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新
從表象中尋求實質、在變化中探究規律,這是人們經常采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然而,如何尋求、怎樣探究,往往比實質和規律本身更重要。如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不對,可能會帶來風馬牛不相及的錯誤結果。這就不能不提及統計分析學中的一個著名理論——“柏格森悖論”。
“柏格森悖論”是由美國醫生和統計學家約瑟夫·柏格森提出的。他在一項研究中發現:醫院里患有糖尿病的人群中,同時患膽囊炎的人數較少;而未患糖尿病的人群中,患膽囊炎的人數比例則較高。這似乎可以說明,患糖尿病能使病人減少患膽囊炎的概率。但事實上這個結論是錯誤的。原因是,在統計樣本時只選擇了住院病人,而忽略了更多沒有住院的人。由于統計方法不對頭,導致了統計數據不全面,使兩個本來彼此無關的變量之間呈現出貌似密切相關聯的因果關系。
現代社會,人們對經濟、民生、科技、文化等問題的研究,常常需要借助數據統計分析的方法。沒有數據,往往無法看清世界;但僅有數據,同樣無法看清世界,甚至還會以為看清了而作出錯誤的抉擇和決策;倘若用不正確的方法獲得了不真實不全面的數據,則更會得出完全錯誤甚至極其荒謬的結論。不久前,我朋友所在的縣城,有家官方機構搞了一項公共產品服務滿意率調查,按其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公眾滿意率高達96%以上。可是,我朋友的許多同事、熟人和親朋好友都對那項服務不滿意,有的還曾公開提出過批評意見。那么,何來96%以上的滿意率呢?原來,那家機構搞的是小范圍抽樣調查,他們以電話、短信、微信等方式對100位有通信聯系的熟人進行了訪問,結果大多數受訪者礙于情面投了滿意票。試問,這樣的調查,除了給人以虛高滿意率而可以嘩眾取寵外,還有什么實際意義?
撇開弄虛作假、為我所用、先下結論再找數據等主觀意識上的錯誤根源不說,“柏格森悖論”主要源于就事論事、以偏概全的直線思維方式,由此帶來的一個簡單工作方法就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幢居民樓煤氣泄漏爆炸造成人員嚴重傷亡,初步調查結論為煤氣設施老化所致,于是某些管理者便斷定凡煤氣泄漏都與設施有關,于是來個煤氣設施大更換便完事,根本不知道或不懂得去檢視反思可能與事故相關的其他不安全因素。類似的事例,人們早已司空見慣。譬如,煤礦瓦斯爆炸了,就呼呼啦啦地到所有煤礦普查一遍;沉船事故發生了,就認認真真地對所有船只察看一遍;化工廠出事了,就轟轟烈烈地對所有化工企業嚴查一遍……然而檢查完了似乎就萬事大吉了,并沒有舉一反三、系統治理的“下篇文章”。不是說這樣的檢查不該搞,而是說僅僅搞這樣的檢查是遠遠不夠的!萬事萬物錯綜復雜、千變萬化,造成各種事故的原因盤根錯節、千頭萬緒,倘若頭腦簡單、思維固化,只知道風來門擋水來土掩、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會用全面、系統、聯系的方法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不知道從源頭上嚴防事故、從釜底下斷然抽薪,又怎么能使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和根本消除?都說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害死人,其實“柏格森悖論”——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不對頭——也會害死人。
馬克·吐溫有句名言:“手握錘子的人,看什么都像釘子。”有些人總是習慣于在某個小圈圈里觀察問題、思考問題,結果必然是一葉障目、以偏概全,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甚至掩耳盜鈴、自欺欺人。有個故事說,一輛汽車在黑夜里拋錨,司機估計沒油了,于是下車檢查油箱。因為沒帶手電,他便掏出打火機照亮,結果“轟”地一聲巨響,油氣被引燃而發生爆炸……事后,他痛心疾首地說:“當時只想借打火機的光看看油箱里還有多少油,根本沒想到打火機會引爆油箱。”這就是典型的直線思維惹的禍!它只會用單向、孤立、固化的思維方式面對問題,不能認清事物發展的特點和規律,不能把握事物變化的本質及其相互聯系,因而看到和想到的總是且僅僅是“冰山一角”,這就難免產生認識上的謬誤、判斷上的錯誤和決策上的失誤。
面對紛繁蕪雜的現實世界,管理者應當學會全面思考、系統分析和辨證施治,警惕“柏格森悖論”蔓延及其帶來的不良后果,防止因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簡單而危害事業、影響發展,勤于深入實際調查掌握第一手資料,善于洞察事物的整體、本質、相互聯系及其發展變化,從而得出準確結論,作出正確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