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琳 王雲 編輯/長歌
平時生活中有一部分人會出現心肌缺血的現象,而秋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期。哪些原因會引起心肌缺血,心肌缺血與冠心病有何聯系,“三高人群”如何預防心肌缺血?
心肌缺血(myocardial ischemia)是指冠狀動脈的供血不能滿足心肌代謝需要,是因心肌的氧供應和氧需求之間的不平衡引起的。
打個比方,原本一天3桶水,就可以滿足一天生活所需。如果這天只有2桶,那就是供應減少了。如果給了3桶,但因為換季要洗被單,水不夠用了,這就是需求增加了。
心肌缺血的臨床表現個體化差異明顯,部分患者可無明顯癥狀,有癥狀的心肌缺血患者主要表現為心前區的不適、胸悶或者胸痛,而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心前區的癥狀也會有所不同。其他常見癥狀包括心律失常、呼吸困難、胸痛并向其他部位放射等。嚴重的心肌缺血常可伴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表現出心臟和全身的各種伴隨癥狀。
心肌缺血最典型的癥狀就是運動過程中的心前區不適、疼痛,往往在運動停止后可自行緩解。心前區不適可具體表現為患者感到憋悶、緊縮感等,疼痛性質為壓榨樣疼痛,因此叫心絞痛,有時候可伴有瀕死的恐懼感。有些特殊類型,疼痛還可能波及更大的范圍,上至下頜、下至上腹部,左側可包括左肩、左上肢小拇指一側。所以,部分牙痛、胃痛、頸部不適也不能忽視心臟的問題。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心電圖上雖然提示心肌缺血,但是否是冠心病造成的還不能確定,心電圖只能作為診斷冠心病的一個參考。在某種情況下,有些人出現類似“心肌缺血”的心電圖改變,但不是真正意義的心肌缺血。
因此,如果患者沒有胸痛、胸悶的癥狀,也沒有吸煙、飲酒、高血壓病、糖尿病、高脂血癥或者家族史等,往往冠心病的可能性就比較小,這種心電圖上的“心肌缺血”往往意義不大。
如果患者出現癥狀或者有冠心病的危險因素,說明患有冠心病的風險較高。因此,心電圖提示心肌缺血,往往冠心病的可能性大,但并不意味著一定就是冠心病。存在心電圖上的“心肌缺血”改變,必須要有進一步檢查的心肌缺血理化證據,才能診斷為冠心病。
一般來說,當冠狀動脈狹窄超過50%,而且患者出現典型的心絞痛癥狀或者心肌缺血客觀證據時,才可診斷為冠心病。
臨床上,心絞痛的癥狀和心肌缺血往往不一定同時并存:有一部分長期從事體力活動的人群、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可以不出現心絞痛癥狀;還有一部分患者有活動相關的心絞痛癥狀,但在靜息狀態下,心電圖是正常的。也正因為如此,診斷冠心病不能單靠心電圖,還需要進行冠狀動脈造影等檢查才能確診。
輕度的心肌缺血是可逆的,但要看病因是什么,如果是一些可逆的病因,例如,精神緊張、勞累后誘發的心肌供血不足,出現臨床癥狀,有時經過休息或緩解壓力后可好轉;貧血導致的心肌缺血,如果短期內貧血得到改善,那么心肌缺血也會改善。
但如果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或者合并高血壓、糖尿病等,一旦診斷有心肌缺血,往往會越來越嚴重,通過飲食還有藥物來控制,無法自行好轉,且需要經過長期的用藥來治療,避免誘發心肌梗死或者是心臟的突發事件。


眾所周知,“三高”一般是指高血壓、高血糖(糖尿病)、高血脂。這類人群心肌缺血極易發展為冠心病或心肌缺血性疾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三高”會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其中也包括心臟的冠狀動脈。
粥樣硬化后的血管管腔會狹窄,甚至閉塞,血管壁上的斑塊可能突然破裂、形成血栓,堵塞冠狀動脈。病變血管供血的心肌就會缺血,甚至損傷壞死,發生心肌梗死。
高血壓會損傷血管壁,可以引起心肌肥厚,肥厚的心肌需要的供血增多,容易引起心肌缺血,還易引起心律失常,比如房顫合并快速心室率時,心臟也會缺血;高血糖時的高滲(濃度)改變會損傷血管內皮,糖尿病還會引起繼發的血脂代謝紊亂;高血脂除了膽固醇等能在血管壁上沉積外,也會引起血管內膜的炎癥、損傷等。這些都會損傷血管,使動脈血管發生粥樣硬化改變。所以,“三高”發展到后面,多半會導致心肌缺血。
“三高人群”預防心肌缺血,必須從源頭抓起,控制血壓、血糖、血脂,防治動脈粥樣硬化,還可以從飲食、運動等方面入手進行生活方式的調整。
飲食方面
如在平衡膳食的基礎上,控制總能量的攝入,盡量保持理想體重或使體重逐漸向理想體重靠攏。盡量減少食用肥肉、葷油、奶油、動物內臟等,控制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的攝入。控制鈉的攝入量,每天不超過2.5g,相當于食鹽不超過6g,同時注意控制醬油、味精、榨菜、腐乳等高鈉食物的攝入。
有關文獻報道記載,長期飲酒會使血管失去正常的彈性,對心臟的損害很大。吸煙不僅容易使血管痙攣、血流變慢、血壓升高、心律加快,還會引起心律失常,甚至會導致動脈硬化和冠心病的發生,血壓升高時還容易發生中風。所以戒煙限酒必不可少。
運動方面
規律的有氧運動可使總膽固醇(TC)降低,對穩定斑塊、延長甚至阻止粥樣斑塊形成意義較大。因此,進行適量的有氧運動有助于預防和改善心肌缺血。但建議盡量以緩慢運動為主,例如快走、慢跑、游泳、太極等。如果一旦出現了明顯的胸悶、氣短、心悸、勞累、過度疲乏,甚至引發胸痛時,都必須停止運動并至醫院就診。
在控制“三高”的同時,要特別注意抗動脈硬化、抗血小板治療。抗動脈硬化,尤其是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除了改善生活方式、控制飲食之外,如果有必要,還需要服用降脂藥物來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建議到醫院由醫師評估是否要藥物協同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