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蓉 上海老鳳祥首飾研究所
“培訓”的概念從廣義上來說就是培養加訓練,是通過培養和訓練使受訓者掌握某種技能的方式。“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最早是由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即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通過教學獲得最佳發展。
專業技能培訓教育是服務于企業戰略發展的人才格局規劃,培訓的體系包含遠景導向、目標導向、任務導向、成長導向及角色轉變導向等。這里就專業技術培訓工作而言,通過自身從專業學校開始接受鑲嵌技能訓練到進入企業后又經歷各種階段、各項技能的專業訓練與實踐,再由學徒滿師至親自帶徒的探索踐行,結合當代技術創新與發展來論述如何運用因材施教原則精準、高效地策劃實施珠寶鑲嵌專業技能的培訓工作。
珠寶鑲嵌專業的手工制作基本功煩瑣復雜,鑲嵌制作工藝包括銼制、錘打、焊接、鉗制、鋸切、鏨刻、打磨、鑲石、肌理表現、表面處理十大基本功,平均每項基本功又包含八種以上的單項技能工序。如全面掌握鑲嵌基本功則需至少15年以上的相應技能崗位培訓及實踐經驗,可見培養出一名“鑲嵌師傅”相當困難,真正能獨當一面的珠寶鑲嵌師傅在行業中可謂“鳳毛麟角”。在基礎技能培訓過程中,用“流血流汗”一詞來形容一點兒也不夸張。這就需要受訓者具備純粹的匠心精神,有堅持不懈的韌勁才能有所作為。
珠寶鑲嵌專業所涉及的專業知識廣泛,尤其對實操技能要求甚高,以往“貴金屬首飾加工”的定義已經不能滿足當代珠寶鑲嵌制作的需求。受訓者在接受培訓之前就必須具備美學理論基礎、各項繪畫表現能力及基礎造型表現能力,再通過鑲嵌基本功訓練、各種造型手法訓練以及寶石學理論的補充才能夠基本運用操作手段創作并完成一般產品。而真正的珠寶鑲嵌技藝精髓還需經過漫長的刻苦磨練才能逐步汲取與升華,在這之前也只是“鑲嵌技藝”的入門而已。
“繼承和發揚是工藝美術的優秀傳統”,朱德委員長在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前的這一題詞時刻提醒著廣大工藝美術行業從業者,中華民族博大精深,對于珠寶行業來說,諸如“金銀細工”和“海派珠寶鑲嵌技藝”此類國家級、黃浦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確立為傳統手工技藝創造了良好的傳承氛圍。我們在保護與傳承的同時更要發揚,僅傳承并不能滿足市場高速發展的需求,需要致力研究新科技,將新工藝、新技術科學合理地運用到珠寶鑲嵌專業教學培訓中尤為關鍵。
20世紀80年代,上海輕工與工藝美術公司設有珠寶鑲嵌專業培訓學校,當時以“工業中學”形式挑選招收適齡學生入學,由精心選拔的行業能手、大師執教,接受傳統鑲嵌工藝培訓,之后又由“工藝美校”“華山美校”承接與工美聯辦的工藝專業培訓(如圖1),著重培養學生的美術功底與鑲嵌基本功。培訓內容包括素描、色彩、圖案、雕塑、美術史、鑲嵌基本功、金屬雕刻、手工制作等,隨后從中選拔優秀學生進入工廠再接受更專業的培訓。顯而易見,能進入工廠的青年其實已經具備了相當的手工制作基礎,更何況實行優勝劣汰制,這些青年技術力量的入選比例為20%~30%,從根本上保障了技能水平。20世紀90年代末,由于行業發展狀況及市場變化等原因,未能堅持聯合辦學機制,社會上各大工藝類院校為了迎合市場紛紛開設“寶玉石鑒定”“玉石雕刻”“三維繪圖”“首飾設計”“市場營銷”等專業,讓學生進入社會前盡可能多方向發展來適應嚴酷的市場淘汰競爭態勢。紛雜的科目內容占據了大部分的手工制作與美學基本功訓練時間,勢必影響畢業生對傳統手工藝的認知與實踐。

圖1 校企聯辦專業教學授課
各科目的設立有效提升了學生多方面的知識積累,為分配與擇業提供更多的選擇,但同時也大大減少了珠寶鑲嵌制作人才的輸送,影響企業的專業人才儲備。再加上珠寶鑲嵌人才培養的長期性特點及社會上各大新興職業的涌現,導致專業人才梯隊斷層。
傳統鑲嵌技能帶教是以一對一的師傅帶徒弟的形式傳授專業技藝,一位“大師傅”除了能熟練運用各類基礎工藝外還擅長一至兩類相關技能,正所謂“技不壓身”,各種“高招絕活”是作為“師傅”理應具備的專業素養。他們不但熟練掌握各類鑲嵌技能,又善于通過雕塑、擺坯等手段創作研發,還精于手繪、電繪等設計表現形式,尤其能把握各類寶石的光學、物理特性。這些綜合素質為精品創作、結構研發、工藝創新突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縱觀這一行業,能獨當一面、具備全方位專業素養的人才儲備相比以往的確有所減少,造成綜合性專業人才匱乏的局面。不過,理性地分析“綜合”與“獨道”,又會發現新興科技人才的出現對行業培訓發展又是一次新的挑戰。
服務市場首先要分析市場。隨著珠寶行業近年來的發展,由于“環境保護”的硬性要求及營銷策略的影響,上海珠寶企業紛紛以由“量產”向“精準投放”生產銷售形式的轉變來適應市場。“研發”與“高定”成為市場競爭的核心競爭力,在繼承與發揚傳統手工藝的同時融入創新科技,實現全新的研發創作生產模式,這就對珠寶鑲嵌專業人才的教學培訓提出了新的要求。適應新形勢的專業人才必須具備極致的工藝表現力和高效的應變力。傳統的綜合培養顯然不能滿足形勢,將培養階段有效壓縮勢在必行。
3D打印技術在珠寶鑲嵌制作中的運用凸顯出“技術全面”與“獨道精進”的平衡概念,3D繪圖員顯然不具備手工制作經驗,但能熟練運用繪圖軟件建模技術彌補手工制作缺陷;手工制作師傅雖然制作工期長、制作工藝煩瑣,但創作的作品造型、結構、層次、比例指標均優于前者。這個范例就明確指向了“團隊”模式能顯著提升工藝表現與高效應變的核心能力,人才設定也應隨之創新突破,這樣才能有效解決人才梯隊現狀問題。在實際培訓中,可以將一位大師傅所掌握的專項技能依據合理分工分散到相應培訓點,再結合創新技術形成新的團隊合作體系。這樣將需要長期訓練培養的各項傳統制作工藝通過短期精準設定達到受訓者的迅速提升,再由中期完善方案有的放矢地策劃相應側重點的專項輔助技能來達到極致與高效,做到真正適應市場,打造能打硬仗的全方位技能團隊。
能否正確理解與合理運用因材施教是進行專業綜合人才梯隊建設的關鍵。以往的珠寶鑲嵌專業入職培訓是從鑲嵌基本功開始,這種工藝培訓方案的設定取決于受訓者的基礎培訓結果。上文提到受訓者均為出類拔萃的優選人才,將他們的培訓模式用于所有受訓者必定造成部分受訓者無法跟上培訓節奏,從而大大影響培訓效果,甚至可能挫敗部分受訓者的自信心,影響其對自身技術發展的誤判,最終可能導致不必要的人才流失。再則是3D建模打印技術在珠寶制作中的應用(如圖2)對傳統手工制作的沖擊,受訓者因不具備基礎工藝而盲目追求新科技、新崗位繼而造成雖然掌握了三維軟件操作技術但因不懂工藝而造成無法勝任建模崗位。如此不斷反復逐漸增加了因誤解誤判而出現初、中級技能水平人才流失情況,中堅力量的削弱直接影響人才梯隊建設,為以后的專業人才培訓徒增阻力。

圖2 3D技術在高級珠寶創作中的應用
在初期基礎培訓中應充分考慮受訓者的基本素養,改良基礎培訓中對訓練產品的品質定義,將“重點考察技能表現”轉換為“重點考察技能實踐”,著重培養受訓者的“標準判斷能力”;同時利用“鐳射焊接”技術在培訓初期替代復雜的火槍焊接技能培訓;將傳統培訓中級訓練項目中的“打磨”工藝提到基礎培訓中,通過擴展工藝路線來擺脫基礎培訓枯燥單一的項目元設定。
通過以上三項變動解決在有限的基礎培訓期最大限度地擴展,以改良考核目標來激發受訓者的學習熱情,在基礎培訓中考察受訓者的理解能力,掌握單項技能的差異信息,便于中期培訓目標的確立。
經基礎培訓實現淘汰、分流機制,將符合條件的受訓者分流至鑲石、打磨、修理、手工制作、造型工藝項目,一一對應“操作速度趨向”“精致工藝趨向”“中庸趨向”“超越感知趨向”“造型層次趨向”的個人基本素質傾向,充分發揮個人特點進行引導。中期培訓著重“對應強化”,既能挖掘、發揮受訓者的專項技能潛力,又能為后期培養素養與學習能力兼備的多方位技術人才。
經中期培訓的受訓者已基本具備崗位操作能力,通過崗位操作與培訓內容的實踐夯實了基本技能。此時的員工在單項技能方面已經超出傳統集體培訓方案同期培訓效果,雖然摒棄了較為代表性的“焊功”訓練,但是單項技能的表現力達到崗位產品品質要求,無論是受訓者成就感的培養還是企業崗位需求的人力補充都得到提升,提前將人才輸送到崗位的同時為后期培養打下基礎。所謂“精準培訓”包含兩層含義:第一,由崗位骨干負責專項培訓,達到迅速適應與快速掌握運用的培訓效果;第二,針對受訓者的一貫表現與技能掌握情況,進一步安排適合其后期發展的其他工藝技能訓練,為少數即將進入拓展訓練的受訓者提供支撐。
前期培訓著重培養與選拔,中期培訓解決分流強化,又通過精準培訓充實崗位,為復合型人才創造機會后,開始搭建人才梯隊的支柱力量。拓展訓練是人才梯隊的核心培訓,拓展內容包括寶玉石鑒定與特性、珠寶鑲嵌傳統核心技藝、繪畫塑造技能、3D繪圖技能、結構分析創作技能、表面工藝創作等(如圖3),拓展訓練仍舊依據因材施教原則,通過考察、選拔在抓準技術人才特征的前提下輔以相應的拓展,通過拓展訓練來完善中堅力量的綜合技能水平。

圖3 傳統與現代科技相輔相成的綜合技能表現
“聯動”的層次相對來說較廣泛,各道工序、各個技能水平的受訓者都應匹配相應的“聯動”,即技能全面者與單項卓越者及各崗位能手之間形成的合作與探討,營造科學合理、核心力量參與的全方位溝通學習氛圍,將因材施教融入專業技能培訓的每一個角落,讓每一道工序、每一個崗位的受訓者都學有所成,樂在其中,從而培養其積極健康、收效甚快的學習能力。唯有能力的培養才是培訓的終極目標,因材施教才能推動珠寶鑲嵌專業的綜合技能進步,進而達到“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境界。
通過策劃完善的因材施教方案,擬改善當前珠寶鑲嵌專業技術人才的儲備與培養機制,倡議通過校企合作的改進、應用,形成更有效的因材施教。隨著科技創新力度的加大,在繼承與發揚傳統技能的同時,通過有計劃、有目標的培訓體系的建立,激發青年技術人才的創造精神,力爭完成“選才、識才,并因材施教”的人才梯隊建設目標,讓專業技術人才滿足市場需求,更貼近市場,并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