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妍 俞國良

【開欄語】在當前社會轉型的特殊歷史發展時期,我國社會經濟、文化形態、價值觀念和心理特征正發生著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使得人們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復雜,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益艱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國家已就社會心理服務和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舉措,很多積極有為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者、實踐者、管理者和推動者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工作,取得了很多新進展和新成果。為此,本刊特推出“主編訪談”欄目,意在通過對話與交流,以更加開闊的視角和更加多元的形式,為讀者傳遞更多豐富的信息、更多有價值的理念。開欄首期嘉賓,我們邀請到的是中國人民大學的俞國良教授,本刊主編何妍將與俞教授共同探討新時代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自我更新和自我優化問題。
何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雜志主編,《心理技術與應用》雜志常務副主編,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碩士、心理學博士。
俞國良,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心理研究所所長,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秘書長,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專家委員會委員。在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心理健康教育領域研究成果豐碩、著述宏富,其中發表心理健康教育相關論文160多篇,出版《現代心理健康教育》《現代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社會轉型:心理健康教育報告》《心育研究書系(五卷本)》等專著10多部。受教育部委托,2002年開始負責或主持了我國各級各類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綱要編制和修訂工作,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建設標準(試行)》《中小學心理輔導室建設指南》《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等。
立場與站位
何妍:俞教授您好!自2012年教育部頒布《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以下簡稱《綱要》)以來,各地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在理念、思路、方法與措施上還存在諸多問題和挑戰。我們今天探討的主題是“新時代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自我更新”,這里的“新時代”應如何理解和界定?
俞國良:這是一個新時代,也是一個復雜多變的時代,中小學生在見證世界繽紛色彩的同時,也在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強調“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顯然,我們正處在社會轉型與社會心理變遷不斷加速的特殊歷史時期,在這樣一個新的時代背景下,要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不斷進行自我更新,不斷地優化和創新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思路、方法和措施,才能更好地為中小學生乃至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服務。
何妍:在社會轉型時期加強社會心理服務和體系建設的新時代背景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應持什么樣的立場,如何給自己定位?
俞國良:社會轉型,即經由傳統型社會向現代型社會快速轉變,這就是新時代的重要特征,就是時代的制高點。目前,人們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大強度的競爭壓力和高目標的成就動機,使個體心理健康問題及其引發的社會矛盾、沖突日益突顯,導致個體心理、社會心理處于一種無序狀態。人民的需要從物質文化轉向美好生活,而美好生活需要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社會心態是社會矛盾的“晴雨表和指示器”,而心理健康則是人民“美好生活”的社會心理面向。在社會心理服務的大框架下討論與實踐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服務,這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應持的基本立場;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服務的基礎,心理健康服務是社會心理服務的核心,這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論基礎。總體來講,新時代背景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提高站位,即站在時代的制高點上。
何妍:就是說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社會心理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社會心理服務的延伸和基礎,它們之間的這種關系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俞國良:可以從四個方面來看,首先看服務對象,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務重點是個體與群體,與社會心理服務的對象重合。其次看服務的目標,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高全體中小學生的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水平,與社會心理服務的目標有異曲同工之妙。再來看服務的類型與途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心理健康促進、發展性心理輔導、危機干預等都可以視為是社會心理服務的組成部分,是社會心理服務的具體化。最后看服務的方式、方法及隊伍建設,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服務是社會心理服務的“壓艙石”。可以說,無論從服務的對象、目標、類型、途徑還是從服務的方式、方法及隊伍建設來看,心理健康教育和社會心理服務都是高度契合的,這也充分體現了心理健康服務是社會心理服務的延伸,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務可以成為為社會心理服務打基礎、夯地基的“基礎工程”。
方法及理念
何妍:基于這樣的時代站位和基本立場,基于對心理健康教育和社會心理服務的關系的正確認識,您認為在方法層面,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組織實施、機制建設、領導管理等方面應該如何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改變?
俞國良:心理健康服務是社會心理服務的具體化,這決定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組織實施中要有全局觀、整體觀。無論是全面開展心理健康促進與教育,積極推動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服務,還是重視心理危機干預和心理援助工作,都可以視為是社會心理服務的組成部分,都是為了在中小學生中倡導健康生活方式,有意識培養積極心態,學會調適心理困擾和心理壓力,提升心理健康素養,進而培育良好社會心態,營造健康向上的社會心理氛圍。
心理健康服務是社會心理服務的“壓艙石”,這決定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機制建設中要有體系觀、系統觀。各地中小學要建立健全地區、學校、年級、班級、小組等各級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拓展心理健康服務領域和范圍,為社會心理危機干預和疏導機制“劈山開路”,為進一步展開社會心理服務奠定基礎。
社會心理服務包括微環境、中環境和宏環境系統,對應著個體、人際、群體層面的社會心理服務,這決定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領導管理中要有生活觀、生態觀。教育即生活,生活即環境。微環境是學生直接接觸到的生活環境,健全的社會心理服務能夠幫助學生在面臨這些微環境系統中出現的問題時,舒緩負性情緒,發展積極情緒,并提供專業的幫助與輔導;中環境系統是兩個或多個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與聯系,它對學生來說,就是家校互動,為人際層面的社會心態培育掃清障礙;宏環境系統包括特定的文化、亞文化或其他更廣泛的社會背景,社會心理服務體現在扶助和引導處境不良學生、低社會經濟地位學生群體,對不良生活事件進行預警、疏導等。這些都能夠有效調整相應學生群體的社會心態,為培養目標群體的良好社會心理打下堅實基礎。
一句話,全面推進和深化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須樹立“大心理健康教育觀”。它的實質是從整體性和發展性的思路出發,充分考慮中國社會環境和新時代的發展特點,建立符合中國國情和富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體制觀,是對符合中國國情、富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體制的認識、理解和判斷。
何妍:我知道您一直在提倡和呼吁建立“大心理健康教育觀”,請簡要介紹一下“大心理健康教育觀”的背景、內涵和實現路徑,同時也希望在時機合適的時候能就“大心理健康教育觀”對您進行專題訪談。
俞國良:好的,感謝邀請!心理健康概念的歷史演變、新時代賦予心理健康概念的新意義,以及與心理健康概念相關的教育實踐,都折射出社會歷史變遷對心理健康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觀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提出了“大心理健康教育觀”。其方向是堅持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任務是提高全體師生以及家長的心理健康意識,理念是全面強化心理健康教育向心理健康服務的轉變、問題導向向積極心理品質促進的轉變,方法是大膽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徑和新方式。
“大心理健康教育觀”的實現路徑,是在社會心理服務框架下,通過心理健康服務的中介作用,逐步走向社會心態培育。這是由我國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決定的,也是健康中國、幸福中國的歷史使命所決定的。
挑戰與趨勢
何妍:我國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在未來的發展中應重點關注哪些問題?
俞國良:有四個方面的問題值得關注:第一,從心理健康教育轉向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并重,著力提供優質心理健康服務;第二,由側重于中小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的矯正,向重視全體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與心理行為問題的預防轉變;第三,著力構建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生態系統;第四,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師隊伍的建設,強調以實證為基礎的教育干預,重視教育效果的評估與反饋。
近年來,隨著積極心理學的悄然興起和蓬勃發展,學校心理服務的對象逐漸擴展到全體學生,強調面向健康的大多數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以預防和促進發展為導向。目前,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正處在從教育模式逐漸向服務模式轉變的過程中,這種轉變是歷史的必然,也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必然。
何妍:從教育模式向服務模式轉變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勢所趨,那么服務模式和教育模式最根本的區別在哪里?
俞國良:服務模式相對于教育模式,主要強調的是視角不同。教育模式有一個內隱假設,即教育者根據預設的內容和目標,有計劃有步驟地對教育對象實施影響,有“強人所難”“居高臨下”之嫌;服務模式則重視以學生自身的發展性需要為出發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根據他們的心理發展規律和成長需要,提供相應的心理健康服務,即強調提供適合學生發展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
何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擁有一支素質精良的教師隊伍,您對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培養有何建議?
俞國良:在今后的工作中,教育行政部門應規范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職稱評聘、崗位設置、工作量計算等相關制度,制定有針對性的績效考核方案,并明確薪酬與績效考核的關系以及職稱晉升的途徑,激發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的工作熱情。另一方面,國家教師教育政策應向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傾斜,通過諸如減免學費、提供獎學金等手段,鼓勵青年才俊投身該專業。為此,我們鄭重呼吁:有關部門應確定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職責,以及從事該項工作的基本條件和資質;確定專兼職教師的能力標準,包括教師心理健康的標準和教師心理健康的教育能力標準;確定專兼職教師的工作標準,包括工作內容、工作流程和工作途徑方法等;對資格認證進行試點工作,確定認證標準、認證機構和認證方式;編制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基礎培訓和提高培訓方案,對非專業背景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進行基礎培訓,對專業背景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進行提高培訓;定期對培訓效果進行質量評估;定期開展對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調查。
何妍:概括來講,未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何不斷自我更新和優化?
俞國良:對于未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宏觀上應提高自身站位,站在新時代的制高點,樹立“大心理健康教育觀”,在社會心理服務框架下開展各項工作。具體地講,加強現代學校心理輔導制度建設是核心,編制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素質指標是基礎,從實施心理健康教育走向心理健康服務并建立服務體系是途徑,提供適合中小學生發展需要的心理輔導與心理健康服務是關鍵。
編輯/衛 虹 終校/張國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