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明虹,李啟藍
(1.重慶市榮昌區生態環境局,重慶 402460;2.重慶市榮昌區生態環境監測站,重慶 402460)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發展和污染”這兩個話題已經成為經濟發展中最為突出的矛盾。近些年,我國經濟發展速度比較快,城鎮化建設成果比較顯著,可是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那就是“水環境污染問題”,這不但影響著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影響著人們的生命健康。推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還要做好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這已經成為新時期,經濟發展與改革的重要主題,必須強化水環境污染的治理和預防。文章就水環境污染問題以及治理對策做簡要分析。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較多,大部分農民以種植農作物為主要收入,農作物種植時需使用農藥或者化肥,才能提高農作物產量,進而達到增收的目的。但是,長久以來人們為了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大量地使用農藥以及化肥,這樣做的后果對土壤無疑造成了嚴重污染,污染物隨著地表徑流進入水體,進而污染水環境。在一些調查中發現,當前我國每公頃土地約施肥430 kg,遠比20世紀50年代時多出50倍;而國際上,發達國家關于化肥使用的安全標準則是225 kg/hm。由此可見,我國農戶在種植農作物時,超量使用農藥和化肥的情況非常嚴重。事實上,化肥和農藥的大量使用,并不能很好地提高農作物產量,反而會破壞土壤結構,污染土壤,進而污染環境[1]。
隨著生產技術的提高,一些地區通過采用農田地膜覆蓋技術,以達到保溫促進農作物生長的作用,可是地膜的不科學使用、不能很好地全面回收,就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據了解,我國很多農戶在種植時都愿意選擇地膜覆蓋技術來促進農作物生長,但地膜的不可降解性,使地膜每年在地表的殘留量高達35萬t,嚴重影響到土壤結構,這不僅對植物生長產生影響,同時影響到周圍水環境,不利于地下水滲透。地膜不正當降解,也會釋放出大量鉛、酸、錫等有害物質,嚴重污染著土壤和水環境。
在農業經濟構成中,畜禽養殖業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在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人們更喜歡食用蛋類和肉類,并且對質和量要求比較高,進而促使了畜禽養殖業的發展。可是部分畜禽養殖企業養殖方法不夠科學,不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禽類排放的糞便不能科學有效收集處理,直接造成對生態環境的污染,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因此,不能有效處理畜禽污染,將直接加劇水環境的污染。
當下,我國頒布了關于禁止焚燒秸稈的法律,可是部分偏遠地區,依舊存在著農作物秸稈焚燒的問題。我國是農業大國,每一年所產生的秸稈高達6.5億t,稻草秸稈1.8億t,小麥秸稈1.3億t,玉米秸稈2.3億t,還有花生秧、高粱秸稈、大豆秸稈、甘蔗秸稈等。秸稈焚燒后釋放出很多有害氣體,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這些污染到大氣環境,間接污染水環境,并且不利于農作物的生產及人們身體健康[2]。
隨著人們生活的質量改善、提升,生活垃圾的產生量也在日益增加,從而導致生活垃圾的成分更加復雜化,對水環境的污染也越來越嚴重。原來的生活垃圾以菜葉、塵土、紙張等一些容易分解的物質為主,可是最近幾年,人們的生活垃圾種類豐富,增加了很多不可分解物,但在很多地區垃圾處理體系并不完善,生活垃圾回收和處理難度非常大,仍存在居民隨處亂傾倒垃圾現象,直接污染到地表水、土壤和空氣[3]。
現代人們的生活用水量比較大,產生的生活污水主要是:沖廁、洗衣做飯、洗澡等,但是在一些地區并沒有形成完善的污水處理系統,生活污水隨意排放,這將會直接污染地下水、地表水等。
建立地膜使用管控制度,加強地膜使用控制,因地制宜調減部分作物覆膜面積,促進地膜覆蓋技術合理利用;建立監測統計制度,進一步完善農田地膜殘留和回收利用監測網絡,加強地膜使用和回收利用統計工作,形成常態化、制度化的監測評估機制。
在農業生產中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引導使用有機肥,降低施肥量;創建高新農業生產技術,粗放型農業慢慢轉變成精細型農業,降低肥料使用率。堅持落實劇毒、高毒、高殘留農藥不得用于蔬菜、瓜果、茶樹、藥材等作為的規定,加強市場監管。樹立預防為主的病蟲害防治理念,推廣綜合防治技術,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減少農藥的使用量。
綜合治理畜禽養殖污染,積極開展綜合養殖區建立的工作,帶領畜禽養殖戶對畜禽糞便進行綜合治理,根據每個地方的不同情況,將人畜糞便的分散處理與畜禽糞便的集中處理相結合,推廣“三位一體”沼氣池,部分地方可以實施將沼氣轉化為“大型濃縮沼氣”,將動物糞便,經過厭氧發酵將其轉化為沼氣能源、沼氣液體和沼氣殘渣資源。
引導村民在處理畜禽糞便和秸稈的時候,可進行無公害化的處理,提高資源利用率。多產業綜合發展,養殖業和種植業有機結合在一起,科學利用各種資源,養殖業產生的糞便可用作種植業的有機肥料,種植業的秸稈可以成為養殖業的飼料,進而減少各種污染源的數量,才能降低其對水環境的污染。
其一,全力推進城鎮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其二,采用市場化方式,積極探索切實可行的垃圾處理運營模式,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引入社會化、專業化機構負責生活垃圾清掃保潔和收運工作。
2.6.1 生活污水集中處理模式的技術
經濟高速發展時期,人們生活質量不斷提升,城鎮居民人口增多的情況下,必須推進現代化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加快污水處理管線的敷設,將污水集中到一個地方,然后進行統一處理,進而提高污水處理程度,還能將處理過的水資源,運用到村鎮清理工作中,以形成水資源的循環利用[4]。
2.6.2 生活污水分散處理模式的技術
當下,污水處理工程中,分散處理模式的技術包括幾種類型,分別是高效藻類塘污水處理技術、厭氧沼氣池處理技術、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針對實際水污染情況和生活環境選擇合適的污水處理技術,科學選取合適的處理方案,可使污水處理效果大大提升。當前,在我國一些農村地區使用的生活污水治理技術,常見厭氧沼氣池技術,沼氣是一些有機物質(如:秸稈、雜草、樹葉、人畜糞便等廢棄物)在一定的溫度、濕度、酸度條件下,隔絕空氣(如用沼氣池),經微生物作用(發酵)而產生的可燃性氣體。其優勢表現為,將污水處理和資源利用有機結合到一起,讓污水里面一些物質,經過有效處理后,直接轉化成生活中可使用的能源,進而達到資源利用的目的。
2.6.3 加強生活污染治理基礎設施的建設
首先,政府必須加大污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對已有的污水處理設施進行提標升級改造,大幅度降低污染物排放量與入河量,減少水環境污染負荷,優化水環境質量;對排水管網進行改造,做到雨污分流;新建截污管網,維修污水管網,要實行“管網戶戶通”,確保每一戶居民生活產生的廢水都能得到有效收集、處理。其次,積極推廣垃圾清運制度,建設垃圾回收和處理體系,積極推廣生活垃圾“源頭減量、清掃、分類收集、儲存、運輸、處理、處置”的模式。
在完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的法律法規和制度的前提下,建立完善的環境保護監督機制,加強水環境的監督保護。首先,建立地方環境保護的相關法律,包括環境保護和資源保護,進而使得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形成完善的體系,提高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構建地方環境保護責任問責機制,做到“誰污染,誰治理,誰負責”。同時,優化環境執法的監督機制,提高環境保護執法力度。其次,完善并優化環境保護的管理體系,提高領導干部的水環境保護意識,詳細劃分責任和權力,保證水環境的污染有部門管理。最后,建立激勵引導機制,提高環境保護方面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運用有針對性的工作機制,開展水環境管理工作,保證在水環境保護工作中,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粗放發展模式很難滿足新時期的生態環境保護要求,可能會出現嚴重的水環境污染問題。所以,必須積極發展生態農業經濟。其一,調整種植結構,實施測土配方種植,結合土壤、生態環境、作物生長要素等條件,科學選擇種植作物;改善耕作模式,結合農業水利化、信息化、機械化,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其二,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可以積極進行旅游業的建設,轉變原有養殖業和種植業為主的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加快生態化的建設,嚴格控制水污染源頭,才能在根本上控制水環境污染[5]。
我國很多地區水環境的污染非常嚴重,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人們缺乏環境保護意識。對于生活污水以及生活垃圾,不能正確處理,存在著隨意傾倒的現象。所以,必須加大對居民的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提高他們對水環境保護的重視,形成環境保護意識,規范他們的行為。可以在道路兩旁、文化廣場,設置環境保護的標語;設置科普宣傳欄,展示一些水環境保護知識,以及水污染危害知識等;還可以定期舉辦環境保護宣傳大會,開展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宣講活動,邀請居民參加“4·22世界水日”“6·5環境日”等相關環保主題活動,鼓勵他們參與其中,拉近居民與環境的距離,根植保護生態環境意識。
綜上所述,加快我國生態環境建設,關鍵一點就是要保護好我們的“青山綠水”。在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水環境治理是重中之重,必須找到各種污染源,才能從根上治理,科學有針對性地治理,才能建設宜居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