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素梅

音樂教育是學校美育的主要內容和重要實施載體,學校音樂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通過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持久興趣,涵養美感,和諧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對人的一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綜合利用社會美育資源,融合學校音樂教育,是促進學生音樂素養形成的有效途徑。
所謂社會音樂文化是指日常生活、社會活動中經常接觸到的音樂,及各種媒介傳播平臺上的音樂。諸如數字化互聯網絡、電視、廣播、音像制品、報刊、大型現場文藝文娛活動、社會民俗活動等。隨著現代大眾傳媒和社會化媒體的迅速發展,群眾性的文娛活動也得到蓬勃發展,音樂文化方面的宣傳報道也越來越多、越來越豐富。這種社會音樂文化符合學生個人心理預期及社交共同愛好,也有一定的科學性和知識性,還兼具通俗性和娛樂性,因此,在社會中被廣泛地接納,特別是學生對這種事物接納得特別快。通過對在校學生的調查了解,發現社會音樂文化與學校音樂教育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雙向促進作用。
第一,社會音樂文化有助于學校音樂知識的形成及擴大。
學校音樂包括以中小學音樂教材教學內容為主的音樂教學,以及音樂興趣小組、社團活動。教師在課堂中對學生實施音樂審美教育,引導學生參與感知、感悟、表現音樂。不過,現階段乃至以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學校音樂教學的授課時間不會有大幅度的增長,也正是受這個關鍵因素的影響,對于教材上的內容,教師無法進行更深入的拓展,而對于教材以外的音樂知識、內容,也無法進行過多的傳授。
青少年正處于長身體、學知識、開眼界的時期,對新鮮事物或符合自身心理需求的事物特別感興趣。而社會音樂文化也極力迎合大眾的文化心理,以追求擴大節目的受眾面,從而獲取良好的經濟效益。兩者之間形成了一種相互促進的社會現象。社會音樂文化一般具有直觀簡單的模式,對學生極具吸引力,這種強大感染力和潛移默化的作用,既是我們教學所追求的,也是學校教學不可取代和不容忽視的。
以各種形式出現的社會音樂文化,滲透于學生日常生活中,學生通過耳濡目染、手舞身動,直接了解和掌握了很多校內沒有教授或學不到的音樂文化知識,充實和豐富了學校音樂教育的基礎。接受社會音樂文化熏陶的過程,也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想象力、表現力和創造力(包括音樂表現形式和音樂表現手段),以及有利于提高其對音樂感知、音樂知識及技能的擴展,開闊音樂視野。這種社會音樂文化的作用恰好填補了學校音樂教育的空白,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第二,社會音樂文化加強和促進了學生更全面的音樂認知和體驗。
社會音樂文化的流行熱潮,實質上是一種客觀的大眾熱烈傳播。它包含的信息量巨大、內容廣泛,符合大眾的心理期待,又有個性表現,是各類感官刺激的高度融合,容易被大眾接受。它承載和傳播的內容,使學生對音樂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并有意識地進行全面的了解和多角度的認識,例如演唱、演奏等音樂學習資源在網絡中都可以找到,供學生學習和模仿。這些學習模仿行為,效果遠好于課堂教學,也就是孔子說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社會音樂文化以“形”“容”誘人,把意識中抽象模糊的東西轉換成容易理解的形象,達到一種語言難以描述的意境。而且,涉及面廣、覆蓋面大、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能引領學生的興趣,由喜歡到關注到模仿甚至沉迷,這就為校內音樂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契機,我們可以結合一些需要傳授給學生的知識、理念等,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特別是在培養和發展學生的音樂記憶力、音樂想象力、音樂表現力和音樂積極品質,以及情感的渲染,學生間對音樂分享體驗的社交活動,表達自己的感受和對音樂的理解,都有很好的效果。
第三,社會音樂文化可引導和激發學生直接參與音樂文化實踐活動。
中小學音樂作為普適性、大眾性教育,始終圍繞兩個基本主線:行為(過程)體驗與音樂(內涵)體驗,要面向每一個學生,體現素質教育的全面性,面向全體學生的階梯式發展,體現素質教育的發展性,就是要立足于音樂學科三大核心素養(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培養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而社會音樂文化可以作為學校音樂教育的有益補充和擴展延伸,使學生在參與和體驗中健康成長,直接或間接地為求知、求新的學生打開了更多的窗口,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并且不受教育、教學模式的約束。學生對表層文化中感興趣而又不懂的知識、技能,只要愿意去接觸學習、嘗試和探索,在互聯網都可以獲得。在正確的指引下,引導學生適度參與文化市場提供的各種文藝娛樂活動,除了增強文化藝術上的參與意識,也能直接鍛煉和提高學生的音樂感受和審美能力,從而讓不同層級的學生各盡其能,各取所需,各有所得,開闊視野的同時也豐富了知識結構,逐步提高個人的音樂綜合素養。
第四,正確理解社會音樂文化與學校音樂教育的關系。
社會音樂文化的滲透力和影響力是強大的,它對學校音樂教育的幫助也是得到認可的。不過,它只是音樂教育的一個很好的補充部分,而不是主體,決不能替代和完成學校音樂教育的目的和任務。相對于音樂教育來說,社會音樂文化具有強化教學基礎、豐富教學內容、擴展教學思維的促進作用。學校音樂教育的成功開展,又可使社會音樂文化更加繁榮,即是“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
然而,社會音樂文化也可能會給學生帶來一些不良影響,比如一些商演市場、娛樂文化中一度泛濫的炒星追星現象,又如一些低俗的音像傳播等,都可能危害學生的身心。因此,在學校的音樂教育中,教師應該多層級、多維度地滲透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教會學生懂得選擇,懂得從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目前,東莞市也在嘗試采用新媒體的方式開發“每周一歌”美育資源,組織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開展“每周一歌”活動,利用好社會美育資源,融入學校音樂教育,使我們的工作著眼于回歸學校音樂教育,更好地完成音樂學科“立德樹人,以美育人”的目標和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