆研過自己喜歡的儒家學說、道家學說、法家學說、甚至是外來的某些哲學思想,甚至在中國歷史上,有大量的帝王將相和文人名家,都有自己特有的著作和文化成果。所以說,哲學思想是提升文化層次的關鍵因素。
四是總結這些歷史過程和哲學與文化融合的時代特點,還可以說明,創(chuàng)新是哲學與文化融合的最佳動力和推動器,哲學創(chuàng)新可以促進文化繁榮,文化創(chuàng)新可以深化和提升人們的哲學思想素質。根據這些觀點,我們認識,提倡和主張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接受國外新的理念和文化,必須倡導我們的社會科學工作者、領導干部、企業(yè)家們,應該多學習哲學原理,掌握了基本哲學知識的人才,肯定在文化上是高層次的。
五是中國哲學與文化的融合發(fā)展在近代以來的繁榮昌盛,與國家開放和引進西方國家的哲學和文化思想密切相關,開放也是中國哲學與文化融合發(fā)展的一個重要路徑。大量歷史事實證明,在西方國家的哲學思想中最重要的理念是“包容并蓄”,有用的就是有價值的。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昌盛“一帶一路”,發(fā)展高層次的開放經濟,都需要我們堅持“包容并蓄”的精神,虛心向別的國家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