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琳,薛俊麗
(1.運城學院 思想政治教育部;2. 運城學院 政法系,山西 運城 044000)
近年來,紅色旅游在我國進入了黃金發展期。2016-2018年,我國紅色旅游接待游客累計達34.78億人次,綜合收入達9295億元[1],成為文旅市場中一抹亮色。紅色旅游是指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和戰爭時期建樹豐功偉績所形成的紀念地、標志物為載體,以其所承載的革命歷史、革命事跡和革命精神為內涵,組織接待旅游者開展緬懷學習、參觀游覽的主題性旅游活動[2]。它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文旅產品。隨著紅色旅游實踐發展,學界有關紅色旅游研究也取得了大批成果,一些學者對相關文獻進行了梳理和評述,但多是文獻內容歸納和總結。面對目前龐大的文獻,閱讀、歸納等傳統分析法會存在一定局限。隨著科技水平提高,在學術領域的廣泛應用的信息計量學技術,可部分解決此問題。目前,有關對文獻進行分析和可視化工具很多,如CiteSpace、NoteExpress、中國知網(CNKI)自身統計工具等。這些計量分析工具可將大數據、信息化和紅色旅游進行耦合分析,以對紅色旅游研究現狀、熱點和趨勢進行多維度解讀。目前,CiteSpace在國內外研究中應用最為廣泛,借助該軟件取得的研究成果越來越受到學界關注和認可[3]。CiteSpace是一款由國際著名信息可視化專家陳超美教授用Java語言開發的文本計量和可視化工具。該軟件借助庫恩科學發展模式理論、普賴斯科學前沿理論、社會網絡分析結構洞理論、科學傳播信息覓食理論、知識單元離散與重組理論,對某一知識域進行分析,通過可視化圖譜展示該領域學科知識發展進程與結構關系[4]。使用該軟件,可幫助研究者對海量文獻數據進行聚類、社會網絡等多種動態分析,通過科研合作網絡、關鍵詞共現分析等了解該領域研究特征和前沿熱點。
因此,本文借助CiteSpace5.6r5版和CNKI統計工具對中國知網(CNKI)有關紅色旅游學術成果進行可視化整理研究,旨在進一步促進紅色旅游學科理論和實踐發展。
通過文獻產出時間分布,可直觀明了反映出學界關于此領域研究變化。本文在中國知網(CNKI)中以紅色旅游為檢索詞,依次進行主題、篇名、關鍵詞檢索,發現紅色旅游文獻首次出現是在2001年《觀察與思考》雜志上[5]。通過CNKI可視化得出的紅色旅游文獻年度分布圖(圖1)可知,紅色旅游概念提出后,并沒有馬上引起學界廣泛關注,直到2005年發文數量才突增。自2005年以后,有關紅色旅游研究成果在波動中增長,并呈繼續上升態勢。

圖1 紅色旅游文獻年度分布圖
為厘清紅色旅游研究整體演進情況和發展過程,本文運用CiteSpace繪制了紅色旅游關鍵詞時間線知識圖譜(圖2)。關鍵詞時間線知識圖譜是從時間維度反映關鍵詞歷年變化過程,可呈現出紅色旅游學科領域關鍵詞初現時間及后續演進,便于把各個時期關鍵詞與時代背景相結合進行解讀。考慮到文獻的相關性和權威性,本文在此部分分析時,將文獻范圍收縮為高質量文獻,即選擇“核心期刊”和“CSSCI”,并在關鍵詞和篇名中進行檢索,然后手工剔除無效文獻(1)會議報道、成果介紹、卷首語、無作者及內容無關等與研究不符條目。,最終得到744篇高質量文獻作為分析文本(檢索時間截止2020年6月8日)。

圖2 紅色旅游關鍵詞時間線知識圖譜
結合我國學界有關紅色旅游文獻年度分布圖和關鍵詞時間線知識圖譜,結合頻次、中心性、突現性等功能,本文把紅色旅游研究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起步階段(2005年之前)
雖然從前文可知學界在2001年就提出紅色旅游,但是從紅色旅游關鍵詞時間線知識圖譜中看,2005年前相關關鍵詞幾乎沒有,到2005年突然增多。這反映出2005年是紅色旅游研究分界線。2005年之前紅色旅游研究處于起步階段,之后迅速發展。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在于2004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聯合下發了《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綱要》。綱要中明確了紅色旅游背景意義、概念內涵、基本原則和發展部署,成為我國第一部指導全國紅色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綱領。2005年2月,發改委、旅游局等多部門召開了全國發展紅色旅游工作會議,并確定2005年為“紅色旅游年”。在此推動下,有關紅色旅游研究突然暴熱。
第二,發展階段(2005年—2011年)
從發文量看,2005年以后我國有關紅色旅游文獻大量涌現,到2006年達到小高峰后下降進入平穩發展階段。這是因為學界對新生研究點的興趣突增,之后發文量有所減少,但更集中在紅色旅游發展中暴露的問題。從關鍵詞時間線知識圖譜看,文獻涉及面越來越廣,新生研究領域不斷增多。這一時期,從紅色旅游概念界定、資源特征分析、功能探討到紅色旅游戰略發展、產品開發、資源整合等方面研究均已展開。紅色旅游基本理論得到系統化發展,基本研究體系和框架已經確立。
第三,繁榮階段(2012年至今)
自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多次做出有關促進紅色旅游重要指示,我國紅色旅游研究進入了一個快車道[6]。從關鍵詞時間線知識圖譜和發文量綜合分析看,雖然這時期新增關鍵詞減少,但發文量呈現波動上升的態勢,說明上一個階段基本確立了研究體系和框架,這一時期一方面在上一階段建立的框架上繼續進行研究,另一方面更加注重研究深度和廣度。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少部分學者能夠把紅色旅游與時代背景結合,拓展新研究領域,如精準扶貧和紅色旅游結合研究[7]。
一個學科的發文作者、機構、合作情況等,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該領域研究水平。因此,運用CNKI可視化工具對紅色旅游研究作者發文量進行統計(圖3)后分析發現,在該領域研究已初具規模,單個作者發文量最高達到30篇,說明有部分學者專門從事本領域的研究。但從合作情況看,發文作者分布較為分散,除少數作者合作研究外,大多數作者是獨立研究,合作頻次不高。

圖3 文獻作者發文量統計圖

圖4 文獻作者機構統計圖
從發文作者機構看(圖4),發文量最多的是湘潭大學(發文量212篇),歸因于該機構是我國最早紅色旅游創新研究基地,擁有一支素養較高的研究團隊,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3人、講師10人,具有博士學位33人,受聘為文化和旅游部紅色旅游專家7人,湖南省旅游發展委員會紅色旅游研究專家12人,代表學者有著名的紅色旅游研究專家劉建平(發文量29篇)、方世敏(發文量26篇)、閆友兵(發文量18篇)等。他們已經形成國內具有影響力的紅色旅游研究團隊。其次是南昌大學,發文量116篇。該機構也是全國紅色旅游創新研究基地之一,代表學者有黃細嘉(發文量23篇)、陳志軍(發文量5篇)等。此外,延安大學、湖南師范大學也都是我國紅色旅游創新研究基地。可知,我國已經初步形成有代表性核心研究基地與團隊。
在學術研究中,研究熱點和主題可通過關鍵詞體現。所以,運用CiteSpace把關鍵詞作為檢索標識,對所選文獻進行了關鍵詞檢索。為了更好把握紅色旅游相關研究的知識結構,本文對關鍵詞進行了聚類統計,從紅色旅游關鍵詞聚類圖譜(圖5)中,形成了“紅色旅游”“旅游產品”“開發”“大學生”等聚類標簽。通過查看每類聚類標簽相連接的關鍵詞和相關文獻內容,本文總結得出紅色旅游研究的三大主題。

圖5 關鍵詞聚類圖
1. 紅色旅游與旅游資源
紅色旅游的基礎是旅游資源,旅游資源是紅色旅游發展核心競爭力[8]。學界有關紅色旅游資源研究文獻較多,涉及范圍較廣。通過聚類關鍵詞進一步分析,與之緊密度較大的關鍵詞是“特征”“開發”等。肖海和盧麗剛廣義地提出一切具有紅色旅游價值的紀念地、標志物等載體都屬于紅色旅游資源,并把紅色旅游紀念品也納入紅色旅游資源[9]。黃細嘉和宋麗娟指出紅色旅游資源不僅具有一般旅游資源的物質特征,還具有價值意識形態的教育性特征[10]。魏鴻雁等學者認為紅色旅游資源特征具有獨特性、分布廣泛性、開發滯后性等特征[11]。還有部分學者從具體某一旅游資源實體出發,分析紅色旅游資源的具體特征[12]。隨著紅色旅游快速發展,學界有關紅色旅游開發和保護的文獻越來越多。趙偉等人提出對紅色旅游產業要進行生態化開發[13],徐仁立認為可從紅色旅游人力資源進行開發[14]。
2. 紅色旅游與旅游產品開發
紅色旅游健康發展離不開科學的旅游產品開發。從關鍵詞聚類圖譜來看,“產品開發”“開發”“旅游產品”等相關聚類較多,說明學界在紅色旅游產品開發方面研究較多。通過對相關關鍵詞進一步分析可知,在研究前期主要是提出紅色旅游開發存在盲目性、過度性和同質化等問題。例如余鳳龍和陸林在對紅色旅游發展背景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總結了紅色旅游開發存在的問題,并借鑒井岡山紅色旅游的發展經驗,提出了我國紅色旅游發展的若干對策[15]。后期主要是聚焦于可持續開發方面。在“產品開發”關鍵詞聚類中,有關“資源整合”“精品線路”“紅色旅游品牌”“旅游區規劃”“遠程市場”等關鍵詞與之密切。由此可知,這些也是學界對于紅色旅游可持續發展提出的方向。從具體文獻來看,李德滿認為結合紅色旅游的特殊使命和紅色文化資源的獨特內涵,在未來紅色旅游發展過程中,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應該遵循體驗式開發、大眾化常態化開發、公益性開發和獨特性開發四大原則,進而實現紅色文化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和紅色旅游的可持續發展[16]。苗雪認為韶山的紅色旅游資源開發要成為一項真正的政治工程、經濟工程、文化工程,繼而帶動“五個示范工程”建設,就必須解決好紅色旅游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問題[17]。趙彬竹等認為,紅色旅游在飛速發展的同時,紅色資源的保護、開發與利用也面臨著諸多問題,從整合紅色資源、提煉紅色精神、展現紅色文化、動員全民參與等幾個方面提出了紅色旅游資源保護、開發與利用的具體要求和對策,為日后紅色旅游發展提供參考[18]。金鵬等學者就學界有關紅色旅游可持續發展措施歸納為挖掘紅色文化、樹立相關品牌、增加市場影響、密切區域間聯系、提升服務水平等[19]。
3. 紅色旅游與大學生
紅色旅游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旅游方式,是政治工程、文化工程,更是教育工程,擔負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20]。基于思想教育受眾主要群體是大學生,通過關鍵詞聚類圖譜看,學界關于大學生參加紅色旅游相關文獻,主要集中在紅色旅游可對大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為思想政治教育開拓新途徑[21]。比如,呂莉提出紅色旅游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22]。尤其是2018年之后,此類研究文獻增多,歸因于2017年12月教育部下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其中提出實施“革命文化教育資源庫建設工程”,開展“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復興重任”主題教育活動。
縱觀學界有關紅色旅游研究狀況,我國紅色旅游研究學科已基本形成,并在不斷完善中。未來紅色旅游研究學科要向更高層面發展,還需注意以下三方面:
第一,加強紅色旅游研究隊伍建設。目前,我國已形成了一些紅色旅游研究團隊,但并不多,且多數作者還是獨立研究,合作研究較少。因此,學界應依托自身資源,多組建紅色旅游研究團隊,并加強合作,跨學科跨領域對紅色旅游進行學理研究和實踐總結,在高層次的期刊發表學術成果,引領紅色旅游研究新思想,將紅色旅游研究向更高水平推進,形成一批有較大影響力和引領力的核心作者群,為構建我國紅色旅游的理論體系、話語體系,提升紅色旅游理論水平做出努力。
第二,加強紅色旅游與時代結合。目前學界在紅色旅游基本理論研究上較為成熟,但要深入發展必須緊密結合時代背景,創新研究領域。雖然有部分學者把紅色旅游與時代發展結合,但結合面不廣,程度不深。例如,互聯網時代,紅色旅游可與互聯網技術結合,但目前研究較少。因此,紅色旅游研究應緊跟時代潮流,抓住時代機遇,結合時代特點、國家政策、市場需求和行業新變等,推動紅色旅游研究繼續向著精細化和前瞻化發展,突出時代特色,探索研究新模式。
第三,加強紅色旅游研究的深度與廣度。盡管之前學者對紅色旅游研究較多,但大多數是從宏觀層面展開,如紅色旅游與紅色文化、紅色旅游與教育、紅色旅游與產品開發等,涉及到微觀層面研究不夠深入。例如,從旅游者角度來看,大多數學者關注的是大學生群體,少數學者注意到黨員干部群體,很少學者涉及其他普通旅游群體。因此,紅色旅游研究要進一步發展,必須通過差異化細分現有研究領域,找準紅色旅游研究與其他旅游研究結合點,同時聚焦紅色旅游產業發展新業態,在現有的研究基礎上,結合文化旅游產業融合態勢,衍生出更多的紅色旅游研究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