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月 張習文
1.上海大學 2.四川美術學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文版)中在對非遺的定義中提到非遺包括“傳統手工藝”。文化和旅游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制定的《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中進一步明確了“傳統工藝”的概念及范圍。結合《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的14大門類、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本文認為傳統工藝主要包括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三個領域。據資料統計,重慶市國家級傳統工藝類非遺代表性項目共計16項,分別為梁平木版年畫、蜀繡、梁平竹簾、巫溪嫁花、大足石雕、奉節木雕、榮昌折扇、榮昌陶器制作技藝、夏布織造技藝、重慶漆器髹飾技藝、永川豆豉釀制技藝、涪陵榨菜傳統制作技藝、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針灸(劉氏刺熨療法、趙氏雷火灸)、桐君閣傳統丸劑制作技藝、燕青門正骨療法。重慶市市級傳統工藝類非遺代表性項目有453項。
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具有重大的遺產價值,被稱為“活態遺產”。傳統工藝類非遺亦具有重大的歷史、科學、藝術和文化價值。
1.歷史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反映了各歷史時期民眾的集體生活及長期流傳下來的文化活動及其成果,具有不可忽視的歷史價值[1]。它是我國特定發展階段的歷史印記,是全面認知我國古代社會歷史的重要補充。重慶夏布織造技藝已有千年歷史,榮昌夏布在漢代被稱為“蜀布”,唐宋時稱為“筒布”“斑布”,以麻為主要生產原料[2]。夏布在包括重慶在內的為數不多的地域流傳下來,有助于認知古代重慶及周邊地域的百姓的生活史。
2.科學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對不同歷史時期生產力發展水平、科學技術發展程度、人類創造能力的保留和反映,為后人提供科技信息[3]。傳統工藝類非遺主要反映了歷史上人們的手工勞作技藝,其中不乏較多的科學技能。如土家族吊腳樓廣泛分布于石柱縣,一般將木柱分成上下兩層,上層通風較好,一般用于居住,下層潮濕,用于圈養牲畜或存放物品,而且建筑采用榫卯結構相連、加固,彰顯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3.藝術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活的文化,它代表著不同歷史時期人們的審美觀念。傳統工藝類非遺的物質載體多呈現一定的民間藝術性、創造性,具有一定的藝術審美價值。梁平木版年畫已有300年歷史,是人們為了慶祝年節而繪制的木版年畫,是一種傳統的民間繪畫藝術。其構圖、色彩、造型等反映了當時民間的審美觀念及藝術水平。
4.文化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特定時期流傳下來的“活”的文化,反映了民族的思維方式、技藝水平、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歷史發展軌跡,具有鮮明的獨特性、多樣性,顯示出鮮明的文化價值。重慶傳統工藝類非遺反映了當地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如涪陵榨菜傳統制作技藝、永川豆豉釀制技藝都反映了當地的飲食文化,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重慶市高度重視對傳統工藝的保護工作,保護“活態”文化遺產,形成了整體性保護、名錄式保護、數字化保護、立法式保護、生產性保護等基本模式。
整體性保護是基于保護非遺及其物質載體、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而探索出的一種生態保護模式,消除了單純保護非遺項目和非遺傳承人的弊端,如生態博物館、生態文化保護區、傳統村落等,都是常見的整體性保護形式。重慶市目前有1處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即武陵山區(渝東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文化保護試驗區,涉及黔江區、武隆區等區域。此外,重慶市編制了《長江三峽流域(重慶)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推進其國家級文化生態區的創建工作。
名錄式保護是將瀕危的、具有重大價值的非遺通過政府認定的方式收錄在冊的一種保護模式,目前在我國已經形成了四級保護形式。重慶市目前已經形成了國家—市—縣(區)三級名錄保護體系。其中,第五批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名單中,重慶市共有15人,分別為徐家輝、康寧、黃敏、牟秉衡、陳子福、梁先才、顏坤吉、李儉康、陳思碧、曾凡玉、劉成柏、劉光瑞、殷樹榮、羅天錫、萬紹碧。重慶市已經公布了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正在組織第七批區級名錄的申報及評審工作,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普查—申報—認定工作流程。
數字化保護是一種依托互聯網技術對非遺數據進行采集、錄入、保存的現代化保護方式。中國藝術研究院較早開始了對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等進行數據庫管理,其中包括重慶市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名錄及傳承人等。重慶市在非遺數字化保護方面也進行了探索,2016年,合川區在區博物館著手建設包括非遺保護名錄、傳承人在內的文化遺產數據庫。重慶市文化研究院(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非遺保護”欄目開設了非遺保護機構、非遺項目名錄、傳承人、非遺項目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非遺項目傳承教育基地等板塊,然而具體內容還未完成建設,有待逐條增設。
立法式保護是通過出臺法律、頒布法規的形式對非遺加以保護的形式。重慶市人民政府早先已經頒發了《重慶市傳統工藝美術保護辦法》(渝府發〔2005〕124號)、《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渝辦發〔2005〕223號),為非遺保護工作奠定了基礎。重慶市在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基礎上,結合當地非遺保護的實際情況,于2012年頒布并實施了《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使重慶市非遺保護工作全面實現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同年,重慶市人民政府為進一步落實非遺的保護工作,通過了《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評審辦法》。至此,重慶市不僅有非遺條例,而且出臺了配套法規、政策,以完善非遺的法律保護體系。
生產性保護是從非遺的永續傳承、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在“保護第一”的基礎上,對可進入生產領域類非遺的“合理利用”。這一保護方式主要適用于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三大領域。生產性保護的核心在于核心技藝的保存,核心技藝是一項技藝區別于其他技藝的關鍵所在,如果核心技藝在傳承過程中發生改變,非遺項目則會發生根本改變。重慶市非遺企業取勝的“秘籍”同樣在于核心技藝的掌握,從而在市場上取得一席之地。目前,重慶市共有1家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即重慶市永川豆豉食品有限公司,傳承豆豉釀制技藝;有87家市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
活態的非遺不僅需要保護,而且需要“活態”傳承、發展,積極推動其在日常生活中煥發活力[4]。政府、傳承人、企業、社會公眾作為保護非遺的主體,應跨界整合,從而實現政、產、學、研共同發力的一種協同發展模式。
如前所述,政府部門作為非遺保護主體已經出臺了部分支持非遺保護及傳承發展的政策,對重慶市非遺的保護及傳承工作發揮了政策扶持及引導的作用。其一,數字化保護方面,亟須加快數字化進度,加強與企業、科研院所等部門的聯系,共同落實完善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傳承人名單、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生態文化保護區等信息,形成非遺信息全覆蓋的非遺數據庫。其二,立法保護方面,非遺知識產權方面的法律法規還較為缺乏,政府應協同企業開展市場調查,協同高校、科研院所等部門制定相應的知識產權法,規范非遺工藝品市場,促進非遺工藝品市場的誠信經營、公平競爭,破除傳統工藝品市場上真假非遺混雜的局面,保障消費者的購買權益。其三,宣傳推廣方面,傳統工藝類非遺多數可以與旅游產業相融合,重慶市政府相關部門在制作推介重慶旅游的宣傳片時可突出作為工藝紀念品的手工類非遺產品,使之成為吸引游客的地方特色紀念品之一。
隨著社會經濟、生態、文化環境的改變,重慶市傳統工藝類非遺賴以生存的文化生態環境雖然會部分發生改變,然而其核心技藝作為活態技藝而保留至今,使我們在當代社會仍然能了解過去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民間生活習俗。當前,傳承人群一方面面臨老齡化嚴重的問題,另一方面面臨后繼乏人的困境。為突破困境,今后應該以傳承人群為核心,有序開展培訓及傳承工作。一是強化對傳承人群的培訓。依托四川美術學院實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加深傳統工藝傳人對非遺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了解國家針對傳統工藝的相關政策,意識到各自所掌握手藝的重要價值,堅定傳承信念。二是繼續推進“非遺進校園”。在當前義務教育階段“雙減”教育政策的背景下,傳統工藝進校園可以加入課后延長服務中,既能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緩解一天的學習疲勞,也能加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
企業作為市場主體應發揮創新優勢,在國家非遺政策的支持下,豐富文化產品的種類,著力開發傳統工藝類文創產品,提高國內文化產品的內涵。其一,企業可與博物館協同開發。近幾年,以故宮博物院為開端的博物館文創產業已經發展起來,重慶市文化企業可與當地綜合類博物館、專題類博物館開展合作,博物館提供非遺文創元素,企業負責后續設計、開發、營銷、推廣等工作,助力非遺文創品開發。其二,企業可與傳承人合作。傳統工藝類傳承人依賴手工勞動,手藝精湛但生產能力有限,企業可與傳承人合作設計開發高級定制類產品,走高端產品市場,滿足特定群體的需求。其三,企業自行開發文創產品,并與旅游景區合作。文化企業也可專門組織設計團隊,加深對傳統手工藝品的認知,在圖案、色彩、設計的基礎上再次設計,使現代設計助力傳統工藝的當代再現[5]。此類文創產品可與當地旅游景區合作,作為景區的旅游紀念品。
社會公眾既是非遺物質載體的消費主體,更是非遺技能的保護主體。雖然我國的非遺保護工作已經開展了十余年,然而大眾對非遺的認知仍然不夠,因此地方政府還應加大宣傳力度。其一,重慶市政府應當進一步加強面向社會公眾的非遺知識宣傳與普及,除在社區內表演非遺節目外,還應該加強非遺知識的宣講。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頒布十周年之際,在社區進行巡回宣講,使更多的社會公眾認識非遺、熱愛非遺、保護非遺。其二,當前自媒體依托網絡信息技術蓬勃發展,社會公眾可隨時隨地地錄制、發布傳統手工藝類視頻,尤其是旅游景區內的傳統工藝紀念品、非遺美食等,形成全社會保護非遺、熱愛非遺的良好氛圍。
重慶市傳統工藝類非遺傳承歷史悠久、種類豐富,具有重要的歷史認知價值,成為西南地區重要的“活態”遺產。因此,重慶市為了保護非遺,在整體性保護、名錄式保護、立法式保護等方面開展了較多工作。重慶市傳統工藝類非遺不僅需要保護,而且也需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體現其重要的“資源”價值,實現從“遺產”到“資源”的轉變,發揮其“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