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皇勝
(江西銅業集團地勘工程有限公司,江西 德興 334224)
欽州—杭州結合帶是我國重要的銅(金)多金屬成礦帶,沿帶發育有一系列的大中型多金屬礦床,如德興銅礦、銀山銅金多金屬礦和東鄉銅礦等。江西東鄉銅礦是一個以銅為主,共(伴)生有硫、鐵、鎢等的多金屬礦床。前人曾對東鄉銅礦的地球化學特征[1]、流體包裹體[2]、控礦構造[3-4]、巖漿巖年齡[5]和成礦時代[2,5]等進行了研究,探討了礦床成因、成礦規律[6-7]和礦床形成時代。本文在充分利用前人已有資料的基礎上,通過分析研究Ⅴ礦體最新的探礦數據,研究分析礦體在縱向和水平方向上的空間分布規律,結合巖漿巖、構造等控礦因素,初步總結礦體地質特征及礦化富集規律,推測可能的探礦方向。
東鄉銅礦位于欽—杭結合帶北東段的贛東北地區(圖1),贛東北深大斷裂和萍鄉—廣豐深大斷裂帶的交匯處,萬年推覆隆起南側。區內構造十分復雜,褶皺和斷裂構造十分發育,褶皺分為雙橋山群構成的北東-北東東向基底褶皺和北東-北東東向蓋層褶皺[4]。區域巖漿活動頻繁強烈,具有多期次特點,以燕山期火山活動為主[5]。
礦區內出露地層較簡單,從老至新分別為新元古界萬年群牛頭嶺組(pt31an)、上泥盆統-下石炭系華山嶺組(D3-C1h)、下石炭系梓山組(C1z)、上石炭系黃龍組(C2h)、上白堊系河口組(K2h)及第四系(Q)。

圖1 東鄉銅礦區域地質簡圖
(1)新元古界萬年群牛頭嶺組(pt31an):出露于礦區西北部,呈北東走向,傾向南東,主要巖性為一套深灰、青灰色、灰綠色,風化后呈灰黃、紫紅色絹云黑云千枚巖、粉砂砂質千枚巖、凝灰質千枚巖夾含錳條帶狀千枚巖等,與上覆地層不整合接觸。
(2)上泥盆統-下石炭系華山嶺組(D3-C1h):出露于礦區西北部,呈北東走向,傾向南東,主要巖性為紫紅色薄層粉砂巖、礫巖,砂礫巖互層,夾黃綠色、灰白色粉砂巖等,與上覆地層不整合接觸。
(3)下石炭系梓山組(C1z):出露于礦區中北部,呈北東走向,傾向南東,主要巖性為深灰色砂礫巖夾泥巖、碳質泥巖、石英砂巖夾泥質灰巖和礫巖等。銅硫礦體主要賦存于梓山組上段地層中。
(4)上石炭系黃龍組(C2h):出露于礦區中部,呈北東向展布,傾向南東,主要巖性為灰色厚層狀塊狀灰巖、白云質灰巖、紫紅色薄層粉砂巖、灰白色石英砂巖夾粗砂巖、粉砂巖、灰白色鈣質砂巖夾泥巖等,與上覆地層不整合接觸。銅硫礦體主要賦存于黃龍組下段地層中。
(5)上白堊系河口組(K2h):分布于礦區南部,被大面積第四系覆蓋。主要巖性為紫紅色鈣質砂質礫巖、鈣質含礫砂巖、鈣質砂巖夾粉砂巖等,與上覆地層不整合接觸。
(6)第四系(Q):第四系地層主要分布于礦區南部、河谷兩側及山間溝谷附近,為砂、礫石紅土與現代殘積物、坡積物及沖積物。
東鄉銅礦位于贛東北深大斷裂和萍鄉-廣豐深大斷裂帶的交匯處,受贛東北深大斷裂及其次級斷裂控制,區內構造十分發育,以斷裂構造為主,規模大小懸殊。根據斷裂走向主要分為北東向、近南北向和北西向,其中以北東向斷裂最為發育(圖2)。
(1)北東向斷裂:是區內規模最大、發育程度最好、自北向南貫穿全區的一組斷裂,控制銅硫礦體及脈巖的分布,為區內控巖、控礦和容礦的主要構造。斷裂長數百米至數千米不等,整體走向北東50°~60°,傾向南東,傾角30°~50°。
(2)近南北向斷裂:分布于礦區北部,規模較小,多切割礦體和巖體。斷裂長數米至幾十米不等,整體走向350°~15°,傾向南東,傾角中等至陡傾斜。
(3)北西向斷裂:分布礦區中部及西部,規模較小,多切割礦體和巖體。斷裂長數米至幾十米不等,整體走向290°~330°,傾向不一,傾角陡傾斜。

圖2 東鄉銅礦礦區地質簡圖
礦區內巖漿巖發育,具有多期次特點,晉寧期、海西-印支期及燕山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巖漿活動,其中燕山期巖漿最為強烈[3]。區內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巖分布較廣,位于礦區中北部,為淺成相-超淺成相的花崗閃長斑巖及石英斑巖,基本沿斷層走向呈脈狀、扁豆狀順層產出,與斷層走向和礦體展布方向一致,在空間上與礦體關系十分密切。
根據蔡逸濤對侵入巖和成礦年齡的研究[5],塊狀礦石石英中流體包裹體Rb-Sr等時線年齡為161.8±9.6 Ma(MSDW=1.3),花崗閃長斑巖樣品的鋯石U-Pb定年結果為164±2 Ma到160±1 Ma,成礦年齡與花崗閃長斑巖的形成時代較為一致,成礦物質、成礦流體來自于燕山期侵入巖,銅礦主體成礦期應為燕山期。
東鄉銅礦礦床呈北東向帶狀展布,由6個銅礦體、5個硫礦體、4個鐵礦體(鐵帽)和8個鎢礦體所組成,是一個以銅為主的綜合性礦床。在空間分布上,自上而下依次為鐵鎢礦體-次生富集銅礦體-原生銅硫礦體,除部分鐵鎢礦體地表有露頭之外,所有原生銅硫礦體均未出露地表,屬隱伏礦體。銅礦體以Ⅰ、Ⅴ、Ⅶ號礦體為主,三者占礦床總儲量的95%以上。
銅硫礦體主要分布在15~85線之間,長約1 200 m,控制礦體標高-600~+50 m,走向北東40°~60°,局部波狀彎曲,傾向南東,傾角35°~45°。礦體賦存于上石炭統黃龍組(C2h)地層中,礦體產狀與地層產狀基本一致。礦體總體上呈現為淺部連續性好,傾角40°~50°,呈似層狀,深部連續性較差,傾角變緩,呈透鏡狀、豆莢狀,膨大縮小、分支復合、尖滅再現特征明顯。
銅礦體礦石類型主要為黃銅黃鐵礦石,少量黃鐵黃銅礦石。礦石礦物主要為黃鐵礦、膠黃鐵礦、黃銅礦、方鉛礦、閃巧礦、輝銅礦、斑銅礦、輝鑰礦、赤鐵礦等;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斜長石、方解石、綠泥石和絹云母等。
圍巖蝕變以硅化為主,次為絹云母化、碳酸鹽化、黃鐵絹英巖化和綠泥石化,為中低溫熱液蝕變。
本次收集整理Ⅴ銅礦體(銅資源占比約51%)-660~+30 m鉆孔及坑道探礦質量點199個,繪制了礦體銅品位垂直縱投影、厚度垂直縱投影和水平投影等值線圖,研究分析礦體的空間展布形態、分布規律及銅的富集規律,為下一步找礦方向提供依據。
礦體銅品位的變化最能體現銅元素的運移、賦存及富集規律。從Ⅴ銅礦體銅品位垂直縱投影等值線圖上可以看出(圖3):礦體整體沿走向自北向南、由淺至深呈U型或馬鞍狀分布,總體上礦化較連續穩定。15~47勘探線之間礦體賦存標高逐漸減小,礦體多有膨大縮小、尖滅再現的現象,并見有數個無礦天窗,礦化連續性較差。47~71勘探線之間礦體賦存標高逐漸增加,礦化連續穩定,55~63勘探線間深部仍有礦化,等值線未封邊。-300~+30 m標高區間內,等值線分布較密集,銅品位變化幅度較大,并出現數個銅品位高值區。-660~-300 m標高區間內,等值線分布及變化都十分平緩均勻,銅品位變化幅度小。礦體沿走向總體呈現為北部膨大縮小、尖滅再現特點明顯,中部及南部礦化連續穩定。垂向上礦體表現為“上富礦、下貧礦”的特點,淺部出現多個銅品位高值區,深部銅品位較小。
綜上所述,礦體成礦物質是由南向北沿斷裂及裂隙通道呈一定角度向上運移,整體礦化較連續穩定,并在-300~-100 m標高區間內富集形成多個銅品位高值區。Ⅴ銅礦體探礦工程控制程度高,等值線基本完全封邊,只有55勘探線深部及71勘探線南側有礦化,等值線未封邊,可能具有一定找礦前景。

圖3 Ⅴ礦體Cu品位垂直縱投影等值線圖
礦體是受斷裂構造控制的層控型礦床,礦體厚度與斷裂及裂隙的分布范圍、發育程度及產狀變化有關,通過分析礦體厚度的變化可以側面反映斷裂、裂隙及含礦地層的分布范圍和產狀變化。從Ⅴ銅礦體真厚度垂直縱投影等值線圖可以看出(圖4):礦體真厚度等值線圖形態與銅品位基本一致,整體呈U型或馬鞍狀分布。15~47勘探線之間礦體賦存標高逐漸減小,等值線分布較均勻,變化較大,厚度膨大縮小特征明顯。47~71勘探線之間礦體賦存標高逐漸增大,等值線分布及變化較均勻平緩,厚度隨標高增加而減小,71勘探線以南等值線未封邊。礦體總體呈兩側薄、中間厚的形態,并出現有數個厚度高值區,大部分厚度高值區與銅品位高值區未疊合,無明顯的對應關系。
綜上所述,厚度變化程度能側面反應斷裂及裂隙發育的區域,大部分厚度高值區與銅品位高值區未疊合,礦體真厚度與銅品位無明顯的相關性。
為研究Ⅴ礦體的空間展布形態、分布規律及成礦物質運移方向,本次根據探礦質量點揭露的賦礦標高,分別按-100、-200、-300、-400、-500和-600 m標高制作銅品位水平投影等值線圖(見圖5)。從圖5可以看出,Ⅴ礦體總體由深至淺、南東至北西方向逐步分布,走向北東,傾向南東,為緩傾斜-傾斜礦體,礦化較連續穩定,見有多個無礦天窗,在水平及垂向上分支復合、膨大縮小的特點明顯。礦體由深部向淺部侵入,規模逐漸變大,并在-400 m標高礦體規模達到最大,長度約1 400 m。在-400 m標高39~47勘探線位置礦體開始形成分支,間距逐漸增大,于-300 m標高間距達到最大,形成南北兩段式礦體。南段礦體于-300~-200 m標高區間內逐漸停止向上延伸并消失。北段礦體在向淺部延伸的過程中,再次形成分支,并于-100 m標高礦體復合。銅品位等值在-300 m標高以上分布密集,出現數個銅品位高值區,-300 m標高以下分布平緩均勻,未出現高值區,與銅品位垂直投影圖的“上富礦、下貧礦”特點一致。

圖4 Ⅴ礦體真厚度線垂直縱投影等值圖

圖5 Ⅴ礦體銅品位-600~-100 m水平投影等值線圖
根據礦體在空間位置及銅品位變化的情況,可推測成礦物質由深部向淺部、南東向北西沿斷裂及裂隙運移,經歷多次膨大縮小、分支復合,在淺部次生富集形成富礦體。
從Ⅴ礦體真厚度水平投影等值線圖(圖6)可以看出:厚度等值線分布形態與銅品位水平投影等值線圖基本一致,厚度等值線分布密集,起伏變化較大。礦體厚度高值區從-600 m標高43線向上延伸至35~47勘探線,南礦段延伸至-400 m標高67線,北礦段延伸至-200 m標高27~31勘探線。厚度高值區縱向上由深至淺均勻分布,水平方向上主要分布于31~59勘探線之間。結合銅品位與真厚度水平投影等值線圖對比分析:-200 m標高真厚度高值區與銅品位高值區分布位置疊合,對應關系明確;-300 m標高真厚度高值區與銅品位高值區分布位置有明顯的錯距,對應關系不明顯;-600~-400 m標高區間內出現多個厚度高值區,而銅品位分布均勻,無高值區,兩者無明顯對應關系。

圖6 Ⅴ礦體真厚度-600~-100 m水平投影等值線圖
斷裂及裂隙是容礦的主要構造,厚度變化情況能側面反映斷裂及裂隙發育程度。根據礦體厚度高值區的分布情況,可推斷31~67線之間斷裂及裂隙十分發育。礦體厚度變化與銅品位無明顯的相關性,與斷裂及裂隙發育程度相關。
(1)成礦物質由深部向淺部、南東向北西沿斷裂及裂隙兩側延伸,形成U型或馬鞍狀的Ⅴ礦體。受斷裂及裂隙的影響,礦體膨大縮小、分支復合的特點明顯。深部銅品位均勻且較低,淺部發生富集形成銅品位高值區,具有“上富礦、下貧礦”特點。
(2)Ⅴ礦體厚度高值區縱向上深淺分布均勻,水平方向上主要分布于31~67線之間,與斷裂及裂隙發育程度相關,與銅品位無明顯相關性。
(3)據Ⅴ礦體勘查情況,勘查工程布置合理,控制程度較高,礦體延深情況清晰,邊深部礦體基本封邊,只有55線深部及71線南側有礦化,未封邊,可能有一定的找礦前景。
(4)根據現有研究,燕山期花崗閃長斑巖的形成時代與成礦年齡較為一致,尋找燕山期花崗閃長斑巖將是礦區找礦研究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