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麗,袁 哲,宋旭超,趙惠茹,李偉澤
(西安醫學院 藥學院,陜西 西安 710021)
芒果葉為漆樹科植物芒果(MangiferaindicaL.)的葉,在中國主要產于云南、廣西、廣東、福建、臺灣等地。在印度、孟加拉和馬來西亞等國也有大量種植,品種較為豐富[1]。芒果葉的來源較為充足,藥理作用廣泛,吸引了眾多國內外學者對其化學成分、藥理效應等方面進行研究。作者將從芒果葉中總黃酮成分的提取工藝、化學結構、藥理作用等問題展開論述,為今后芒果葉中黃酮類成分的研究提供參考。
芒果葉中所含黃酮類成分的含量會隨著采收時間的不同而發生變化。2013年,鄧東明等[2]研究了不同時期芒果葉中總黃酮含量的變化,采集不同時期的芒果葉,持續1 a,檢測結果發現,1月和11月采收的芒果葉中所含黃酮成分最多,5~7月的量比較少,這可為在一定時期采收芒果葉提供參考。
頻率高于20 kHz的聲波稱為超聲波,具有方向性好,在水中穿透能力強的優點。過去,芒果葉中黃酮類成分的提取方法主要有浸提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等傳統方法,一般使用的提取溶劑過多、提取效率較低且溶劑不易回收,最近很多研究利用超聲波協助傳統方法提取黃酮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黃鎖義等[3]利用超聲波輔助乙醇浸提法提取芒果葉中的黃酮成分,提取率明顯較單純使用乙醇浸提法高,且提取的樣品純度也明顯上升,說明超聲波輔助浸提可以有效提高黃酮的提取率。邱賀媛等[4]采用超聲波輔助技術提取芒果葉中的黃酮類成分,并分別用控制變量法探究溫度、提取溶劑濃度、固液比及提取時間對提取率的影響,發現這4個因素中,提取溶劑濃度對提取率的影響最大,其次為提取溫度,然后是提取時間,最后是芒果葉與溶劑的用量比,并且發現按照固液比為1∶40 g/mL,控制提取溫度為40 ℃,用φ(乙醇)=40%溶液提取約50 min,芒果葉中黃酮的提取率最高。宋浩銘等[5]采用響應面法優化芒果葉總黃酮的超聲提取工藝,最佳工藝為提取溫度65 ℃,超聲波功率90 W,提取時間48 min,該條件下驗證實驗得到芒果葉總黃酮的提取率為5.26%。
微波指的是頻率為300 MHz~300 GHz的電磁波,較其他用于輻射的如紅外線等電磁波的波長更長,穿透效果更好,因此,在天然產物的提取實驗中使用越來越廣泛[6]。許曉鑫等[7]研究了微波輔助提取對提取率的影響,采用單因素實驗研究了溫度、微波功率、φ(乙醇)等因素對提取率的影響,發現適宜的微波功率可以提高黃酮提取率,并且與超聲波輔助方法相比,所用時間減少很多,明顯地提高了工作效率。2012年,謝三都等[8]也利用微波輔助傳統的水溶液浸提方法,探索了適宜的提取條件,提取率較原始方法有了很大提升,所用時間明顯縮短,較好地提高了芒果葉的利用率。
張帆等[9]以百色芒果葉為原料,分別采用乙醇加熱回流法和超聲提取法進行單因素實驗和正交實驗,分析φ(乙醇)、液固比、提取時間和提取溫度對總黃酮效果的影響,結果發現,芒果葉總黃酮的最佳提取工藝為乙醇加熱回流法,最佳條件為溫度100 ℃,時間2 h,液固比10 mL/g,提取次數3次,該工藝穩定、可行。
芒果葉中含有多種化合物,2010年,胡彥君等[10]以甲醇為溶劑,提取液用柱色譜進行分離,運用波譜解析進行結構分析后,主要得到了5種化合物,其中屬于黃酮的主要有楊梅素、槲皮素、芒果苷等成分。
槲皮素又名櫟精、槲皮黃素,屬于黃酮類化合物,多與糖形成糖苷,含有較多酚羥基,因此,也可將其看作多酚類化合物。芒果葉中槲皮素含量較多,鄧建梅等[11]分別對芒果的果實、葉子、莖進行槲皮素的含量測定,發現芒果葉的提取液吸光度最大,說明芒果葉為槲皮素存在的最佳部位。2016年,中國學者謝紫薇等[12]利用高效液相色譜對芒果葉中所含的槲皮素以及其與糖形成的蘆丁含量進行了測定,并根據實驗結果總結了一些較好的提取方法和實驗條件。槲皮素作為芒果葉中的一種重要成分,對芒果葉的藥理活性起著關鍵作用[13]。
楊梅素又名楊梅樹皮素、楊梅酮。為一種黃色針狀物,屬黃酮類化合物,是楊梅屬植物楊梅的葉、皮、根的重要成分,也是芒果葉中重要的黃酮類成分之一,其結構與槲皮素相似,較之多一個酚羥基,其藥理活性廣泛,在糖尿病的治療研究中具有廣闊前景[14-15]。
芒果苷屬于二苯吡酮型黃酮類化合物[16],主要存在于射干、芒果葉和樹皮以及知母的根莖中,芒果苷是芒果葉提取物中最重要的活性成分[17],關于芒果葉的多項研究主要是圍繞芒果苷展開。
山奈酚是一種黃色晶體,屬于黃酮類化合物,主要存在于芒果葉、姜科植物的根莖及大戟科貓眼草的地上部分。2009年,張小坡等[18]將海芒果葉的提取物進行分離,得到多種黃酮類化合物,其中包括山奈酚及其與蕓香糖形成的苷,關于山奈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藥理活性的研究。
2011年,葛丹丹等[1]利用柱色譜以及高效液相色譜等方法將芒果葉的乙醇提取物進行分離,得到槲皮素-3-O-β-L-鼠李糖苷、金絲桃苷、槲皮素-3-O-β-葡萄糖苷、7-O-甲基槲皮素-3-O-β-葡萄糖吡喃糖苷、穗花衫雙黃酮、鳶尾酚酮-3-O-β-葡萄糖苷、桑橙素-3-O-β-葡萄糖苷等多數黃酮類化合物。
Tawaha等[19]從印度芒果風干的葉子中發現一種新的三聚原花色素為表沒食子兒茶素-3-O-gallat-(4β→8)-表沒食子兒茶素-(4β→8)-兒茶素。此外還有3種已知的黃酮-3-醇為兒茶素、表兒茶素和表沒食子兒茶素和3個二聚體原花青素。
Kanwal等[20]從印度芒果葉中分離得到5種黃酮類化合物,即(-)-表兒茶素-3-O-吡喃葡萄糖苷、5-羥基-3-(4-羥基苯基)吡喃并[3,2-g]亞甲基-4-(8H)-酮、6-(對羥基芐基)紫杉堿-7-O-D-葡萄糖苷(三尖瓣)、槲皮素-3-O-吡喃葡萄糖基-(1→2)-D-吡喃葡萄糖苷和(-)-表兒茶素(2-(3,4-二羥基苯基)-3,4-二氫-2H-色原酮-3,5,7-三醇。
氧化應激對于身體的損害較多,如皺紋、阿爾茨海默癥、心臟病等均與其有關,多項研究發現芒果葉提取物中所含有的總黃酮類成分具有較強的抗氧化作用。文良娟等[21]在2013年研究發現芒果葉的總黃酮提取物可以使羥基自由基(·OH)以及自由基DPPH的含量明顯下降,較好地減弱了2種自由基對細胞產生的毒性作用。同年,王小波等[22]通過研究發現芒果葉中所含有的總黃酮類成分不僅對羥基自由基有著較好的清除效果,同時還可很好地保護被H2O2誘導的氧化應激損害的紅細胞,說明芒果葉中總黃酮成分既可以抑制氧化應激,還可以保護受損細胞,其抗氧作用較強。
高血脂、高血壓和高血糖,俗稱三高,是威脅很多人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經多項研究發現芒果苷中的總黃酮也具有很好的降低血糖、血脂作用。2017年,Sandoval-Gallegos等[23]以Wistar大鼠為實驗動物,實驗分成不同含量的膽固醇組,一段時間后,給藥芒果葉的提取物,發現可以有效降低大鼠血中的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發揮降脂作用。
2019年,Saleem等[24]利用實驗研究了芒果苷提取物中總黃酮成分對糖尿病小鼠的治療作用。采用腹腔注射四氧吡啶誘發糖尿病的方式制作糖尿病小鼠,連續4d測小鼠的血糖水平,并將小鼠分成正常組、對照組、格列本脲組以及提取物給藥組等進行研究。結果發現提取物給藥組與對照組相比,餐后血糖水平得到了有效控制,并且對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也有明確作用,使得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升高的同時降低了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
Sferrazzo等[25]調查了芒果葉提取物對鼠前脂肪細胞的成脂分化的影響。3T3-L1細胞在分化過程中用不同質量的芒果葉提取物(750、380、150、75和35 μg)處理,以評估其脂質含量、脂聯素的產生,表達脂質代謝、氧化應激和炎癥相關基因的概況。結果表明,芒果葉對細胞的藥理處理導致脂聯素水平顯著增加和細胞內脂質含量降低。與該結果一致,芒果葉提取物導致參與脂質代謝的基因(FAS,PPARG,DGAT1,DGAT2和SCD-1)的表達顯著下降。總之,芒果葉提取物可能對肥胖或代謝綜合征患者的治療有一定意義。
Saleh等[26]在2018年將大鼠分成不同組別,研究芒果葉提取物的總黃酮成分對四氯化碳誘發的肝纖維化的治療作用。連續給藥一段時間后,將大鼠處死取出肝臟,處理后進行觀察,與四氯化碳誘發肝纖維化的肝臟相比較,經芒果葉提取物治療過的大鼠肝臟在質量、形態上都與正常大鼠較為相近,并且使四氯化碳誘發的谷丙轉氨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的活性有了明顯降低。
Juliana等[27]在2009年報道了芒果葉提取物中的黃酮類成分可以有效治療小鼠患有的胃潰瘍,保護胃黏膜,發揮胃腸道保護作用。用藥物誘導小鼠以及大鼠制備胃損傷的動物模型,然后灌胃給藥芒果葉的提取物,一段時間后,發現胃潰瘍的癥狀得到了有效緩解,對提取物中的成分進行分析,發現提取物中所含的黃酮類成分芒果苷的含量較多,在治療胃潰瘍的作用上有著重要作用。2015年,Yakub等[28]以雌性白化大鼠為實驗動物,將大鼠分成不同組別,以蓖麻油誘導實驗組大鼠產生腹瀉,并用不同劑量的芒果葉提取物對其進行治療,發現低劑量的芒果葉提取物可以有效延長大鼠腹瀉發作的間隔時間,而在高劑量的大鼠中,腸液的排出明顯減少,腹瀉的癥狀得到了有效抑制,這2項研究說明芒果葉的總黃酮成分在治療胃腸道疾病上作用明確,可進一步對其進行研究。
2015年,Impellizzer等[29]研究了芒果葉的提取物槲皮素、芒果苷等成分對經博萊霉素誘導肺損傷的治療作用,對小鼠進行氣管給藥博萊霉素,然后口服給藥槲皮素、芒果苷等成分,發現給藥使多形核細胞向肺組織的浸潤明顯減輕,肺泡中所含有的炎性細胞因子的數量也明顯減少,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受到較好抑制,減輕了其氧化應激對于肺泡細胞的損傷,肺部纖維化得到了較好改善。
Kanwal等[20]對從印度芒果葉中分離得到5種黃酮類化合物進行了體外抗菌活性測試,選用了5種活性菌,分別為互隔交鏈孢霉[Alternariaalternata(Fr.) Keissler]、煙曲霉(AspergillusfumigatusFresenius)、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van Tieghem)、菜豆殼球孢[Macrophominaphaseolina(Tassi) Goid]和檸檬青霉(Penicilliumcitrii),5種黃酮均能顯著抑制真菌生長,但不同化合物對不同真菌種類的特異性卻很明顯,總的來說,黃酮的抗真菌活性隨著濃度的增加逐漸增強。
綜上所述,芒果葉中楊梅素、槲皮素、芒果苷等總黃酮類成分的含量較多,且芒果的種植范圍大,葉來源廣泛,藥理活性強,對降低血糖、血脂、保護肝臟、肺部等器官的療效明顯,在未來藥物研究中具有廣闊前景。目前,為了有效提高芒果葉中有效成分的濃度并進一步研究其藥理作用,國內外對其提取工藝、化學成分、藥理效應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面臨的挑戰仍然很大。未來研究的重點是最大化地利用芒果葉的藥物資源并根據其藥理活性進行新藥研究的探索實踐,這需要進一步進行對其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