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燕(中海油田服務股份有限公司 鉆井事業部湛江作業公司,廣東 湛江 524057)
井控是油氣勘探生產的重中之重[1-2]。深水環境下,地層破裂壓力和孔隙壓力形成狹窄的鉆井液密度窗口;細長的節流管線產生較大摩阻損失,使環空壓力增大,有可能超過地層破裂壓力而井漏[3];深水井控中壓力變化復雜多樣[4];深水低溫環境帶來水合物、壓井液流變性等問題[5],使深水井控異常復雜。
目前常用的壓井方法是司鉆法和工程師法[6]。司鉆法是發生溢流關井,先用原密度鉆井液循環,將環空中被污染的鉆井液循環出井,再用精確計算的壓井液循環壓井,重建井內壓力平衡[7]。司鉆法壓井有兩個循環周,但多次失敗的教訓告訴我們,僅用兩個循環周完成壓井的成功案例較少,多數情況下是經過多次循環、調整泥漿才完成壓井,特別是深水井控。
某直井作業水深814.8 m,215.9 mm(8-1/2″)井段地層巖性為中厚-巨厚層灰色泥巖、粉砂質泥巖與厚層淺灰色粉砂巖呈不等厚互層,局部井段夾薄層灰質粉砂巖。本井鉆進至主要目的層3 936.3~3 966.3 m時,最大氣全量4.1%。鉆進至3 988 m后進行短起下鉆作業,無后效氣。鉆進至4 250 m開始出現單根氣(最大氣全量3%),逐步提高鉆井液密度至1.17 sg。溢流前(4 364~4 379 m井段)鉆遇地層多變,存在膠結致密砂巖、含灰砂巖,泥巖等,機械鉆速快慢交替變化,無明顯規律。
04:20正常鉆進至4 383.31 m,EKD顯示返出流量增加,活動池增加4 桶,氣全量有增加趨勢,司鉆停鉆,上提鉆具;04:22氣全量上漲至20%,停轉停泵,關上萬能BOP(關井后氣全量上漲至最高55%,對應返出深度4 378 m),倒計量罐監測隔水管液面穩定,活動池上漲14 桶,立壓為0;04:55套壓上漲至3.447 MPa(500 psi)。
04:55小排量頂通浮閥求取關井立壓2.068 MPa(300 psi)、關井套壓3.447 MPa (500 psi)。停泵后立壓逐步上漲至3.337 MPa (484 psi),套壓上漲至4.406 MPa(639 psi)。
本次壓井采用司鉆法,第一循環周用原1.17 sg鉆井液循環,第二循環周用1.40 sg壓井液循環壓井。
2.2.1 第一循環周
05:18用原1.17 sg鉆井液循環排環空溢流,以3.337 MPa (484 psi)關井立壓為基礎,調阻流閥,保持套壓不變,提排量至每分鐘30 沖,ICP為6.550 MPa(950 psi),循環一個遲到時間,氣全量緩慢增長,最大氣測值13.4%,繼續循環氣全量緩慢降低,期間配制壓井液。
07:03用原鉆井液循環至2 977沖(鉆頭到阻流閥理論體積3 874沖),氣全量增加,套壓波動,調節阻流閥維持立壓相對穩定。
循環過程中循環池液面持續上漲,為防止可能的繼續侵入,08:08調小阻流閥開度以給井底回壓,提高循環立壓至7.583 MPa (1 100 psi),以此立壓繼續循環。
09:06停泵,讀得關井立壓4.563 MPa(662 psi),關井套壓4.564 MPa(678 psi),現場與技術支持討論壓井鉆井液密度,此期間關井立壓和套壓同時持續上漲,至8.645 MPa(1 254 psi)左右趨于穩定。
11:00,確定壓井液密度為1.40sg;11:34讀得SIDPP=8.645 MPa(1 254 psi),SICP=8.480 MPa(1 230 psi)。
2.2.2 第二循環周
11:34用1.40 sg壓井液進行第二周循環壓井。保持套壓不變,開泵,提泵速至每分鐘20 沖時套壓上漲至8.824 MPa (1 280 psi)后下降,提泵速至每分鐘25 沖時立壓上漲至10.403 MPa(1 509 psi)后下降(判斷有漏失),繼續提泵速至每分鐘30 沖,立壓和套壓均持續下降,未見回流。
12:01阻流閥調至5%倒流程至小計量罐觀察仍無回流,此時累計泵入686沖壓井液,通過壓井管線觀察壓力,與套壓相等,判斷阻流管線內無鉆井液。12:11累計泵入990沖壓井液,觀察到較小回流,泵入量仍大于返出量,繼續調節阻流閥開度至13%;12:36調節阻流閥開度至22%;12:41累計泵入1 900沖壓井液,回流正常,泵入量與返出量平衡,此時累計漏失300 桶鉆井液;12:43泵入1 955沖壓井液,循環立壓逐步降低至0.538 MPa (78psi),套壓緩慢降低至6.515 MPa(945 psi)。
13:07觀察循環立壓0.469 MPa(68 psi),套壓4.743 MPa (688 psi)。根據指令,嘗試重新獲得立壓,緩慢調低阻流閥開度由31%至20%,套壓上漲至6.549 MPa(950 psi),但立壓無變化,回流量降低,漏失速度25.47 桶/h。13:18緩慢調大阻流閥開度至32%,立壓仍維持在0.483 MPa(70 psi),套壓緩慢下降。
14:23累計泵入4 942沖壓井液,立壓緩慢上漲;14:25調大阻流閥至50%;14:27累計泵入5 050沖壓井液,回流量較少,立壓下降至0.462 MPa(67 psi),套壓下降至1.275 MPa(185 psi),繼續調大阻流閥開度至全開;14:41累計泵入5 500沖壓井液,立壓緩慢上漲,套壓維持在0.552~0.620MPa(80~90 psi),回流量穩定,返出鉆井液密度1.19~1.20 sg。
15:20回流量再次減小,開壓井管線閥門(保持阻流、壓井全開),立壓在3.102~3.171 MPa(450~460 psi)穩定,井眼仍漏失;15:26測漏速130 bbls/h;15:35測漏速200 桶/h。
15:37降低泵速至每分鐘25 沖,立壓3.171 MPa(460 psi),返出鉆井液密度1.24 sg。15:42測漏速78 桶/h。15:56返出鉆井液密度1.28 sg,測漏速150 桶/h。
15:58開上閘板防噴器,調節上萬能防噴器壓力至2.758 MPa (400 psi),活動鉆具,確認鉆具處于正常狀態。
16:13測漏速160 桶/h,返出鉆井液密度1.29 sg。16:23返出鉆井液密度1.3 sg。
16:43降低泵速至每分鐘15 沖,無返出,由于泥漿池中壓井液不足以支持繼續循環,關井,讀取關井立壓1.613 MPa(234 psi)(鉆桿內外壓井液密度不均勻造成),關井套壓0 MPa(0 psi)。
16:48開阻流閥,倒計量罐,16:53立壓1.503 MPa(218 psi),泄壓,立壓降為0 MPa(0 psi)。17:02關閉阻流閥,觀察壓力,立壓緩慢上漲。17:15立壓上漲至1.172 MPa(170 psi)后緩慢下降;17:49立壓下降至0.993 MPa(144 psi)。
第二循環周期間:
2.2.3 循環排除圈閉氣
第1日18:30接指令處理圈閉氣。倒流程,壓井管線入、開排氣閥通過阻流管線返出,循環排除上萬能與上閘板防噴器之間圈閉氣,泵入60沖1.19 sg鉆井液時阻流管線見返出,繼續循環期間最大氣測值9.8%,19:47停泵。
2.2.4 開井,循環調整鉆井液性能
第1日19:47接指令開井循環調整鉆井液。關閉轉噴器,關水下事故閥,開上萬能及上閘板防噴器,倒計量罐,溢流檢查,井眼微漏(9 桶/h)。
第1日20:45根據技術支持預測:地層壓力當量密度約為1.28 sg。當前井筒內液柱當量密度1.36 sg。泵入1.32 sg鉆井液,循環調整鉆井液至進出口鉆井液密度均勻為1.32 sg,期間井筒微漏(累計漏失34 桶)。
第2日05:45—06:15溢流檢查,正常。
第2日06:15—12:00繼續循環調整鉆井液性能。
第2日12:00,溢流檢查30 min,井眼液面穩定。12:30,進行低泵速及管線摩阻試驗。
第2日13:00進行短起下鉆作業,期間測得最大齊全量1.5%,油氣上竄速度39 m/h,溢流檢查正常后起鉆。
(1)溢流原因:本井發生溢流的根本原因是鉆遇地質未預測到的異常高壓層。本井實際與預測地層壓力偏差較大,揭開異常高壓層后,ECD無法平衡地層壓力,地層流體侵入井筒導致溢流。(2)漏失原因:下部井段鉆遇的砂巖層承壓能力弱,極有可能是本次出現的井漏的原因。深水地層壓力窗口窄,壓井液的密度選擇較為關鍵。(3)第一循環周前求壓不準確原因:理論上關井后15分鐘壓力趨于穩定,而本井關井后壓力持續升高,一方面地層滲透性不理想,未能及時釋放地層壓力;另一方面環空鉆井液氣侵,氣體存在滑脫上移導致壓力持續升高。
結合上述實例分析,深水壓井取得成功的關鍵在于:(1)落實“四早”要求:早發現、早關井、早匯報、早處理。(2)準確判斷地層壓力,合理設定鉆井液密度。準確判斷地層壓力及漏失壓力,科學確定壓井液及后續鉆井液密度,是成功處理“下噴上漏”復雜情況的關鍵。(3)確保現場井控設備完好、井控物資充足、人員井控技能達標。深水井控對井控設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場應儲備充足的加重及封堵材料,關鍵崗位人員應熟練掌握井控技能,開展不同工況下的井控演習,及時更新低泵速數據和壓井施工單等,為處理壓井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持和準確的數據基礎。(4)深水井控使用司鉆法,可較早排除溢流,通過循環ECD及套管回壓等控制溢流的進一步產生。早循環、早處理,以免造成卡鉆或氣體滑脫套壓升高造成地層漏失等更多復雜情況。