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閩,陳豫中,李鵬飛,蔣希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951醫院 普外科,新疆 庫爾勒 841000)
卵黃管未閉具體是指卵黃管沒有閉合,導致回腸末端與臍間形成瘺管,因此卵黃管未閉又被稱之為“臍腸瘺”、“卵黃管瘺”;卵黃管未閉患者臍部會出現鮮紅色的黏膜,中央有小孔,黏液、腸氣以及糞便會經小孔呈間歇排出。在糞便的刺激下,會導致患者周圍皮膚出現濕疹樣變,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質量。個別癥狀較嚴重者,瘺管寬廣,極易導致腸管脫垂、腸管黏膜外翻,從而形成椎樣隆起,對其生命安全產生直接影響[1]。為進一步研究卵黃管未閉患者的臨床特點及治療措施實施價值,特擇我院確診的1例卵黃管未閉患者進行分析,具體內容見下文。
患者麥合木提,男,33歲,維吾爾族,已婚,新疆庫爾勒人,因“臍周疼痛5天,局部潰破伴糞便流出1天”于2018年4月14日13:56入院。患者自述無明顯誘發出現臍周疼痛、局部潰破流出糞便。入院時,患者精神尚可,體力正常,食欲正常,睡眠癥狀,體重無明顯變化,大小便正常。
現病史:患者緣于5天前始無明顯誘因出現臍周皮膚疼痛,呈持續性燒灼樣疼痛.局部紅腫,未予治療,局部紅腫、疼痛明顯加重,臍部外翻,于昨日出現臍部皮膚潰破,伴有糞便流出,來院求治,門診經查以“臍痿、臍部感染”收入科。患者目前精神尚可,體力正常,食欲正常,睡眠正常,體重無明顯變化,大便正常,排尿正常,為進一步 檢查及治療入院。
既往史:否認肝炎、結核、瘧疾等傳染病史,否認“高血壓”等病史,否認手術史,否認外傷史,否認輸血史,否認藥物、食物過敏史,預防接種隨當地進行。
個人史:生于新疆庫爾勒市,久居于本地,無疫區居住史,無疫水、疫源接觸史,無放射物、毒物接觸史,無毒品接觸史,無吸煙史,無飲酒史。
婚育史:已婚,配偶體健。
患者因“臍周疼痛5天,局部潰破伴糞便流出1天”入院,入院查體:腹部平坦,腹式呼吸存在,無腹壁靜脈曲張,未見腸型及蠕動波。肝周皮膚輕度紅腫, 有少量膿性分泌物,疥部皮膚潰破,可見有糞便。觸及局部皮溫增高,臍周壓痛,余腹部無壓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觸及,全腹未觸及包塊,未觸及膽囊,Murphy征陰性。腹部鼓音區正常,無移動性濁音。肝上界位于右鎖骨中線第5助間,下界位于右季肋下緣,肝區無叩痛,脾濁音區正常,膽囊區無叩痛.腸鳴音正常,未聞及血管雜音及摩擦音。
術前診斷:腸瘺、臍瘺、臍部感染。
術后診斯:腸瘺、臍瘺、臍部感染。
訂正診斷:卵黃囊管未閉。
患者因“臍周疼痛5天,局部潰破伴糞便流出1天”。體溫36.8℃。專科情況:5天前始無明顯誘因出現臍周皮膚疼痛,呈持續性燒灼樣疼痛.局部紅腫,未予治療,局部紅腫、疼痛明顯加重,臍部外翻,于昨日出現臍部皮膚潰破,伴有糞便流出。
完善檢查后,給予剖膜探查、腸瘺切除、臍部切除術。
手術經過:麻醉成功后患者取仰臥位于手術臺上,常規消毒術區皮膚,鋪無菌巾單,取繞臍部正中切口,長約20 cm,切除臍部,逐層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將臍部完整切除,進膜探查腹部有粘連,將粘連分離,見臍部與小腸之間一類腸管樣結構,長約10 m,中空,距回盲部9 cm,無系膜結構,可見有滋養血管,符合臍腸樓。于瘺管根部距腸壁1 cm上止血鉗一把,切除瘺管,將殘端結扎,4號絲娃縫扎。繞殘演根部做荷包縫合,將殘端完整包埋,檢查腸管通暢,于右側結腸旁溝及盆腔放置引流營各一根,逐層關腹,切口縫合器維合皮膚。
圍術期護理干預:①術前訪視:要求訪視人員具備豐富的工作經驗,術前一天充分結合患者身體狀況來進一步確定訪視時間,一般在術前15 min為主;訪視時先從患者履歷入手,詳細了解后對其心理狀態進行評定;同時與患者家屬開展有效溝通,在此過程中,注意對患者隱私的保護,從而贏得患者支持。將手術過程大致告訴患者,借助彩色訪視手冊等工作,講解圍術期相關事項,確保患者可以更詳細的掌握手術過程。后對麻醉方法、手術結果進行介紹,旨在消除和減少患者內心疑慮,以上措施完成后將彩色圖文手冊發放給家屬,耐心回答家屬疑問。②心理指導:綜合患者心理特征給予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對焦慮抑郁情緒較嚴重者,要求護理人員主動且耐心的進行溝通,注意態度親切、言語輕柔,確保讓患者身心感受到舒適,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對出現絕望表現者,要求護理人員以高度責任心開展關懷工作,叮囑家屬加強溝通和傾聽,增加探望頻率及陪伴時間,避免患者出現過激行為。心理放松療法:每天開展兩次行為規范訓練,重點進行深呼吸訓練,通過指導患者深呼吸來進行心理放松。③術中干預:入室后將麻醉醫師、麻醉方法和手術安全性告知患者,通過交流等方式來緩解患者內心的恐懼和焦慮。④早期飲食護理:若患者手術順利且術后無明顯不適,術后當天則給予流質食物(清單、易消化);直至肛門首次排氣后,可進食米湯,無異常后給予半流食(低脂、高蛋白),遵循“少量多餐”原則,循序漸進進食。術后20天左右,可恢復普通飲食,但勿暴飲暴食。⑤強化營養支持干預:給予早期腸內營養支持,確保營養滿足機體每日需求;持續勻速泵入腸內營養混懸液,由慢至快,根據患者耐受性對劑量進行調節;控制好營養液溫度,避免對胃腸道黏膜產生刺激;對家屬進行培訓,內含營養制劑配置、輸注時間速率控制等內容,便于患者在家也可接受營養支持。
病程中患者精神、飲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
查體:腹部平軟,敷科清潔,無明顯滲出。切口對合良好,無明顯紅腫、滲出。腸瘺、臍瘺、臍部感梁。
醫屬:注意休息,全休半月;半年內避免劇現活動及重體力勞動;隨診。
卵子與精子受精后約14天左右,內細胞群會逐漸向胚泡腔側靠攏,形成立方細胞,也就是內胚層;內胚層周圍細胞逐漸向胚泡腔增生,形成囊,被稱之為“卵黃囊”。中腸通過卵黃囊頸部,形成卵黃囊幫,胚胎進一步發育會形成卵黃管;大約在第21天左右,卵黃囊尾側內胚層會逐漸向體蒂內突出并生長。胎兒成熟后,正常情況下,卵黃管、臍尿管均會退化并閉鎖,但若遭受某種因素的影響,卵黃管、臍尿管退化受到阻礙,則會出現卵黃管未閉或臍尿管殘留畸形[2]。
調查發現,卵黃管未閉(卵黃管存留,管腔開放)、臍茸(卵黃管閉合,但臍孔處腸黏膜組織)、臍竇(卵黃管遠端殘存)、卵黃管囊腫(卵黃管兩端閉合,中段殘存)等都屬于臨床常見的卵黃管畸形。研究指出,卵黃管未閉多發生于男性,但臨床卵黃管未閉合病例較少見。胚胎發育早期,卵黃管一般位于中原腸、卵黃囊之間,隨人體的發育,卵黃管會逐漸萎縮,成為纖維索帶,最終從腸壁脫落并被吸收;若部分人群,卵黃管退化不完全,則會形成臍瘺、臍竇、或者是臍腸索帶;直至成年后,會首次發病,從而對患者身心健康產生直接影響。調查發現,卵黃管未閉屬于臨床少見現象,發生率僅為2%,且發病初期,并沒有典型的臨床表現;隨疾病進一步發展,極易出現臍周疼痛、局部潰破、糞便流出等癥狀[3-4]。隨著臨床醫療技術的發展和完善,外科手術成為目前臨床治療卵黃管未閉的唯一方法。
以往臨床治療該病,僅以開腹手術治療為主,但開腹手術屬于臨床傳統措施,效果顯著但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大,加之開腹時間長、出血量多,極易導致患者術后出現并發癥,降低臨床療效的同時不利于患者預后[5-6]。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和完善,腹腔鏡術式逐漸被臨床廣泛應用,而在卵黃管未閉合的治療中也獲得良好效果。腹腔鏡臍部切除術是傳統操作與現代腹腔鏡技術的完美融合,屬于臨床新型術式,結合兩種術式優勢,實際治療過程中操作方便且損傷較小。經研究證實,腹腔鏡術式切口小、操作簡單,因此治療過程中,對患者造成的創傷小且痛苦程度低[7-8]。而腹腔鏡術式適用范圍較廣,例如年齡較小的未成年患者均可適用,借助腹腔鏡手術,可在切除病灶的同時避免手術對機體產生的損傷,從而杜絕由手術造成的并發癥。對年齡小、內膜較薄的患者而言,借助腹腔鏡臍部切除術可減少損傷,確保患者在短時間內恢復[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