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子平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諸葛亮青年時期的“隆中對”不過三百余字,但卻是大文章,主要是為劉備規劃了發展戰略,預測了三國并立的局面,歷來為人稱道,當然也有爭議之聲。
“隆中對”大致可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當前的形勢和任務。當時劉備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要有個窩兒,亟需攻占一個地盤。諸葛亮分析了曹操和孫權的情況,說他們實力太強,他們的地方你占不了。該攻占哪里呢?諸葛亮獻計:一個是荊州,一個是益州。荊州是戰略要地,益州土地肥沃。劉表和劉璋這兩個老本家“暗弱”無才,你得向他們下手。后來雖說形勢有變,但這個規劃也算大致實現了。特別是攻占益州,劉備有了立國的主要地盤。東漢最終分為魏蜀吳三國,這些基本上正如諸葛亮慧眼預測。
第二部分規劃的是三國戰略相持階段。諸葛亮開出的方子是“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這里說內政有點簡略。陳壽評價諸葛亮說:“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于將略”。劉備和諸葛亮安撫周邊少數民族是成功的。但諸葛亮治理內政跟他領兵作戰一樣,都屬于行家里手加拼命苦干,是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主兒,但不屬此領域頂尖人才或一流水平。論軍事指揮,諸葛亮跟古代的孫臏、吳起、白起、韓信、衛青、霍去病等一流軍事家有較大差距。他的統兵作戰史雖無大敗記錄,但也從沒有重要戰役的大勝利。赤壁之戰是孫權周瑜唱的主角。像曹操大敗袁紹,陸遜大敗劉備這樣戰果輝煌的大殲滅戰,諸葛亮從沒有做到過。六出祁山總體上都是失敗的。論內政,諸葛亮清正廉明,從嚴治政,這些有目共睹,但諸葛亮沒有革故鼎新的大胸懷,也沒有富民強國使社會綜合實力增長的大思路,跟歷史上的管仲、吳起,以及后來的王安石、張居正等都不能相提并論。試問,占領益州漢中等地后,同一時期劉備、諸葛亮的內政治理比曹操強到哪里?比孫權強到哪里?好像沒有明顯的差別。其實搞好內政,增長人口,積累雄厚的財力,使自己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社會綜合實力高于曹孫,才是統一的堅實基礎,好比文景之治為漢武帝戰勝匈奴打下基礎一樣。你的統治和曹操孫權也差不多,老百姓得不到啥實惠,憑啥去“簞食壺漿以迎將軍”?
“隆中對”的第三部分是戰略進攻,這兒的硬傷就明顯了。你要大舉攻打曹操,先不說兵分兩路距離遙遠難以配合,容易被各個擊破,你總得顧及到在一邊虎視眈眈的孫權吧。前邊剛講過,孫權“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實力不可小覷,而孫權的目標同樣是統一全中國啊。作為階段性目標,孫權對荊州是志在必得,這也是東吳全體文臣武將的共識。后來劉備雖然只占據荊州一部分,但孫權還耿耿于懷,劉備不吐出這一塊,所謂“外結好孫權”只是一廂情愿的夢想。孫權此思路直接導致呂蒙白衣渡江全殲關羽大軍。但“隆中對”論述到這里一句也不提孫權——好好的三國論,剎那間變成了“兩國論”。孫權同意跟你結盟,只是因為曹操強大,對雙方都是主要威脅。到“天下有變”時,如果約孫權一起北伐,攻占曹操地盤后,中華大地就是兩國并立,距離統一還很遙遠,孫劉之間可能還得曠日持久的血戰。當然“隆中對”說的是單獨行動,讓劉備兩路大軍殺向曹操,那么孫權肯定要視劉備為主要威脅。除非是傻子,誰都會意識到,劉備攻占曹操地區后,將該地區廣闊的土地與眾多的人口與自家合為一體,肯定實力猛增,下一步的目標必然指向孫權。雄才大略的孫權安能坐等亡國之痛?你北伐,孫權能不在背后捅刀嗎?假如關羽攻擊襄陽時呂蒙沒有襲取荊州,這時候孫權也一定要全力攻占荊州,甚至攻占益州,這樣劉備豈不是成了爭霸中原反倒讓勾踐抄了后路的吳王夫差嗎?還談什么“霸業可成、漢室可興”?所以劉備諸葛亮后來的失敗從某種角度看,還真是“始誤于隆中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