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中海石油舟山石化有限公司,浙江 舟山 316000)
十八大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了資源配置要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培育和發展逐漸走向成熟,國有企業改革逐漸全面深化,買方市場陸續演變成新的市場形式,資源市場的空間變得越來越大,物資采購人員在面對供應商和供應價格時的選擇空間也相應地變得越來越大。
由于化工原料,輔助材料,工業燃料等物資成本的費用是化工企業類產品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規范對化工企業采購管理制度,加強物資采購過程監督,防范物資采購風險,對石油化工企業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和經營管理水平有非常重要的意義[1]。
(1)因不可抗力造成的風險。在物資采購中,由于政治環境,經濟環境,自然災害,基礎物資價格變化等不可抗拒因素導致的采購風險。(2)價格變化引發的風險。一是由于供應商在進行供應投標時相互串通,哄抬價格,操縱投標,使采購企業的成本加大;二是由于物資采購企業認為采購價格已經趨于合理的市場水平,開始實施對物資進行采購。但是,該物資由于各種因素導致的價格下跌引發的采購風險。(3)技術進步造成的風險。一是由于企業已經形成庫存的產品由于市場技術進步,產品標準提升或者實施了新的技術標準而引發的產品市場價格貶值,無形損耗甚至被市場淘汰從而導致的損失;二是物資采購由于項目建設及周期延長,而技術進步進城加快,導致企業所采購的設備未安裝完成已經被市場淘汰或者生產效率低下,無法適應新的技術市場;三是隨著國家環保力度的加大,安全環保日益規范化,之前采購的物資設備存在被禁用或被淘汰的風險。(4)采購質量引發的風險。由于供應商提供的產品未能符合采購要求,從而導致采購企業加工的產品不能達到市場要求,損害了企業的品牌,降低了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蛘呓o用戶帶來經濟、技術、安全、環保、聲譽等方面的損失。(5)合同欺詐風險。一是供應商有意識地在合同中設置了合同陷阱,如無故中止供應合同,違反合同的規定條款等采購企業造成損失;二是以虛假的合同主體與其他企業簽訂合同,以虛假、偽造、已經作廢票據或合同作為道具為合同提供擔保;三是在接受了采購企業的貨款后存在私自留下的情況,給采購方造成經濟損失。四是供應方本身為皮包公司,所簽訂的合同為空頭合同。其將雙方所簽訂的合同進行轉包倒賣,從中牟利,采購方的貨物質量和標準無法得到保證。
(1)計劃性的風險。因為市場的需求存在不確定性,勢必會對經營企業的采購計劃形成形象,如果企業無法科學準確地制定采購計劃,或者采購與目標存在較大差異,從而給企業造成損失。(2)合同風險。主要是因為企業在采購中,因為合同規定不夠明晰或者條款不夠全面,制定的口頭協議或君子協議沒有法律效力;發生違約時,違約條款缺乏執行力;企業合同的日常管理制度不夠健全,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等。(3)驗收風險。企業的驗收部門或驗收人員缺乏職業道德,在進行驗收時主體責任規劃不夠全面,導致產品缺斤短兩,以次充好,貨不對路等。(4)存量風險。一是采購計劃未能夠適應市場需求,導致材料供短缺,造成生產中斷引發的經營損失;二是企業未能預估市場的滯銷局面,造成貨物積壓,企業的資金流短缺,從而引發經營存量風險。(5)責任風險。這屬于一種人為風險的范疇,主要是由于采購人員或者合同簽訂人員在實施過程中,不能夠認真負責,主體違約責任劃分不明確,從而導致合同糾紛。(6)道德風險。一是采購人員沒有企業意識,貪圖蠅頭小利,以犧牲企業利益換取個人利益,假公濟私,謀取私利;二是供應企業采取不正當的競爭手段,以行賄方式或者送好處的手段套取價格最低標段,兜售不符合采購企業所需的假冒偽劣產品或者低質量產品。
對企業供應鏈或者采購程序的潛在風險進行有效地識別、歸類,從而進行預防,降低企業采購風險。
在對企業采購風險的識別并進行管理的過程中,做出后果分析及過程分析,對風險進行定性及定量分析,從而進一步明確風險對企業經營的影響,指導企業對風險管理制度的確立。
當發生風險時,能夠有效地對風險進行控制,制定詳盡的管理體系,并組織人員進行風險管控,處理好風險應對應急方案,防止風險不可控地放大,給企業造成難以挽救的危機。
在企業經營過程中,對已經識別的風險進行有效監管,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監管制度和科學的管理體系,評估風險監管計劃的有效性和執行力,不斷對風險管理過程進行優化和提升,并形成風險監控報告。
企業應該在經營過程中,不間斷地開展針對崗位責任和道德的系列教育,不斷地強調紅線意識和底線思維。完善內控程序,定期對企業的內控程序進行測試及進行反饋、改革、提升,全面提升企業內部風險管理能力和防范意識[2]。加強對采購人員及采購流程上的相關管理人員道德教育和法律法規教育培訓,增強法律觀念,重視職業道德教育和素質教育,提升員工忠于企業的道德觀念。加強對采購人員的業務能力知識培訓。利用石化企業在人才儲備方面的巨大優勢,不斷加強學習交流,力促采購人員既要掌握化工產品的性能、價格、材料、設備,同時又能把握招投標環節中的法律法規,依法辦事,合理合法。提高部門的整體業務素質和把控能力,從而避免人為因素給企業造成的損失。
針對于采購中的價格及合同風險,必須擴展物資供應商的管理鏈條,從源頭進行風險控制。缺乏供應商的高品質,就會導致物資終端的產品安全性。只有對供應商動態績效考核進行優化,管理及培育優質供應商,剔除不合格的劣質供應商,才能保證產品源頭的安全性。在對供應商進行選擇時,應該重點考慮到供應商的長久穩定性,和優質的供應商形成戰略合作伙伴,才能取得物資采購全生命周期的最低物資成本效益。同時,在物資采購環節中,應該充分認識到采購管理制度對采購程序的重要性,嚴格落實采購程序,加強合同簽約管理,執行資信調查,掌握對方的履約能力,并要求中標的供應商根據合同標的總額繳納一定的產品保證金。
針對技術進步風險和計劃風險,應該拋棄拍腦袋定指標的行為,而是走進生產一線單位,主動上門對接,聽取一線聲音,及時準確地了解物資的生產需求和存量情況,落實物資采購計劃。召開物資協調督辦會,跟蹤物資供貨情況和合同執行細節,統籌物資供貨進度。把握現場需求,把辦公室搬到生產車間,使供需溝通形成常態化。物資采購部們不能只是花錢辦事,更要做到會花錢,花正確的錢。要在采購工作中學習相關的物資知識,成為復合型人才。要了解市場上采購物料的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新價格。要學會核算企業進行的總權益成本,而不僅是采購成本。盡力做到使企業的成本最低,風險最低,利潤最好。
針對在采購中的質量風險及各項驗收風險,采購人員必須改變管理模式,應該將到貨后的事后驗收管理,變為對供應商從原料、設備、技術、人員的延伸管理,對供應商施加有效影響,并進行過程中的質量管控,明確管理責任。要對質量問題做到零容忍,出現問題嚴肅處理。
針對石化企業的存量風險,必須深入研究市場,根據市場需求做好目標管理,降低庫存風險,有根據地進行庫存結構分析,實時對存量產品進行反饋報告。采購人員必須深入現場,摸清廠家實力,盡量把庫存降量指標分解到源頭廠家。業務室之間更要緊密對接,合理按時按量進行出庫管理,要嚴格防止以領帶耗,虛假上報所需數量造成庫存積壓。制定每周每月每季的盤點制度,分析庫存結構,提出改進措施,加快資金流轉,制定儲備物資紅線。要嚴格落實誰使用誰負責,建立物資使用管理責任的長效機制。另外,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應該學會加大代儲代銷力度,合理合法地實施風險轉移。建立各部門之間的制衡機制和關鍵崗位的輪崗機制,使制度能夠落實到實處,才能提高采購效率,降低采購風險,確保生產經營的順利進行。
隨著計算機信息化技術的延伸,信息技術應用已經成為物資采購環節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實施采購信息化管理是石化企業必不可少的管理措施。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結合先進的現代化管理思想,在企業內外部實現信息流、資金流、物流、產品流等信息之間的相互傳遞,為企業的業務流轉、分析決策、業績評估提供全面的診斷和參考價值。同時,可以使采購過程更為透明化、標準化和快速化,更有利于企業對采購環節中關鍵點的把控和風險管理,降低企業的風控運營成本。
石化企業的物資采購風險管理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企業在實施風控管理過程中,只有對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統化管理模式,才能在根本上解決企業的采購成本,降低采購成本,提高產品采購質量,只有促使石化企業的物資采購盡快市場化、規范化、制度化,提高管理能力,才能使石化企業在市場中更具備產品競爭力和企業品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