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英姿 常州大學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振興傳統工藝”的總體要求。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了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和發展傳承的各項要求,時隔一個多月,又發布了《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等配套性細化策略,顯示了傳統文化在國家政策層面的重要性。在這樣的背景下,藝術設計、工藝美術既是復興傳統文化的載體,又必然充當了文化創新的“先鋒官”。它們在近十年間總體性的變化印證了國家層面的鼓勵方向,這是工藝美術領域的重要機遇,但在具體的設計、創作和傳播層面,又存在眾多的弊端和缺憾,值得重視。這一現象及其伴隨的問題在工藝美術領域的紫砂工藝品設計制作方面尤其明顯。
一般而言,藝術設計泛指以現代設計手法服務于人民生活的應用型藝術活動,而工藝美術則泛指以傳統為軸心介入現代生活且具備美術造型和工藝的泛生活用品,兩者是重疊和互補的關系。以紫砂壺、紫砂茶具為核心的紫砂工藝產品介于較強的實用性和傳統工藝的傳承性之間,屬于現代設計與工藝美術之間的交互領域,具有鮮明的特殊性。在現代化城市語境下,紫砂作為傳統的宮廷貢品和文人清玩,其雙重性就已經確立。因此,如何甄別兩者的區別以及屬性的傾向性就成為較為重要的問題。
在紫砂領域,傳統性是其根深蒂固的屬性,所以造就了紫砂產品在設計和工藝中對傳統的依賴性和屈從性,并不利于紫砂整體的創新與進步。近十年來,大量高校藝術與設計專業的畢業生涌入宜興,逐漸形成了 “北漂”“景漂”后的“宜漂”現象,帶來了新思想、新觀念和新風格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消費群體,以單一的傳統文化為旨趣核心的紫砂文化受到一定的沖擊,逐漸形成了“傳統一元領銜,多元存在”的行業法則。傳統型仍然居于首位,但各種風格逐漸形成,并擁有了一定的市場。
以紫砂工藝雕塑為例,傳統造型的貔貅、金蟾、彌勒、關公、財神仍然是擺件的核心,依舊注重傳統藝術造型的應用,仍然強調對吉祥寓意、鎮宅祈福的主題的表達,導致陳陳相因、面目雷同的問題。在藝術市場的競爭中,低價格、批量化、庸俗化成為典型特征。粗糙的仿制、勾兌的泥料、模糊的結構的背后是低廉價格的支撐,這或許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知識產權法》不夠健全的情況下所有商品市場面臨的共性問題。但在這樣的市場和設計中看到了一種希望,即粗制濫造、不能表現傳統文化精髓的工藝產品以及審美理念已經同80后、90后的消費理念嚴重脫節。改變這種現狀,既在于設計制作的優化,更在于審美觀念的轉變。
在全球化背景下,紫砂工藝產品是以消費時代市民精神、物質文化需求為基礎,以現代技術手段為支撐,以藝術設計與經濟消費的結合為產業特征的文化產品。在上述紫砂工藝品行業現狀及其傳統文化的特定處境的雙重背景下,紫砂工藝品的定位、設計、制作、推廣及其接受顯得尤其重要。因此,亟須注重紫砂工藝品的設計、制作和運營,在遵守傳統工藝品造型與審美原則的基礎上,結合現代造型理念,對當代人的審美趨勢進行有尺度的創新與傳承,以此來強調傳統藝術的當代性,力求探索和構建全新的紫砂工藝品傳承思想,以此來服務社會,孵化行業新生力量,構建與引導藝術產業市場的“新型標尺”。
鑒于此,紫砂工藝產品同傳統文化的關系應包括并解決如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在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范圍之外,紫砂作為現代休閑消費品、收藏品等,其分類應細化:針對50后、60后消費群體,可沿襲傳統型設計與風格;針對70后、80后群體,保留傳統紫砂工藝品的基本特點,結合年輕人的喜好與審美趣味,注重現代設計的經典性傳承;而面對90后、00后群體,宜融入動漫元素、電影元素、游戲元素,進一步擴大紫砂工藝品的適用范圍,同時傳播和融入傳統經典元素,考慮不同的價格區間,引導年輕消費者熱愛中華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
根據紫砂工藝產品現狀,依托傳統資源,在分析了文化藝術產業方面的大數據背景下,對中國傳統工藝品及其行業進行深入研究,通過整合現代設計師和高校教師群體資源,提高紫砂工藝產品的原創性,從而促進國家知識產權法的落實,注重品牌和限量紫砂工藝品的多樣化需求,注重對其他藝術、設計及學科門類的借鑒,進一步增加產品的多樣性和新穎度,以市場消費引導行業的良性發展。
紫砂細膩溫潤的手感特征、沉著質樸的亞光色澤、透氣調和的天然秉性共同成就了它的歷史價值。而這些歷史價值均建立在高超的制作工藝和精微的工匠精神之上。同玉器、家具中的徽工、蘇工類似,江南人特有的細膩和耐心所鑄就的工藝精神是其領先于其他地方同類行業的優勢。在深化改革的當下,工匠精神不僅被中央政府所倡導,更是任何一個領域從業態度的基本前提。紫砂工藝品設計領域更應繼承這一曾經的優勢,潛心制作工藝,弘揚傳統精神。
任何行業、產業的進步都經歷過漫長的磨合,但是從業者、消費者、管理者三個層面的價值認可才能使這個行業擰成一股繩,體現群策合力的效應。對紫砂產業的學徒、設計師、工藝師、行業大師而言,深厚的文化素養、高雅的藝術審美、良好的職業精神必不可少;對消費者而言,良性的審美、理性的購藏、個性化的分類導向構成合理的市場,從而形成行業的晴雨表和指揮棒;對管理者而言,知識產權法規、人才培養、行業交流、學術引導等方面的橋梁亟須搭建。這樣才便于形成三個方面的聯動,從而營造合理的行業生態環境。
總體而言,要想促進紫砂工藝品設計的良性發展,分類定位、原創性、工藝性和價值引導等方面缺一不可。在這一連串的環節中,對傳統文化的經典部分,應大膽采納、發揚傳承;對其不符合現代化需求和民生需要的部分,應持謹慎態度,分類吸納并及時“消毒”。
如今,民族與世界的交融變得便捷,相互之間的依存關系變得明顯。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應更為客觀、更為長遠地來思考傳統、保護傳統、應用傳統、創新傳統。顯然,在工藝美術品設計方面,傳統顯得尤為重要,但并不是說拼湊傳統元素、搬抄傳統符號、直接復制傳統造型就等于傳承了傳統。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并非僅存在于其生成的歷史長河,更體現在當下生活之中。我們在對外宣揚傳統文化,使世界驚奇于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的同時,也應考慮傳統或歷史均是構成當下的前提和基礎。
以紫砂壺、紫砂茶具、紫砂擺件為主體的紫砂藝術由于歷史與現實的因素,有廣泛的生活應用功能。相對于現代設計,紫砂的傳統和“非遺”的屬性明顯;相對于傳統工藝美術,紫砂的現代設計的空間更為廣闊。因此,在傳統元素的應用中,紫砂有望成為合理繼承傳統、融合現代設計、契合文化復興的綜合體。在傳統文化復興和傳統工藝振興之際,工藝美術應突破傳統工藝發展的瓶頸,依托市場,在文旅結合之中發揮新的導向力,為中國現代設計與傳統工藝美術的共同繁榮確立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