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軍,李寶軍 (長慶油田分公司采油三廠消防大隊,陜西 榆林 718606)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而無患”,對于我們的安全管理工作而言,險境和危機感都是要求我們有一種憂患意識,即使在生產安全、平穩、有序、合理運行的情況下,也要設身處地的預想到潛在的隱患和危險狀況,而目前我們安全管理中仍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風險辨識和防控工作作為HSE工作的重要環節,表現出不規范,系統性不強,分析內容不全面、偏差大,分析人員的主觀性大,連續性不強,崗位員工、承包商的業務知識技能欠缺,在作業過程中風險辨識不到位,水系存在潛在污染風險等現象,所以開展好危險源辨識和防控工作在HSE工作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基層單位開展的風險識別工作不規范,主要表現在系統性不強,分析內容不全面、偏差大,分析人員的主觀性大,連續性不強,沒有對所建立風險臺賬進行分類系統梳理。
(2)崗位員工的業務知識技能欠缺,在作業過程中風險辨識不到位,部分人員學習安全主動性差,不接受培訓或年齡過大的對培訓的內容不能及時的消化、理解。上崗勞保穿戴不齊,現場臟亂差、標準施工執行力不夠,乘車不系安全帶等安全觀念淡薄的問題在各單位仍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3)承包商掛靠現象嚴重,作業人員農民工多,沒有經過正規、系統的培訓,自我防護意識較差,蠻干、經驗主義嚴重,違章作業現象突出。依靠短期的入場教育和現場的監管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此現狀。
(4)承包商隊伍現場負責人、安全員大多數時間不在施工現場,不能起到安全監督的作用。現場作業人員大多數為當地老鄉,作業現場動態風險源的識別、特殊作業許可票證的安全措施落空,存在較大風險。
(5)業務承包人員流失過快,業務承包公司未對其進行油氣場所安全知識培訓,直接頂崗,對現場存在的隱患不能及時發現或下發整改通知單后,不予以進行整改,致使生產現場風險增大。
(6)由于作業區地處王窯水庫、潴頭山水庫和蘆河水系的上游,有條外輸管線、單井集油管線和注水管線經過水系,有部分管線長期輸油水,腐蝕性大且運行時間長,加之雨季來臨,有些管線外輸壓力大,同時管線在施工時沒有按照要求進行施工,在焊接質量存在很大的隱患,存在污染風險。
各業務組室發揮好各自的職能作用,按照風險辨識和評價的原則“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不留死角”,通過下發工作方案,深入現場調研指導,從工藝過程、操作環境、危險故障處理、操作行為等因素,考慮“正常、異常、緊急”三種狀態,考慮“過去、現在、將來”三種時態,采取由小到大、先易后難、分類指導、梯次推進、試點帶動、全面達標6步工作法,針對不同的崗位根據程序對每一項操作進行風險辨識,分析其操作風險、潛在安全隱患,將危險源梳理、劃分、細化和完善,對所排查的問題進行“風險排序,風險分類,風險分級”,明確管控重點,建立“分管工作人員、基層單位技術人員、班組直接負責人員、標準化操作員”四級標準化管理機構組織,在各生產單元創建“生產工藝清、設備原理清、操作標準清、工作流程清、風險識別清、防范措施清、應急處理清”的標準化崗位,人人達到“百問不倒、百做不誤”的目標。
組織員工人人辯識危害因素,拓寬識別范圍,從崗位延伸到家庭,細化到從早上起床開始,到工作崗位、操作過程、團隊合作、交接班,使風險識別產生于單位,由“小家”入“大家”,讓風險識別成為一種習慣;豐富識別內容,涵蓋“行為風險識別、操作風險識別、管理風險識別、設備風險識別、環境風險識別”五個方面;規范識別方式,通過“十找”(找重點、找關鍵、找環節、找細節、找過程、找特殊地點、找特殊時段、找新情況、找新變化、找技術),建立健全班組《風險源辨識臺賬》,由各隊統一歸納匯總;用好識別結果,組織專業人員進行查缺補漏和專項審核,對員工識別出的崗位風險逐一評定風險等級并制定控制削減措施,再將全部內容反饋給員工,實現安全風險從發現到處置的閉環管理。
針對現場識別出的操作部位風險點,記掛紅黃絲帶,將風險劃分等級,使安全風險由隱性變為顯性,使規避風險措施由不可見變為可見,并按照風險等級進行逐一消除。在基層生產單位,設立“六條禁令”安全漫畫提示板、“持續穩產更需要持續安全”溫馨提示牌等形式,將安全理念目視化,提醒員工“在崗一分鐘,安全60秒”;對關鍵操作步驟、設備運轉部位、可能危及安全的節點,統一整理風險提示語、全部制作了風險提示牌,將風險內容目視化,提示員工在操作前先進行風險分析;完善突發事件應急處理預案,將風險削減和處理措施的圖表上墻,對閥門及油氣水管線進行編號和開頭狀態標識,將應急處置目視化。裝置現場處處都有風險提示標牌,讓風險識別“顯于表、植于心、用于行”[1]。
2.4.1 嚴格操作過程
沒有票證不干、過程不清楚不干、風險不識別不干、準備不充分不干、措施不落實不干、人員不交底不干、現場監督不到位不干、匯報批復不回來不干,確保人的風險及時受控。凡是違反相關要求的,一經發現,嚴厲處罰,通過日常不斷地約束和數字化監控措施的大面積推行,使崗位員工的現場操作過程及時受控。同時,不斷強化落實直接組織生產管理過程的職能部門的直線管理責任,建立了“3+1”現場監督模式,即在生產維修和施工改造時,安全部門、業務組室、屬地單位三方必須在場,同時接受安全監督巡查組的專項監督檢查,對隨時出現的疏漏、違章違規等風險,現場立即叫停糾正,從而形成過程監控的全面覆蓋。
2.4.2 落實工藝安全分析,實現風險源頭有效控制
從設備、儀表、人為因素、及外部因素對于工藝過程的影響,進行了風險識別和控制,對于工藝工藝設備等發生變更,及時對防護設施升級,及時消除工藝安全隱患,進行風險再識別,力爭從源頭上實現本質安全。
2.4.3 強化作業許可管理,推行作業風險分級防控
對于特殊作業及檢維修作業必須辦理相關票證,嚴格落實作業許可證制度,嚴格審批、嚴格把關、嚴格現場監督。強化業務職能組室、現場安全監管人員培訓,提升監督能力。細化施工現場安全監管內容、監管方式,對安全監管人員進行統一培訓,確保監管人員具備必要的業務知識和監管技能,保證現場監管有效。針對高危作業,進一步細化了工作流程,明確職能分工,通過“職能部門培訓到位、崗位員工執行到位、管理人員監督到位”,確保高風險作業100%受控。針對常規作業,要害部位巡檢到位、安全員監督到位,把生產環節的關鍵操作進一步量化,明確員工在崗位上“干什么、何時干、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有何風險、如何預防、與誰協作、聽誰指揮”,所有操作都必須嚴格按程序進行,一個環節執行完成后才能開始下一個環節的操作,有效降低操作風險。
2.4.4 嚴格承包商管理
堅決杜絕以包代管,包而不管的現象,嚴把票證關,踐行“直線責任和屬地管理”。
開展資格再驗證。針對有些承包商在公司資格準入和入廠資格驗證時提供的特種作業人員,在進入施工現場后有變動,屬地單位驗證特種作業人員是否取得操作證書并且有效,無證或證件無效人員不得從事特種作業;(1)開展風險告知。施工方進入屬地區域后,職能組室發揮好直線監管職能,對承包商人員進行培訓教育,進行作業前中后的風險交底,告知施工區域內存在的安全環境風險、工藝流程及安全環保注意事項、具體要求,施工方據此進行危害識別,制定風險削減措施,并經有關部門會簽確認才能施工,從而在源頭上降低施工作業的風險,尤其是對生產與施工交叉進行的項目提供安全保障;(2)開展監督檢查。對施工方案、設備工具、勞動防護用品、安全防護措施以及施工中的違章行為進行全程監督,并有權提出整改意見。施工活動都是屬于班組的管轄范圍,班組長必須要有危害辨識、事故預防、現場溝通等多方面的管理協調能力[2]。
2.4.5 加強對敏感區域的管線和水系的風險防控工作
對于敏感區域的管線,一方面加強污染源頭控制,加強對環境敏感區域內的管線(輸油、污水、跨越、穿越)汛期雨季的全面監控、巡視工作,持續抓好油區內與水體、水系相關的生產設施的污染防治工作,加大巡查力度。尤其是特殊天氣時的管線巡護,嚴格落實執行新修訂的“管線巡護制度”,讓每一條管線都在"受控"運行;崗位員工認真落實巡回檢查制度,認真錄取管線運行的排量和壓力,做到管線“受控”。另一方面繼續完善環境保護應急預案,定期組織開展管線泄漏、山體滑坡等環境應急搶險預案演練;建立基層全天候監控制度,建立基層全天候監控制度及高靈敏的反應機制。
風險辨識和防控是HSE管理的核心。建立以工作崗位為點、工作流程為線、業務管理為面的長效機制,落實執行第三采油廠HSE委員會印發的《安全風險考評實施細則》,開展危害因素辨識、風險分析與評估及等級劃分等工作,扎實做好源頭風險防控、人員風險控制、運行風險控制、作業風險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