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毅
廣播電視節目作為群眾獲取信息、了解社會形勢的最主要方式,尤其是新聞類節目,已經成為外界信息傳播的主要橋梁。而地方廣播電視節目其在城市文化、特色、發展進程的傳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若想降低新媒體形式所導致的受眾流失問題,當地媒體部門應當堅持本土化改造,為廣播電視節目的轉型發展提供助力。本文圍繞如何努力打造廣播電視節目的地域特色展開了探討,并提出相應解決措施。
堅持本土化改造與創新
當前新媒體的不斷推進及落實,對廣播電視節目造成了較大的沖擊,致使一直專注于廣播電視節目的聽眾、觀眾大規模流失,這一形勢也對其發展造成了較大的阻礙。為了改善這一形勢,當地媒體部門應當及時順應時代發展進行轉型,實現邊緣突破,通過改革的方式來推動其可持續發展。同時還應當積極探尋受眾的心理,了解其對廣播電視節目的真實需求,確保在增加地域特色時能夠符合當地受眾的喜好,從而使其更好地傳播。根據以往的調查了解所得,當地群眾對一些民風民俗類的節目有著較大的興趣,而且本地方言的運用更能增加其親近感。在此,為了能夠讓群眾了解更多的地域特色,可在本地電視臺以及廣播中采用當地方言的方式,在進行轉播時應當切換普通話,對于一些方言可用普通話表明含義,這其實也是提高收視率的一種主要方式。
其次,在互聯網的驅動下,網絡媒體因有著時效性、共享性等特點,因此對廣播電視媒體帶來了較大的考驗,但是其也有一定的不足,其所面向的受眾大都為80后,對于70、60年代的人而言,廣播電視媒體會更加實際,這種因年齡所產生的劣勢也可作為廣播電視節目發展地域特色的主要方式,并結合年輕人的想法制定并推出相應的欄目,以此來提升欄目的傳播效率及收視率,如當前較火的美食節目《舌尖上的中國》,其以輕松快捷的敘述節奏以及精巧細膩的畫面,為群眾展示出中國的日常飲食以及傳統美食,而且所展示的內容中不僅包含了美食,更是通過美食來描繪我國傳統文化,讓中國傳統文化得以廣泛流傳,此類文化節目可緊緊抓住受眾的眼球。
運用數字技術展現地域文化魅力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進步,各種高新技術手段為群眾的生活及工作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數字技術也被廣泛運用在電視節目的錄制及后期剪輯中,切實提升了圖像的質感,給予受眾全新的觀看體驗感。對于當地媒體發展地域特色而言,也可以利用該技術手段,將地域文化以及獨有的自然景觀進行全面渲染,在視覺體驗上進行改進,同時對于一些民間傳說等富有想象的文化,可以采用轉化為實體的方式,以此來滿足受眾對這些形象的心理期待感,在得到有效落實后,所產生的傳播作用才會更加明顯,而且虛實結合的方式還可以將一些紀錄片完整地展現在群眾面前,如民間的信仰、建筑等,如陜西的窯洞、福建的土樓、皖南民居、北京四合院、泉州的老君巖等都有著地方性特色意義,可利用數字化技術對此進行著重描寫,以強烈的視覺效果展現將地域文化的特色展現得更加淋漓盡致。
精心實施節目調改
首先,應當以廣播電視節目的形式作為主要切入點,及時引進國內外先進的錄制方式,讓節目以全新的形式及面貌展現在群眾面前,給其聽覺及視覺帶來較大的沖擊感,以此來吸引群眾的注意力。
其次,在內容上還應當及時進行調整,以地域特色作為主要調整目標,將富有地方代表的節目放在黃金檔口,并增加一些農業、生態、新聞花絮以及討論性節目,這種創新的節目內容更加符合聽眾及觀眾的要求,對傳播范圍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最后,還應當注重廣播電視節目的覆蓋性,而且這點對于節目形式的改革質量效果也有著密切關聯,各市區、縣級媒體部門應當對傳輸網的建設工作加強重視度,確保廣播電視節目能夠讓群眾清晰地聽到并看到,并為群眾提供更多的選擇性,從而達到地域特色節目建設推廣的根本目的。
全力辦好特色節目
閩南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其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深深扎根在海內外閩南人生活之中,成為聯接全球閩南鄉親的重要精神紐帶。泉州廣播電視臺立足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依托用閩南方言播出的刺桐之聲廣播頻率和閩南語電視頻道,以文化為主打,在節目設置、內容安排上突出閩南文化特色,使其成為海峽西岸對臺宣傳的主陣地和對臺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打造了 《咱厝人》《閩南茶館》《閩南好家風》《唐山過臺灣》《志明和春嬌》等一批文化宣傳精品節目。
經濟一直是各地區的主要發展目標,當然媒體部門也應當承擔起此重任,大力宣傳經濟效益,以此來起到鼓勁以及營造良好發展氛圍的作用,同時還需要加大招商引資的宣傳力度,推出一些創業型等欄目,并在內容上與目的相貼合,緊扣中心思想,讓群眾一眼便知其實際重點。因此,題材的選擇也是至關重要的環節,需著重凸顯出地域特色,并主要體現出與其他地區相比的優勢特點,以此來讓宣傳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需明確突出“鄉村振興”結合當地農業經濟的實際情況以及發展中心制定合理的欄目題材,確保該欄目在實際推出時能夠為農民群眾提供最精確的數據信息。在此過程中還應當構建信息獲取平臺,為當地農民群眾及時掌握農業市場走勢構建相應的平臺,確保該平臺可在推動當地農業經濟發展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最后,以往的媒體播放形式基本以傳播內容為主,未深入了解社會群眾的實際生活狀況,這也導致在內容上與實際情況有著較大的差異。為此,廣播電視節目還應當推出走進鄉村節目,給予群眾說出自己內心感受的機會,與以往傳播的方式相比,該形式因與現實相貼合,更能提升實際宣傳效果,社會群眾作為發言代表、作為新聞傳播的主體,可有效地引導及鼓勵全縣人民勇敢地克服困難,將阻力轉變為動力,樹立建設美好家園的決心以及信心。當前,部分地區電視節目所推出的“回鄉大學生見聞”等欄目,在形式上所采取的是自行收集信息、自行錄制、自行播放的方式,這種創意性的傳播方式在社會上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力,在此可以此為參考,創辦出與其形式相仿的欄目,讓地域特色體現得更加徹底。
爭取把握輿論監督
媒體電視節目的初衷本就是為群眾提供精確的信息資訊,但是在提供資訊的同時還應當重視群眾的呼聲,確保能夠及時了解群眾的內心想法,從而才能讓廣播電視節目發揮出最大效用價值。各地區電視臺應當開設群眾熱線窗口,將監督杈力放手于群眾,讓群眾客觀地對此展開評價。在此過程中,新聞媒體部門工作人員在接聽群眾電話時,應當認真對待,并以熱情飽滿的態度傾聽每一位群眾所述說的情況,而且群眾所敘述的問題無法解決時,還應當及時上報到領導部門,尋求有效的解決方法,確保每一件事都能落實到實處,并給予群眾相應的答復。關注民生民情一直都是促進我國社會和諧的主要方式,因此需積極處理市民的投訴問題,用媒體的傳播力揭露一些社會所存在的灰色區域,以此來達到在社會群眾心中樹立良好形象的根本目的,為地域特色節目的打造奠定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在當前我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媒體市場也逐漸被網絡媒體分得一杯羹,而且各地區的電視臺、廣播欄目的競爭愈發激烈。當地廣播電視節目若想提升核心競爭力,需要及時轉型,以傳播地域特色作為主要改革目標,利用地域文化差異性的優勢創建特色鮮明的廣播電視節目,以此來吸引更多的群眾,同時還應當對群眾的心理及實際需求加強重視度,積極創新地域文化傳播方式,以此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目的。
參考文獻:
【1】段絢,黃靜蕾.多屏共振打造“三農服務”融媒體矩陣——以湖北廣電新媒體集團“三農服務融媒體中心”為例【J】,傳媒論壇,2021,4(03):42-43.
【2】陳春彥,論持續聚焦縣級融媒體研究的必要性——兼談融媒體研究的“腰部”轉向 【J】,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2020 (06): 53-60.
【3】江蘇省委統戰部江蘇師范大學徐州市委統戰部聯合課題組,顏廷、江蘇新僑鄉建設研究:現狀、問題、對策【J】.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1,22(01):14-21.
(作者單位:泉州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