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玲玲
(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感染病科,江蘇 南京 210029)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是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傳染性極強、危重患者人數多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已納入我國乙類傳染病,按甲類傳染病管理。我院作為定點收治醫院以來,開設了疑似患者的隔離留觀病區,從1月26日到2月6日,共收治到43例疑似患者,最后確診9例患者,作為在一線工作的護理人員,應了解流行病學及相關診斷依據,熟悉并嚴格掌握各項工作流程及感控措施,工作中既要做好疑似患者的護理工作,又要做好防護工作防止交叉感染的發生,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病原屬于β屬的冠狀病毒,基因特征與SARSr-CoV和MERSr-CoV有明顯區別,病毒對紫外線和熱敏感,56℃ 30分鐘、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劑、過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劑均可有效滅活。目前傳染源認為主要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另外無癥狀感染者也可成為傳染源,主要傳播途徑是經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在有限條件下經氣溶膠也可傳播,潛伏期1-14天,多為3-7天。人群普遍易感。
2.1 臨床表現。以發熱、乏力、干咳為主要表現,少數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和腹瀉癥狀。輕癥患者可以僅表現為低熱、輕微乏力,預后較好。重癥患者多在發病一周后出現呼吸困難和/或低氧血癥,嚴重者快速發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膿毒癥休克、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礙等。在這里要注意一些重癥患者在病程中可以只表現為中低熱,甚至無明顯發熱。我科收治的43例疑似患者中,均有體溫升高、乏力癥狀,體溫一般在37.5-38.8℃之間,僅1例患者出現心悸、胸悶,給予低流量鼻導管吸氧后癥狀緩解。
2.2 實驗室檢查。早期外周血中白細胞總數正?;驕p少,淋巴細胞計數減少,部分患者可出現肝酶、乳酸脫氫酶(LDH)、肌酶和肌紅蛋白增高,部分危重者可有肌鈣蛋白增高,多數患者C反應蛋白和血沉升高,降鈣素原正常,嚴重者D-二聚體升高、外周血淋巴細胞進行性減少。在鼻咽拭子、痰、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糞便等中可檢測出病毒核酸。收治的43例疑似患者,血象檢查均符合,其中一例患者因為既往有血液系統疾病史,出現血小板下降,考慮還是與基礎疾病相關,給予藥物處理后沒有持續發展。
2.3 影像學檢查。建議盡早進行CT檢查,早期可出現多發小斑片影及間質改變,以肺外帶明顯,進而發展為雙肺多發磨玻璃影、浸潤影,嚴重者可出現肺實變,胸腔積液少見。收治的43例疑似患者,其中最后確診者中,不是均有胸部CT肺炎影像學特征,考慮在病程早期或輕癥患者胸部CT改變不明顯。另外需注意,胸部CT有肺炎改變的,不能作為NCP的確診依據,因為收治到的43例疑似患者中,有1例出現胸部CT改變,但最后病原學檢測為甲流。
2.4 診斷標準。①有呼吸道標本或血液標本實時熒光RT-PCR檢測新型冠狀病毒核酸陽性,②呼吸道標本或血液標本病毒基因測序,與已知的新型冠狀病毒高度同源,具備以上病原學證據之一就是確診病例。本次收治的43例疑似患者,均符合疑似病例診斷條件,再進一步行鼻咽拭子PCR檢測,陽性確診9例,兩次陰性排除34例。
①嚴格疑似患者收治流程:發現可疑疑似病例者,全部引導至發熱門診,院內專家組網絡會診后考慮為疑似患者立即安排至隔離留觀病區,同時留取鼻咽拭子標本進行病毒核酸檢測。②疑似患者隔離期間嚴格單人單間,留觀期間不允許外出嚴禁探視,避免交叉感染。③密切監測生命體征和血氧飽和度。④根據病情監測血常規、生化、CRP、凝血功能、動脈血氣及胸部影像學檢查。⑤必要時給予合適氧療及對癥治療。⑥對第一次病毒核酸檢測陰性者,嚴格24小時后執行第二次鼻咽拭子采樣,采樣時醫務人員做好個人防護,規范操作。
4.1 病情觀察。患者臥床休息、避免勞累。觀察患者生命體征,重點監測體溫、呼吸及血氧飽和度,觀察患者有無意識改變、咳嗽、咳痰、胃腸道不適等癥狀,掌握患者各項檢查的異常結果,關注核酸檢測的時間點。
4.2 對癥護理
4.2.1 體溫升高的護理,收治的43例疑似患者,均出現體溫升高的臨床表現。密切觀察并記錄體溫的變化,觀察熱型變化。發熱患者如使用退熱藥后,觀察患者體溫變化及出汗情況,鼓勵患者多飲水、多進食,避免發生水、電解質紊亂。
4.2.2 咳嗽咳痰的護理,收治的43例疑似患者,部分出現咳嗽咳痰的臨床表現,要注意觀察呼吸節律、深度、痰液的性狀,注意有無胸悶、氣促等呼吸困難表現。做好患者咳嗽禮儀的指導,在病房內佩戴外科口罩,咳嗽咳痰時用紙或用手肘部衣服蓋住口鼻。將紙包裹的痰液及時放入帶蓋垃圾桶,當做醫療垃圾處理。
4.3 心理護理
4.3.1 NCP疑似患者的心理特點及需求:疑似患者必須連續兩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檢測陰性(采樣時間至少間隔1天),方可排除,所以他們的留觀時間一般在2天左右。通過與這些患者接觸以及對患者心里狀況評估,發現大部分疑似患者存在極度的焦慮、恐懼、孤獨不信任的心理。這些疑似患者進入隔離留觀病區后,與外界隔離,不僅有對疾病的恐懼,而且還擔心發生交叉感染,承受了巨大的心理、社會、家庭壓力,心理十分脆弱,所以在心理需求方面,主要有以下幾點:①關懷;②安全感;③被重視;④社會信息;⑤平等。
4.3.2 心理護理:患者不利的心理狀態會破壞機體的免疫力,另一方面會影響患者遵醫行為,所以心理護理尤為重要,護理人員在與患者接觸過程中,為減少感染的風險,盡可能保持社交距離,在溝通時注意非語言溝通技巧的應用。在患者隔離期間,醫務人員是其唯一可接觸的人,醫務人員的友善、關心、負責、體貼、平等的態度可以使患者感到安慰和值得信任,另外在生活上多給予照顧,比如讓患者保留手機可以與外界溝通,從而減少患者孤獨感。
4.4 終末處理。患者離開留觀室后,立即對房間進行終末處理,包括床單元、床上用品、物品表面、家具表面、地面、空氣均嚴格按規范消毒,如病毒核酸陽性者,需進行強化終末消毒。終末處理完畢后,關閉門窗待用。
5.1 嚴密隔離。疑似患者需單間嚴密隔離,不能離開房間,室內物品做到專人專用,工作人員出入病室需隨手關閉病室門。病區布置合理,嚴格劃分三區:清潔區、緩沖區、污染區,堅持兩道:患者通道和醫務人員通道,病人生活垃圾按醫療垃圾處理。
5.2 醫護人員防護。在隔離留觀病區,主要采用二級防護,即穿戴有醫用防護口罩、工作帽、手套、醫用防護服、靴套、護目鏡。在采集鼻咽拭子、采血、氣管插管、吸痰、氣管切開時,可能發生血液、體液、呼吸道分泌物噴濺情況下,應采用三級防護,即在二級防護基礎上加用防護面罩、正壓頭套。醫務人員防護用品穿戴齊全正確后才可以進入污染區,出污染區后一定按照流程脫防護用品,這個過程很可能造成污染,一定要重視流程和規范落實,必要時可以在脫防護用品區域安裝攝像頭,對每名出隔離區域的醫務人員操作進行監控,發現問題及時通過語音對講系統進行現場指導。另外,醫務人員每天監測體溫,有無咳嗽或腹瀉問題,嚴禁帶病上班[1]。
5.3 醫務人員培訓。因為隔離留觀病區是臨時組建的,里面醫務人員由多個科室組成,大多沒有防護經驗,所以在正式收治患者之前,培訓重點放在了防護用品正確使用及疑似患者的工作流程上,同時做好心理輔導,消除大家恐懼心理,培訓后考核合格方可以正式上崗。
5.4 醫務人員之間加強溝通。在這個臨時成立的隔離留觀病區中,存在醫務人員組成復雜、患者基礎疾病多樣、缺乏規范交接流程、工作強度大、交接班次數多、患者周轉快等現象,為了保證護理觀察的整體性和連續性,促進醫護之間有效溝通,傳達患者信息簡單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及護理質量,我們按照SBAR溝通模式自行設計了NCP留觀患者病情觀察及匯報表,并將其運用到向醫生匯報病情和護理交接班中。SBAR是一種標準化溝通模式,主要有S(狀態)-B(背景)-A(評估)-R(建議)四部分組成,分別表示目前發生了什么、什么情況導致的、我認為問題是什么,應如何解決這個問題[2]。S即situation(狀態),指患者姓名、性別、年齡、門診卡號、身份證號、家庭住址、留觀床號、入觀察室時間、本班內發生的病情變化;B即background(背景),指患者既往病史、過敏史、用藥史、異常檢查結果(血常規、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胸部CT、病毒核酸結果、化驗危急值)、治療護理措施;4小時后留取第二次標本)、潛在并發癥、患者心理、患者依從性、高危護理風險因素評估、隔離執行情況;R即recommendation(建議),建議下一班應急處理、病情關注點,以及向醫生匯報患者病情時需要關注點。國內已有研究證明,SBAR溝通模式可以保障醫務人員之間進行安全有效的交流,可以減少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減少交接耗時,提高患者及醫務人員的滿意度[3]。
5.5 生活區的管理。在生活區,醫務人員相互之間不要密切接觸,自隔離觀察病區成立之后,在其中工作的醫務人員就集中在醫院安置的生活區休息,生活區床位固定,不串門不聚集,同事之間交流佩戴口罩,彼此之間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離,生活區每日固定兩次消毒。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NCP)是一種暴發的新型傳染病,這次嚴重的疫情已牽動全國上下乃至全世界,它是對人類的挑戰,也是對臨床醫學和護理學的挑戰。在護理疑似患者過程中,我們要不斷總結經驗,不斷發現護理問題,通過實踐形成一個實用而有效的護理常規,加強護理人員在這方面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培訓,為預防傳染病的暴發流行提供強有力的護理保障[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