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耀
美國新政府即將上臺,中美關系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當下,中美面臨嚴重信任赤字,既往100多個對話交流機制已悉數暫停。重構中美關系,可搭建更多對話橋梁,在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中增進雙多邊合作,并利用社會各界力量推動雙方交流。
首先,面對新冠病毒變異傳播、多國日確診病例再創新高等嚴峻形勢,中美可推動建立全球抗疫基金,為世界衛生組織發揮作用及中美等國協作抗疫募集資金;可在G7基礎上加上中國、印度、俄羅斯,召開G10國家疫苗峰會,商議協作疫苗研發產銷及分捐等,在世衛組織統籌領導下為欠發達國家疫情防控提供更多資金、物資、技術及人員支持。疫情持續對世界經濟及國際金融造成嚴重沖擊,中美也應像曾共同應對金融危機那樣共同筑起經濟危機防洪壩,保障世界經濟穩定和社會發展。
其次,中美共同應對氣候危機合作空間巨大。中美均是碳排放量大國,在國際碳交易機制完善、清潔技術及能源研發應用、氣候災害防治等方面可以開展合作,還可效仿中歐建立數字經濟及綠色合作雙邊會議等。
第三,中美可就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及WTO改革等展開經貿對話,共同完善全球經貿規則。拜登上任后可能重返CPTPP,中國則可盡早啟動加入CPTPP的談判,為中美交流搭建新平臺。同時,除推進WTO改革外,中美還可重啟投資協定談判。中美BIT談判在2008年啟動后,遲遲未能達成共識,隨著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的完成,中美可重啟投資協定談判,在著力協商雙方分歧的同時化解一些合作難題。此外,歡迎美國加入RCEP,共同商議構建亞太地區經貿規則。
第四,中美及朝韓可召開四方會談,推進朝鮮半島問題解決。美朝對話此前陷入僵局,在六方會談失效背景下,中國、朝鮮、韓國和美國可舉辦四方會談,推進各方就半島核問題形成分階段、分步驟解決共識。在此過程中,美朝可適時重啟對話,中美也可在斡旋朝鮮半島問題中增進政治對話及互信。
中美加深交流有利于雙方正確看待差異,妥善處理分歧,實現和平共處、求同存異。中美在官方層面應爭取恢復一些高層對話機制,也可建立新的中美歐對話機制,協調應對中美歐關系及一些全球治理議題。智庫等非政府組織因其非官方性質具有較高靈活性,又因其專業度可有效溝通中外,向雙方傳遞彼此意圖,可在中美二軌外交中發揮重要溝通連接作用。此外,良好的青年聯系可為健康的中美關系注入活力,年輕人尤其是青年領袖應在中美交流中發揮更多作用,國際社會應有更多青年交流機制。中美既往人文交流頻繁,疫情過后可放寬入境限制,歡迎更多美方人士來華留學、旅游,進行文化及學術交流等,使其各年齡各領域人士可通過深入接觸更好了解中國。
在20世紀,世界曾分裂為美蘇兩大陣營,雙方軍備競賽不斷,民眾相互敵視,其消極影響至今仍盤亙在部分人腦海中,使其深信國際競爭就是你死我活。進入21世紀,中美“脫鉤”“分裂”言論頻起,逆全球化潮流洶涌,全球化又走到十字路口。但中美關系并非美蘇關系翻版,中美可建立良性競爭,圍繞全球治理難題展開更多雙多邊合作。▲(作者是全球化智庫[CCG]主任)
環球時報202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