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財金剛
在一場馬拉松的比賽里,你永遠無法預料自己跑到多少公里的時候會吃飽。沿途補給站的每一道硬菜都在提醒參賽者,跑馬拉松分明是一條成為美食家的速成之路。
馬拉松作為一種極限運動,賽道旁都會設置補給站來滿足選手的需要,提供必要的補給品。剛結束不久的成都馬拉松,在賽道40公里處的補給站為選手準備了甜水面、缽缽雞、火鍋粉和豆腐腦等特色食品,以實際行動向遠道而來的客人展示天府之國的富庶。根據菜品的豐富程度來看,跑完可以順利實現增重5公斤。體貼的成都人民怕選手在寒風里吃飯容易拉肚子,還專門準備了兩萬份姜湯。

與其說是馬拉松比賽,不如說是馬拉松主題的自助餐,也有人稱它為比賽成績的剎車片。據說有選手賽后反饋,此次成績不理想,主要是在補給站花了太多時間。
參加樂山馬拉松,不管比賽進程有多緊張,你都有機會抽空啃個蒜蓉鳳爪。有網友表示自己第一次認識到樂山的美味,就是在馬拉松比賽上。“我依然記得2019年跑樂山馬拉松的途中吃到了一小塊甜皮鴨,它像甘霖一樣拯救了筋疲力盡的我,那是一輩子忘不了的美味。”
眾所周知,川渝地區是美食重鎮,即便在體育比賽中也保持著一貫水準。外地來的參賽選手并不用特意做個美食攻略,它們都被放在補給站里了。“第一次看到這些補給站里的食物,我才明白這似乎是一桌流水席。”參加馬拉松比賽的人,都有機會變成美食家,這是馬拉松愛好者之間流傳的公開秘密。

你要是有機會跑一場武漢馬拉松的話,就會理解為什么沒有一只小龍蝦可以游過長江。2017年武漢馬拉松為參賽者們提供了熱干面、豆皮、鴨脖和小龍蝦,但跑得慢的人只能吃上幾口辣椒。在這種場面之下,不管當地選手的比賽成績如何,你都能確定他們吃小龍蝦的技術水平將常年保持在全國第一梯隊。
有位朋友曾對我說,他自己去其他城市跑馬拉松的時候,從來不買當地特產。尤其是在感受過蓬萊馬拉松全程葡萄酒補給之后,他堅信在補給站里獲得的體驗遠超打卡式的拍照。
但運動時飲酒有害健康,并不值得提倡。對此潮汕人更有發言權,要知道真正的體育精神永遠是比賽第二,一杯工夫茶即可消解競技的緊張感,肯定比喝酒養生。在這里經常能見到運動員在潮汕牛肉丸的補給站前排隊,邊跑邊吃也不耽誤贊嘆口感夠勁道。“我第一次吃到正宗的潮汕牛肉丸,是在汕頭馬拉松上。”





可以說各地補給站的特色都不同,你甚至有理由懷疑這些城市之間正在比拼自家補給站的豐盛程度。2019年哈爾濱馬拉松曾在補給站里擺了8口大鍋,每鍋能煮500個餃子,共計20個檔口開放,基本達到了流水線速度。除此之外還提供哈爾濱紅腸、馬迭爾冰棍一類的爆款單品,同時附帶窩窩頭供參賽選手憶苦思甜。我朋友跑哈爾濱馬拉松的時候,看到有紅腸、格瓦斯、馬迭爾,都不管什么成績不成績了。
有史以來最豪華的補給站可能在麗江,這里提供的食物包括但不限于米灌腸、雞豆涼粉、酥油茶、臘排骨。在這里參加一次比賽,你就會深切明白為什么到了麗江的人都會慢下來,他們連馬拉松賽道上都有三個烤乳豬攤位。
也有人懷疑這些可能都是主辦方戰術性誘惑外地選手的手段。有人說馬拉松已經成為一種用體育營銷城市的方式,加入當地特色美食順理成章。誰都知道跑在最前面的專業選手是不會停下來吃的,但對于重在參與的人來說,這更像一個體育派對,主要是為了增加體驗感。就像一位網友說的:“畢竟只有少數人能拿到成績,大多數人只是參與者。”
當然也不是所有地方都選擇這種靠美食增加曝光量的方法,清遠馬拉松的主辦方只用一塊外國香皂就解決了問題。他們成功讓選手以為自己領到了一塊葡萄味面包,當時賽道邊的草地上到處都能看到咬了一口的香皂。這種鬼才操作也讓比賽收獲了足夠的知名度。
可以說馬拉松比賽除了競技性,也是一個城市風貌的展銷會。每到馬拉松比賽的旺季,補給站里的美食都會以各種方式進入人們的視野,經常比冠軍的熱度還高。換個角度想,也許有人參賽的目的,就是吃遍全國的特色補給站。一旦進入了這種語境,任何一個補給站都可以變成終點。
//摘自不相及研究所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