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紹義,陳懿通信作者)
(昆明錦康司法鑒定中心,云南 昆明 650031)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均壽命延長,老齡化社會加速,老年人口基數增加,加之飲食結構多元化改變,臨床患有心血管疾病患者比重增加,成為危害老年人機體健康的公共衛生問題之一,受到臨床學者高度重視[1]。冠心病為臨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經臨床Logistic高風險因素回歸分析顯示[2],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高血壓等因素為冠心病發病獨立風險因素,是導致冠心病發病率激增的主要因素;因冠心病為身心疾病,臨床影響因素較多,極易導致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情況的發生,為臨床猝死主要因素[3]。隨著人們生活壓力增加,因冠心病猝死情況增多,為了明確猝死原因,開展法醫 病理鑒定尤為重要。
1.1 一般資料。收集冠心病猝死患者為觀察對象,共計35例,研究開展時間為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其中男26例,女9例,年齡在21-74歲,平均(42.36±2.41)歲,患者發病至死亡時間最短為1 min,最長為60 min,均經法醫病理證實其猝死原因;同期選取非冠心病猝死患者為參照對象,所選標本均采用福爾馬林進行預先處理,收集冠狀動脈狹窄病灶為標本,借助顯微鏡進行觀察。
1.2 方法。將于冠狀動脈細小分子處收集的標本,置于低倍的顯微鏡視野下進行觀察,借助測微計進行測視操作;小動脈內徑于血管直徑所在百分率采用管徑內徑測量值/血管直徑測量×100%,評估動脈狹窄情況,若計算結果顯示動脈管腔內徑為70%左右,則為正常腔隙;若計算結果顯示動脈管腔內徑為55%-65%左右,則為Ⅰ級狹窄,若計算結果顯示動脈管腔內徑為35%-54%左右,則為Ⅱ級狹窄,若計算結果顯示動脈管腔內徑為34%-25%左右,則為Ⅲ級狹窄;若計算結果顯示動脈管腔內徑為不足25%,則為Ⅳ級狹窄;采用彈力纖維染色法對標本進行處理,于心臟小動脈處共有10處可取部位。
1.3 統計學分析。課題借助統計學軟件SPSS 24.0進行假設校驗,計數資料分布用(%)表達,卡方假設校驗,計量資料分布用(±s)表達,t樣本假設校驗,P<0.05設為統計學差異基礎表達。
2.1 35例冠心病猝死患者心臟病變與冠狀動脈狹窄情況分析。35份猝死患者心臟重量均不同程度增加,增加幅度在320-606 g之間,經動脈狹窄計算可知,7例患者呈Ⅰ級狹窄,共檢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11個,14例患者呈Ⅱ級狹窄,共檢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22個,10例患者呈Ⅲ級狹窄,共檢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13個;4例患者呈現Ⅳ級狹窄,共檢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4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累及1處血管8例,累及3處血管2例。
2.2 小冠狀動脈病變特征。35例冠心病猝死患者,表現為Ⅰ級心冠狀動脈狹窄患者3例,表現為Ⅱ-Ⅲ級小冠狀動脈狹窄患者22例,表現為Ⅳ級小冠狀動脈狹窄患者10例,通過對局部組織分特征分析顯示,以腔內積血、血栓因子、肌性肥厚為主要特征,其管腔狹窄情況以花環狀或同心圓表現。
2.3 心機病變。35例冠心病猝死患者,均表現為心肌斷裂,其中1例患者可見心肌微血栓形成,2例患者可見心肌充血,8例患者可見陳舊性心肌梗死,均為心肌缺血的界定范疇;參照組患者冠狀動脈及非冠心病心肌觀察,無顯著改變。
隨著社會快速發展,心源性猝死事件頻發,主要指因心臟疾病導致的非創傷性自然死亡事件,死亡突然,為臨床糾紛發生主要因素[4]。之所以如此,分析可能是伴隨我國今年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社會競爭變大,人們精神緊張程度增強,導致交感神經長時間處于一種緊繃的狀態,再加上若日常膳食結構不合理,便在綜合因素下導致冠心病的發生率逐年提升。而受到冠心病病理特征的影響,對于隱性冠心病病人而言,在和他人發生沖突時,常會由于疾病致心律失常、心肌急性缺血的發生,最終誘發猝死。冠心病病理改變以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為主,血管管腔出現狹窄及堵塞情況,故導致的心肌缺血、缺氧性疾??;經臨床法醫鑒定發現,冠心病為心源性猝死主要病理類型,發病至死亡時間短;僅一小部表現明顯癥狀及體征,部分患者既往體健,無特異性表現,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由于猝死的發生很容易誘發群體矛盾,所以于猝死后及時對病因鑒定尤為重要[5-6]。
一直以來,冠心病猝死都是法醫病理學領域研究的重點及難點,在長時間的法醫病理實踐當中,總結了冠心病猝死發病特點有如下表現:①發病短期內(2 h內)即死亡;②以猝死作為首發表現;③大都發生在院外。臨床學者針對小冠狀動脈狹窄,多采用病檢方式,于臨床深入研究中發現,繼發小冠狀動脈秀狹窄病理類型較多,無顯著特異性表現,需針對局部取樣進行質分析、病變觀察,檢查其內皮細胞有無腫脹增生情況,狹窄程度是否為乳頭狀或同心圓狀,計算累及血管數目,評估狹窄嚴重程度[7-8]。本研究數據顯示,35份猝死患者心臟重量均不同程度增加,經動脈狹窄計算可知,7例患者呈Ⅰ級狹窄,共檢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11個,14例患者呈Ⅱ級狹窄,共檢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22個,10例患者呈Ⅲ級狹窄,共檢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13個;4例患者呈現Ⅳ級狹窄,共檢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4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累及1處血管8例,累及3處血管2例;35例冠心病猝死患者表現為Ⅰ級心冠狀動脈狹窄患者3例,表現為Ⅱ-Ⅲ級小冠狀動脈狹窄患者22例,表現為Ⅳ級小冠狀動脈狹窄患者10例,通過對局部組織學特征分析顯示,以腔內積血、血栓因子、肌性肥厚為主要特征,其管腔狹窄情況以花環狀或同心圓表現;35例冠心病猝死患者均表現為心肌斷裂,其中1例患者可見心肌微血栓形成,2例患者可見心肌充血,8例患者可見陳舊性心肌梗死,均為心肌缺血的界定范疇;參照組患者冠狀動脈及非冠心病心肌觀察,無顯著改變。且觀察到患者發病至死亡時間與小冠狀動脈狹窄具有一定關聯,死亡時間越短,其小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分級越高,2者之間的關聯性有待臨床進一步研究。
觀察到在35例冠心病猝死患者當中,大部分患者皆伴隨著心臟超重的問題,冠狀動脈有狹窄表現,發生心肌梗死的情況也比較常見,這或許說明心臟此時處于慢性缺血狀態,因此導致患者發生猝死。冠脈內一旦發生血栓,就會繼發斑塊,如鈣化結節、糜爛斑塊與破裂斑塊,其中糜爛斑塊的主要特點為:受損位置由于受到內膜缺失影響,導致膠原基質暴露在外,導致血栓發生,出現的壞死核心較少、分布分散,對于炎癥的及時發現會有所影響。因此提示進行病理分析時需對冠狀動脈進行多處取材才可。
綜上所述,小冠狀動脈狹窄程度以Ⅱ級以上為主,與冠心病猝死具有高度關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