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冉
進入二十一世紀,我國的經濟發展進入了高速發展的快車道,由此帶來的高新技術發展和互聯網的更新迭代,進一步催生了新媒體的發展,而主流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所帶來的融媒體時代,也迎來了發展的熱潮。需要知道的是,融媒體時代的到來不光對傳統的主流媒體帶來沖擊,也為傳統媒體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機遇和變革。本文以融媒體時代下黨報編輯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為重點,探索黨報編輯如何在融媒體時代下化挑戰為機遇,實現更深層次的發展。
新媒體當道,各種各樣的碎片化信息傳播形式涌入我們的生活中,我們醉心于新媒體帶來的紛繁綺麗的傳播內容中,卻難以注意到童話的反面:以新型主流媒體為代表的娛樂化傳播形式正在蠶食我們的主流媒體帶來的價值傳播。在以黨報為代表的主流媒體中,面對新的背景沖擊,逐漸出現了話語杈旁落、新聞傳播過度娛樂化等新問題,沖擊了主流媒體的發展。但不能否認的是,這種新的媒介形態的出現,對黨報編輯和其他主流媒體的發展又帶了許多新的出路與思考。
融媒體時代黨報編輯面臨的挑戰
技術變革帶來的沖擊
新聞的特殊性質決定了新聞媒體工作人員作為黨和人民耳目喉舌的性質。在傳統的黨報編輯中,新聞工作者更多的著重于對黨和國家大政方針的撰寫和編輯,在涉及技術等高科技方面考慮較少。隨著融媒體時代的深入發展,傳統的黨報編輯工作者越來越難以用舊有的模式適應新型的傳播格局。黨的理論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也難以有效地得到推廣宣傳。在融媒體時代下,高新技術的發展使得融媒體呈現出依靠大數據等形式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也對黨報等傳統主流媒體的制度和模式帶來了一定的沖擊。
市場份額消減,難以吸引新流量
融媒體的發展衍生了新型主流媒體的崛起,在碎片化的傳播形勢下,受眾可以根據不同階段的需求了解掌握相關信息,以黨報為代表的傳統主流媒體的話語權被迫下移到其他新型主流媒體受眾,在媒體市場上的份額也逐漸被瓜分。而對于黨報本身來說,其帶有濃厚政治色彩的傳播內容也難以吸引年輕的新流量,受氽流量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受到較大影響。
融媒體時代黨報編輯面臨的新機遇
融媒體為黨報編輯機制改革帶來新思考
技術的革新給黨報的編輯制度帶來了較大的沖擊,新技術的沖擊雖然對黨報的編輯工作帶來了挑戰,但也不乏其中所蘊含的機遇。黨報編輯要抓住技術變革的關鍵點順勢而上,在融媒體的背景下借助新技術不斷豐富變革自身的傳播機制,打破局限性,用制度變革支撐更宏大的傳播效果。
融媒體時代為黨報編輯的融合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需要看到的是,在融媒體分割黨報等傳統主流媒體市場流量的同時,也為黨報編輯提供了一條融合創新以吸引更多流量的新思路。在融媒體的時代背景下,各媒體融合發展可以取長補短發揮各自優勢,用全新的形式來吸引受眾,并提高流量注意力。
融媒體時代下黨報編輯的解困之思
保持新聞的時效性真實性
誠然,融媒體時代下人人都可以成為新聞的生產者,在報道事實的過程中也會夾雜許多虛假的謠言傳播,這種謠言傳播通過新媒體特殊的傳播時效很快捷能迅速傳遞,嚴重的甚至可能主導輿論,危害社會和諧。做為主流媒體的黨報編輯,在乘勢進行媒體融合實踐的過程中,還應注意保持新聞信息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報道新近發生的事實,弘揚社會正能量。不應刻意追求受眾關注而對新聞信息不經核實直接發布,這樣既有損黨報在人民心中的分量,又會大大降低黨報的公信力。在時局流變中,要想“砥礪前行”,就要先“不忘初心”,只有保證新聞的質量,才能破解挑戰與困難。
堅持基本原則
黨報編輯是共產黨的媒體人,是宣傳黨和國家大政方針、弘揚社會正能量、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積極向好的紐帶。在融媒體時代下,黨報編輯不僅要與時俱進積極思考制度變革,還應守住黨報編輯的原則和底線,報道的內容不得有損國家形象和破壞社會和諧,同時還應兼具黨報編輯的自覺性和思想覺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做堅定不移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共產主義制度的維護者和共產黨的擁護者。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黨報編輯的工作指導,推動黨報媒體更好地為人民服務、更多地傳達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更有效地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擇優選題,吸引受眾流量
黨報編輯的主要任務除了傳達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還兼具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使命。因此在黨報編輯工作中,媒體工作者要善于選擇報道題材,爭取用正面的案例報道來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弘揚正能量。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報道一些抗疫斗爭中的正面事例和英雄故事,不僅能夠引起人們的關注,還能激發人們心中對英雄的崇拜與愛戴之情,進而對國家戰勝新冠肺炎疫情產生更大的信心,全力支持國家。選擇優秀的題材進行報道,既是吸引受眾關注的新方法,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傳遞社會正能量,形成守望相助的良好社會氛圍。
調整語態,實現與受眾的積極互動新型主流媒體之所以廣受歡迎和喜愛,除了其碎片化的傳播形式外,還源自于其本身帶有的能夠貼近傳播者與受眾距離的獨特魅力。在融媒體時代下,直播帶貨、短視頻等形式使得受眾從后臺隱匿轉向前臺表演,任何人都可以通過這種形式實現真正的“零”距離傳播。這也給黨報編輯等主流媒體的新聞工作者帶來了思考。黨報等主流媒體的編輯工作也應力求變革,實現與受眾的深切交流,傾聽公眾的聲音,反映公眾最想知道的民生百態,讓黨報成為受眾在快節奏的傳播時代下不可缺少的新聞獲知渠道,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這就需要黨報編輯在進行媒體工作時及時注意調整語態,改變傳統工作中“居廟堂之高”的情形,逐漸轉變為“處江湖之遠”的狀態,才能更加貼合受眾的日常生活,表達民生,真正替人民發聲,成為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直播帶貨”成為主要的經濟消費形式,一些主流媒體的新聞工作者、地方官員紛紛“下場”直播帶貨,由中央電視臺主持人朱廣權和李佳琦組成的直播帶貨組合“小朱配琦”組合更是創造了銷售量新高。黨報編輯也應從中借鑒經驗,多與民眾進行互動,改變話語形態進而加深交流,才能在融媒體時代下更好地實現為人民服務,使主流媒體同樣為受眾接受、喜愛。
善用新技術,提高宣傳效率
在黨報編輯的工作中,除了要考慮與受眾之間的貼合度,還要進一步提高宣傳效率,使得黨報編輯的新聞信息可以直接速效地對受眾產生影響。融媒體時代要想達到黨報宣傳的理想效果,就要學會應用大數據、云計算等高新技術,通過智能推送將黨報所要傳達的信息精準對接到個人,讓受眾在享受碎片化的傳播過程中也在潛移默化地接受黨報編輯想要傳遞給受眾的信息。這樣既能保證傳遞的新聞信息帶有官方的權威色彩,避免泛娛樂化的新聞消費,又能最大限度地實現黨報的傳播效率,提升整體傳播格局。
例如,在兩會期間,許多主流媒體的新聞記者通過“Vlog+新聞”的報道模式來報道兩會的內容,通過Vlog這種貼近受眾日常生活的輕松形式報道新聞,既促進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互動,為黨報的革新提供了新思路,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受眾更加樂于接受官方的新聞信息,實現高效率的傳播。
在融媒體時代,泛娛樂化的傳播方式早已改變了受眾的新聞信息接收與傳播的過程模式,在主流媒體式微的情形下,黨報的編輯工作人員轉變新的新聞生產方式和傳播形式迫在眉睫。黨報編輯只有在保持新聞時效性和真實性以及堅持基本原則的基礎上擇優選擇題材,積極調整語態,并積極利用高新技術實現理想的新聞傳播效率,才能在時局流變中適應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在融媒體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緊跟時代腳步,真正做好黨和人民的“良心媒體”,進一步弘揚和宣傳社會主義正能量,砥礪前行。
(作者單位:聊城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