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王莊


近從《細說大宋大全集》里,讀到了一則小故事:太平興國四年(979)二月十五日,宋太宗趙光義御駕親征離開汴京,宋對北漢二度大規模討伐開始了。十八日,車駕到達澹州(今河南浚縣),太仆寺的官員宋捷在路邊迎接。宋太宗聽到這人的名字,興高采烈地說:“此仗必勝了。”于是封宋捷為將作監丞。
仗還未打,僅憑著名字里帶有報捷的“捷”字,就被封官——因名得福,好玩,好玩。
歷史上,不乏“因名得福”的現象:清光緒三十年(1034)殿試后,主考大臣把入選的試卷按名次排列,呈請慈禧太后“欽定”。慈禧看到劉春霖的考卷時,卷面上那清秀的小楷,使慈禧眉宇舒展,又一端詳“劉春霖”三個字,覺得這個名字寓意好。當時清王朝正處于內憂外患風雨飄搖之際,“春霖”也許能帶來好兆頭,于是慈禧點劉春霖為“一甲頭名狀元”。第二年科舉制度廢除,劉成了中國歷史上的“末代狀元”。這位仁兄,名字里帶有吉祥字眼,也因名得福。
更多的“因名得福”的現象,這兒就不再贅述。
僅從以上兩例中,明眼人就已經發現,同為因名得福,情況也是有區別的:劉春霖首先是因為文章寫得好,字寫得漂亮(科舉考試,一看書法,二看文章——筆者注),才得以讓慈禧看到他的名字,繼之因名得福。若不是文章好、字也好,他的名字起得再好,恐怕也到不了慈禧跟前,無從引起慈禧的興趣和好感。這叫“憑實力摘星”。
像宋捷那樣,“戰績”未出,僅憑名字里有個吉祥字眼就被皇帝賞識封官,除了證明趙光義那廝做事孟浪,形而上學,實在是多虧討伐北漢的戰局最后勝利了,從此北漢的十州、一郡、四十一縣、十三萬五千二百二十戶、三萬軍隊,全部歸宋朝所有。要不是戰局取勝,“宋捷”這名字豈不是銀樣镴槍頭?趙光義豈不也要坐蠟,他豪氣干云地斷言,豈不違背了“蛋未孵別先數小雞”的古訓,成了望梅止渴畫餅充饑?
名字,往大處、好處說,就是一個人的外包裝,商品講究包裝,質優商品再有個生動、靚麗的包裝,可謂錦上添花。所以,一個人名字,包裝一下,起得時尚好聽,大氣獨特有創意,也是不錯的選擇。可商品戒絕過度包裝,一個人的名字,也戒絕過度包裝。往小處、實處說,名字不就是個簡單的符號嗎,何用像當下不少年輕家長那樣,煞費苦心,翻書查字典,甚至花錢到起名社里為孩子求名?我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當年袁隆平出生時,嬰兒出生表上所填的名字叫“袁小孩”,普通、平淡得很。普通、平淡又怎樣?前不久,一個段子在網上傳得不亦樂乎。該段子點贊說,袁隆平思想先進,知識淵博,出身名門卻如同鄉下人,貌似俗漢卻擅長吹拉彈唱,閑聊不改鄉音土語,關鍵場合卻能講一口地道的英語,年愈九十仍忙于田間,造福世界卻清廉寡欲……結論:上下五千年,袁隆平堪稱神農。相反,二十多年前,那個在北京到莫斯科的K3國際列車上大肆劫掠旅客財產的犯罪團伙里,有個和大科學家牛頓同名的家伙,因罪大惡極,到頭來被法律剝奪了生命。
噫吁嚱!因名得福誠可羨,徒有虛名實可哀。還得相信那句老話:包子好吃不在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