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劍 編輯/小丁
藥物進入人體發揮作用是受多種因素影響和制約的。機體方面的因素如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病理因素、遺傳因素、時間因素、生活習慣與環境等;藥物方面的因素如藥物理化性質、藥物劑型、給藥方法(給藥劑量、給藥途徑、給藥時間、給藥間隔、療程)、藥物相互作用和長期用藥等,均可對藥物的作用產生一定的影響。下面,筆者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影響藥物作用的生理因素。

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影響藥物作用的生理因素主要有患者的年齡、體重、性別、個體差異等。
由于兒童和老人的生理功能與青壯年人群有較大差異。因此,國家藥典規定年齡在14歲以下的用藥劑量為兒童劑量,14—60歲為成人劑量,60歲以上為老人劑量。兒童劑量和老人劑量應以成人劑量為參考量酌情減量。
1.兒童
兒童的各個器官和組織正處于生長、發育階段,年齡越小,器官和組織的發育越不完全。藥物使用不當會造成器官和組織發育障礙,甚至會造成嚴重損傷,并有可能產生后遺癥。例如,使用嗎啡、哌替啶極易出現呼吸抑制,而對尼可剎米、氨茶堿、麻黃堿等又容易出現中樞興奮而致驚厥。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對第八對腦神經的毒性極易造成聽覺損害,氟喹諾酮類藥物因含氟可影響骨骼和牙齒的發育生長。兒童體液占體重比例較大而對水鹽代謝的調節能力差。如高熱時使用解熱藥不當引起出汗過多極易造成脫水。此外兒童還對利尿藥特別敏感,易致電解質平衡紊亂。
2.老人
老人的組織器官及其功能隨年齡增長而出現生理性衰退,對藥物的藥效學和藥動學產生影響。老年人體液相對減少,脂肪增多,蛋白質合成減少。如丙戊酸鈉在老年人血中游離藥物濃度明顯高于年輕人,其原因一是白蛋白含量減少,二是白蛋白對藥物的親和力明顯降低,三是器官清除能力下降。肝、腎功能隨年齡增長而逐漸衰退,藥物代謝和排泄速率相應減慢。老年人除生理功能逐漸衰退外,多數伴有不同程度的老年性疾病,如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癡呆癥、骨代謝疾病、前列腺肥大、胃腸疾病等,對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藥物、心血管系統藥物等比較敏感。如有心腦血管病的老年人在拔牙時禁用含腎上腺素的局麻藥;苯丙醇胺易誘發老年人中風、心肌梗死、腎衰等。因此,有心腦血管病、腎病的老人不宜使用含有這類藥物的復方制劑。

年齡差異可導致體重存在明顯差別,即使在同年齡段內體重也會有一定的差別,這種差別可影響藥物作用。如果服藥者的體形差別不大而體重相差較大時,若給予同等劑量藥物則體重較輕者血藥濃度明顯高于重體重者。反之,當體重相近而體形差別明顯時,則藥物的水溶性和脂溶性在兩者的體內分布情況就有差別。因此,比較科學的給藥劑量應以體表面積為計算依據,它既考慮了體重因素又考慮了體形因素,如嬰幼兒用藥一般均采用體表面積來計算。
男女性別不同對藥物的反應在正常情況下無明顯差別,但女性在特殊生理期間,如月經期、妊娠期和哺乳期對藥物作用的反應與男性是有很大的差別。女性在月經期,子宮對瀉藥、刺激性較強的藥物、引起子宮收縮的藥物敏感,容易引起月經過多、痛經等反應。在妊娠期使用上述藥物還容易引起流產、早產等。此外,有些藥物還能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對胎兒生長發育和活動造成影響,嚴重的可導致畸胎,故妊娠期用藥應十分慎重。在分娩前用藥應注意藥物在母體內的維持時間,一旦胎兒離開母體,則藥物無法被母體消除,引起藥物在新生兒體內滯留而產生不良反應。在哺乳期的婦女,有些藥物可通過乳汁排泌而被哺乳兒攝入體內引起藥物反應。
有些個體對藥物反應非常敏感,所需藥量低于常用量,此稱為高敏性。反之,有些個體需使用高于常用量的藥量方能出現藥物效應,此稱為低敏性。
某些過敏體質的人用藥后發生過敏反應,又稱變態反應。變態反應是機體將藥物視為一種外來物所發生的免疫反應。這種反應與藥理效應無關,且無法預先知道,僅發生于少數個體。輕度的可引起發熱、藥疹、局部水腫,嚴重的可發生剝脫性皮炎(如磺胺藥)、過敏性休克(如青霉素)。對于易產生嚴重過敏反應的藥物用藥前應做皮膚試驗,陽性者禁用,即使陰性者也應小心應用。
還有一類特異體質的人對某些藥物發生特異性反應,稱為特異質反應。特異質反應是由于這類人的遺傳異常所致。如骨骼肌松弛藥琥珀膽堿引起的特異質反應是由于先天性缺乏血漿膽堿酯酶所致。
總之,患者的年齡、體重、性別、個體差異等都可能增強或減弱藥物療效,甚至還會產生不良反應。因此,了解和掌握這些影響因素,可以更好地進行個體化用藥,充分發揮藥物的治療效應,減少不良反應,達到安全有效防治疾病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