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禮
改革開放以來,作為新興經濟體的中國長期是國際直接投資的凈接收方。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中國企業“走出去”也越來越多,由此帶來的機遇和挑戰都隨之增加。這在中歐經貿關系里面也得到體現。最近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的完成引發全球關注,背后隱藏的一個問題就是,世界如何看待中國日益增加的對外直接投資。
中國對歐直接投資的發展,可以歸結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改革開放后到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前,中國對歐直接投資較為有限。中歐作為世界兩大經濟體,彼此經貿聯系緊密,歐盟長期以來都是中國最大貿易伙伴,中國也是歐盟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貿易伙伴。但在投資問題上,由于經濟發展階段等原因,中國主要是接收方。2006年左右興起的關于來自新興經濟體的主權財富基金,雖在全球引發熱潮,但卻未能引發歐盟的強烈興趣。歐洲國家經過討論形成的主流意見認為,它們對一些國家的主權財富基金了解有限,擔憂背后可能隱藏某種政治或戰略意圖,進而在政策上較為保守。中國的資金也沒有趁著這波熱潮大量進入歐洲。
第二階段是華爾街金融危機之后,尤其是歐債危機發生后,中國對歐直接投資出現爆發式增長。金融危機下,歐洲國家普遍面臨嚴重的公共財政困難和經濟下滑壓力,對來自中國的投資,看法也更為務實。同時,中國企業在歐洲的一些成功投資案例,比如中遠集團收購希臘比雷埃夫斯港,也幫助中企受到更多歡迎。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對歐直接投資從2008年的8.4億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420億美元,8年間增加了50倍。
第三階段是2016年之后,伴隨歐洲相關顧慮的增加,中國對歐投資出現持續下滑。根據美國咨詢公司榮鼎集團的數據,中國對歐直接投資在2016年到達峰值后,伴隨歐洲國家以及歐盟層面對外來投資審查機制的陸續出臺,投資數量逐年銳減,2017年到2019年三年間分別下降到292億、174億和117億歐元。預計疫情下的2020年很可能進一步下降。2020年4月,即便在疫情肆虐、歐洲經濟面臨嚴重衰退的情況下,歐盟委員會仍在提醒成員國對陷入困境的企業提供支持,以警惕中資趁機收購的“威脅”。
可以說,當前的中國對歐直接投資正面臨快速增長后的困難局面。與上一輪的歐債危機期間歡迎中國投資不同,如今經濟艱難的歐洲更多表現出的是對中國企業競爭力的疑慮和擔憂。在這樣的背景下,廣受關注的中歐投資協定,對于未來中國企業對歐投資應該是重大利好消息。
首先,中國企業進入歐洲將擁有更多法律保障。歐盟是發達經濟體,總體上也支持全球化和經濟開放,但在某些領域,對中國資金進入仍有較強的保護主義傾向。比如2018年8月,德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禁止中國煙臺臺海集團對德國機械制造商萊菲爾德公司的收購。同年,德國政府還阻止中國國家電網入股德國電網運營商50赫茲公司。而根據中歐投資協定,歐盟的制造業、能源、基礎設施領域都將對華開放,這無疑有利于減少投資壁壘和不確定性。在新能源電池、數字技術等領域,中國企業也具備一定優勢,龐大的歐盟市場意味著新的商業機遇。
其次,投資協定理順了體制機制障礙。歐盟對華投資加強審查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所謂的國有企業“不公平競爭”問題。有歐洲研究機構的報告認為,2017年的數據顯示,中國68%的投資是國有企業行為,說這些企業與中國共產黨有著“千絲萬縷”聯系,已經引起歐洲官方的“不信任”。還有統計數字顯示,國有企業曾主導中國在歐直接投資。2010年到2015年間,國企投資比例超過70%,但之后這一數字出現波動,2018年降到41%,2019年進一步降到11%,達到2000年以來的最低點。中歐投資協定就國有企業問題達成一致,有利于改變過去雙方相關解釋“各執一詞”的情況,減少分歧和投資障礙。
第三,在可持續發展方面,雙方有很大合作空間。中歐都是巴黎氣候協定的堅定支持者,也都在應對氣候變化和減排方面做出新的具體承諾。歐洲一直關注環境保護,應對氣候變化也是中長期最優先的戰略目標之一。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環境,一靠理念,二靠技術。雙方在理念方面的共識已經具備,在技術方面,投資協定的保障也有利于雙方企業合作開發新技術,為了共同目標攜手并進。
基于這樣的現實,中歐投資協定將能幫助中企在進入歐洲市場時面臨的困難局面中,迎來新的機遇。我們期待協定早日順利落實,開啟中國對歐投資新的時代。▲(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歐洲所副所長、研究員)
環球時報202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