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政偉
電視記者在電視節目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是作為傳播者,更是作為正能量的職業代表,在新聞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點,整理好事件起因、經過、結果等基本要素,將探索到的事情的真相呈現在觀眾面前。但是近年來假大空新聞層次不窮,社會質疑的目光也從新聞轉移到記者身上,所以電視記者的轉型和堅守之路迫在眉睫。基于此,本文從各個角度全方位地剖析電視記者轉型難,堅守更難的原因以及一些解決方案。
融媒體的概述
融媒體作為一個新生的詞匯,包含了豐富的含義。廣義上是指利用一切可融合的資源來為公眾提供新型的宣傳理念,狹義上是指運用媒體媒介資源(如報紙、廣播、電視等傳播信息的載體)來更快更好地傳遞信息,發揮各個媒體中的優勢,擯棄不好的成分,從而達到新聞的最大傳播力度的方式。如期刊報紙的保存性高,但是傳播速度慢;電視的傳播速度迅速,但是容易遺忘,不易保存,那么融媒體則是將多方面的信息、多種傳播途徑融合起來,取長補短,造就“中央廚房”式的創作報道。這是互聯網時代對新聞產業和電視記者的一種挑戰,更是一場機遇。
融媒體時代電視記者轉型和堅守的必要性
新聞的真實性受工作環境和個體素質的限制
記者工作所處的環境之大,決定了記者的職業不會循規蹈矩地進行,而是要磨練自身吃苦耐勞的心性,在新聞點出現的第一時間,奔赴現場,記錄或拍下現場的重要信息,保證新聞的真實客觀-一真實客觀是新聞的生命,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新聞都存在這一屬性。由于工作量大或者在名利的誘惑下,某些記者通過一些捷徑來達到自身的目的。如擺拍捏造假新聞,利用人們的共情心制造新聞爆點,又或者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對新聞添枝加葉,加以莫須有的細節,而不去真實地接觸新聞人物,深入挖掘新聞事實。在種種劣質新聞的暴露下,新聞的真實性受到巨大的挑戰,電視記者的權威性也受到質疑和威脅。
受眾接收信息的能力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信息雙向交互的程度
社會大眾倡導的社會知情權能否得到貫徹實施,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受眾接受信息的能力。當受眾處于一個信息閉塞的狀態時,新聞的傳播也就無法發揮其作用。同時可以確定的是,受眾的信息接收會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如生活在偏遠山區的受眾,首要問題是生存問題)一連最基本的生活都沒有得到滿足的地區又怎么會有多余的資金和精力來追求新聞傳播時效性呢?那么當受眾僅以廣播來單一地接收信息的時候,意見和看法的交流就難以實現及時交互。
融媒體時代電視記者轉型和堅守的策略
不畏艱險,堅守初心的同時改變認知的思維角度
初心不改,方得始終。這里記者的初心指的是對職業道德的堅守,對真善美的堅守和對采寫精神的堅守。傳播渠道多樣、受眾注意力分散、新聞內容同質化等問題的出現,對電視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變原有的思維方式,多提出假設并進行合理驗證,對新聞事件有自己的獨特思維和合理決斷,才是電視記者應該有的重要品質和能力。
適應當前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和數字化的趨勢,主動利用新技術,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實現記者轉型升級
在五聯網的時代背景下,新聞的生產和發布都發生了重大的變革。媒體的創新發展面臨著重大的機遇和挑戰。各個行業的解構帶來受眾對新聞注意力的分散,新聞的同質化等也引起媒體和記者的危機感。電視記者要面對的不是單一類型的新聞事件,而是多類型的、復雜的新聞信息。面對不同類型如政治新聞,經濟新聞、文化新聞、社會新聞、人物新聞等,不同時效的新聞如長消息、短消息等,不同的載體新聞如電視新聞、報紙新聞、廣播新聞、網絡新聞等,不同的新聞來源如按鄉村新聞、城市報道、國內新聞、國外新聞等,記者如何把控新聞的采訪、排版,發布的具體要求,從而形成優秀的新聞報道,這就要求記者需要了解清楚各個媒體的優勢和劣勢所在,在不同的媒體中取長補短,正確運用科技的力量,提高新聞媒介的影響力。
記者從用戶角度思考問題,面對不同的受氽環境,運用新技術,進行創新性呈現。
用戶是新聞信息傳播的接收者,是歸宿,所以面對不同的受眾環境,以用戶為傳播主體,讓媒體內部的生產、運行、資源整合之間得到融會貫通,媒體和用戶,媒體和媒體,用戶和社會,用戶和事實之間的障礙得到打破。所以記者要從用戶方面思考問題,考慮用戶的信息需求是什么,信息接收渠道在哪里,信息如何反饋等各方面的問題,如何運用技術的力量,提高新聞采寫效率和社會效益,為用戶進行新聞的創新性呈現。
打造數字電臺服務的平臺,促進新舊媒體融合
當今新媒體背景下,記者強化互聯網思維,就要深入問題的內涵,轉變傳統的思想觀念,對新聞采訪要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增加新聞報道內容的多向性,轉變思維不要把新聞采訪的內容局限在一個特定空間內,注意問題的延展性和外延性,對采訪的角度和方向采取不固定的策略,在看待問題的角度上要注意不能以偏概全,注重內容的真實性,避免因為以偏概全對廣大人民群眾造成誤導。在此過程中,傳統媒體人記者要強化互聯網背景下,多元化地思維,以促進新舊媒體融合。現代社會,一部移動終端就可以讓“人人都是媒體人”,互聯網調研公司發布的數據顯示、流媒體平臺、地圖、圖片、即時通信等諸多互聯網服務的移動化水平占據九成。因此,記者要在當今數字經濟、大數據、網絡傳播、平臺互動化的環境中順勢而為,不斷學習掌握新的技能,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正是當今新聞人記者所要做出改變的真實寫照,公眾號平臺的撰稿、排版布局、微博超話,直播平臺的實時互動等這些新的傳播信息的媒介,要時刻圍繞主旋律,以受眾群眾為中心,打造數字電臺服務的平臺,需要記者深入了解學習,以適應新媒體的新格局。
例如記者可以利用大數據分析了解時事動向,為群眾提供個性化的新聞素材和話題互動,拉近與受眾群體的距離,積極學習互聯網前端和后端的知識,根據后臺的數據,了解群眾的點擊量和瀏覽信息的數據,進行分析和動態的把握,在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之下,為記者提供機會又是迎接挑戰,傳統媒體人要利用大數據數字平臺對群眾進行新聞的推送。新聞人要積極參加地方平臺的培訓活動,以強化記者的互聯網思維,就《手機拍攝及短視頻剪輯》《新聞寫作技巧》《網絡輿論管理與控制》等課程進行培訓,不斷強化互聯網思維和全媒體的理念,促進新|媒體的融合。記者要運用當今“互聯網+”的思維,加強數據的應用,一定會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
融媒體時代讓信息生產,傳播,反饋的全過程集中到一個“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的中央廚房式媒體平臺,面對著市場的需求,電視記者的轉型升級要以融媒體理念為基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打造一個一體化督導,全盤式掌控的信息平臺,適應時代互聯網和數字化的大發展,改變原有思維,樹立全新職業觀念,培養職業道德,提高專業能力。利用融媒體的優勢來加快自身職業的轉型,創新媒體內部生產體制,致力于培養電視記者成為新時代下的全媒體人才。最后,職業角色的發展也要求電視記者堅守初心,堅守新聞的原則,在精力和汗水中為社會大眾帶來優質的新聞報道,為大眾呈現一個公開化、透明化的社會環境,從而實現職業的價值與人生的價值。
(作者單位:江安縣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